戰爭從來與人類文明相生相伴,蔓延不斷的戰爭是人類5000年曆史長河中一個獨特的篇章。大規模戰爭的結果往往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啟,因此很難說戰爭不是人類文明的另一種表現方式。從冷兵器時代到熱兵器時代,哪一場戰爭不是利益集團的矛盾之爭?哪一場戰爭不是血與火的洗禮?哪一場戰爭打到最後不是極其渴望和平?當曆史的腳步行進到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一聲槍響,引來的不僅僅是一場全世界範圍內的大戰,也是歐洲幾大封建帝國的覆滅。
繼普法戰爭之後,19世紀末的硝煙剛剛散去不久,20世紀初的歐洲大陸上狼煙再現。君不見,馬恩河畔、凡爾登鎮、索姆河邊,無數將士的鮮血染紅了河水,浸透了土地。隨著亞洲、美洲國家的卷入,這場立足於歐洲的戰事終於演變為全球之戰,30多個國家、15億人卷入到戰爭中。經曆這場戰爭的人們痛恨甚至害怕新的戰爭,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報複與野心驅使下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卻為下一場大戰埋下了禍根。
僅僅20個年頭後,德國納粹分子希特勒帶著對一戰失敗的憤恨,再度掀起一場以德、意、日為軸心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無論在戰略戰術、武器或是其他方麵都有了革新性的變化,從陣地戰到運動戰、閃電戰,從毛瑟槍到重機槍,從炮彈到原子彈,從坦克的鋼鐵洪流到飛機與航母的結合,無一不顯示著這是一次具有真正變革意義的戰爭。武器的強大標誌著更大的殺傷力,戰爭從人口的比拚變成國力的比拚,隻有經濟與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才能笑到最後。
作為一場正義與非正義較量的戰爭,法西斯與軍國主義者的獨裁與不義引來了全世界人民的憤恨,這使得勝利女神最後毫無懸念地站在了正義的一方。經曆諾曼底登陸、阿登戰役、中途島海戰、原子彈爆炸,法西斯、納粹、軍國主義終於灰飛煙滅。失敗的不義者受到審判,而活著的人們則以兩次世界大戰為前車之鑒,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