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那生命信息跟宇宙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就是鹽跟水的關係嗎?
彭江濤:對!首先,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接收器,天天在接收宇宙信息。其次,在我們接收信息的過程中,每一次信息的給予,有我們注意到的,也有我們沒有注意到的。譬如說今天早晨天氣預報說明天有雨,你可能聽到了就會帶雨傘,沒聽到就會被雨淋。那麼天氣預報報了嗎?它已經預報了,隻不過你沒聽而已。那麼宇宙的信息它每一天都在通過不同的渠道告訴我們,隻不過我們從來沒有跟這個信息接配,我們的服務器實際上沒有打通。
作者:就是人接收宇宙信息的服務器沒有打開,或天線沒拉開?
彭江濤:對!所以宇宙無法跟我們溝通。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認為我們是人,不認為自己是宇宙。認為我這個人就是我的存在,所以我把宇宙深深地排除在外。所以宇宙盡管給了我們很大的能量,但是我們根本就不要。
作者:現在的人確實是屬於排斥宇宙的狀態,對吧?
彭江濤:對!所以生活中人經常為自己樹立很多信念、理念、目標,等等,實際上都是以“我”為基礎上創造的。而這個東西是不是都是宇宙要的呢?不是。
作者:您看人現在都喜歡怨天尤人,碰到什麼怨什麼。實際上這種怨天尤人是他跟宇宙缺乏鏈接,可以這麼說嗎?而他缺乏鏈接以後呢,宇宙其實就不能幫他,是這個道理吧?
彭江濤:是的。
作者:那生命信息怎麼才能跟宇宙鏈接呢?
彭江濤:有幾種方式:一個是我們常說的無為狀態,另外一個就是清靜平等狀態。佛家說清靜平等方能生無上正等正覺。實際上說白了,都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智慧通道。
作者:貪嗔癡是否在扭曲我們信息的接收?
彭江濤:是。我們一開始設定的時候就變成了曲解。在生活中因為有“我”的存在,所以我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無”的狀態。道家說的“無”中才生“有”,沒有經曆過“無”的狀態,所以我們經常在“有”的狀態。
作者:那“無”的狀態是什麼呢?
彭江濤:“無”的狀態相當於喝水的一個空杯子。我們說這個杯子是空的,就可以裝很多東西。但當我們今天生活中“有”了,比如“有”了各種各樣的知識、見識和想法的時候,就仿佛一個空杯子被裝滿了水,我們根本就無法再去裝任何其他東西。
作者:我插一句啊,因為那天我在采訪另一個專家的時候,她就說我們有時候想靜心卻覺得靜不下心,因為有好多念頭進來。她認為這種打坐時把念頭去掉的方式也是一種不靜心的方式,因為你要升起不去想那些事的念頭……對不對?
彭江濤:對!那麼首先第一點我們要知道人為什麼會有念頭和意識。要敢於直麵我們的念頭,即意識。當我們使用意識的時候不可能沒有念頭。但認識的“識”,和我們講的意識的“識”是不同的兩個概念。所以我們在很多書裏,會發現在“識”的探討上是有差別的,隻有“我”的存在,排和不排隻是多和少的量度問題,無法進入事物的本質。
作者:可不可以說意識是被動存在的,而“識”是主動覺知覺察的?
彭江濤:“識”是本我,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它都有這個“識”。隻不過我們從那個“識”派生出來的意識有時會是一種錯誤。如果我們經常用錯誤的意識來支配人就決定了我們無法和宇宙相溝通。我們剛才講信息說到根上似乎有點玄學,那麼到底如何決定生命信息和宇宙的關聯?首先我們要知道人是什麼。剛剛我說了人是小宇宙,那麼我們需要做得更多的是跟大宇宙之間的“融”。今天我們國家講和諧,和諧是“融”的一部分。就是我們在社會中,要和社會製度、環境相融合;在家庭裏,家庭氛圍和我們的感情要相融;在事業上,我們和企業要相融。但是這個“融”還主要限於意識上的“融”,如果漸漸進入無意識的“融”,進入一種不自覺的狀態,那這個人就是很純粹的人,他在無意中就很容易和別人融合起來了;而別人也願意和他相融。就像說不被拒絕。當融和融有一個主動性的時候,就會很自然地融合到一起,那麼不管你是誰,我都很願意和你融合到一起。那麼這個“融”就是水性。我們把這個水性提升為善,善予。如何獲得生命信息?我十多年博覽群書以及自己親身的修心過程總結出來一些經驗。第一步還是先把自己的“心”清幹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