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天氣逐漸暖和,春天的腳步已近,但地處漠南的陰山一線,還是冰天雪地的寒冬季節。
陰山西南,一處背風的山岰內,定襄道行軍大總管李靖的帥帳裏,大總管李靖正與通漠道行軍總管李世勣、定襄道行軍總管張公謹等將領商議軍情。
正月中旬,李靖親率三千人馬,趁大雪天,在突厥人沒有察覺間,自馬邑進至離頡利牙帳所在地定襄不遠處的惡陽嶺。在進至惡陽嶺的當天晚上,李靖不顧長途行進的疲乏,率手下人馬,夜襲頡利的牙帳。突厥人沒有防備,不知唐軍有多少人馬來襲,在唐軍火攻之下亂成一片,再聞聽唐軍將士皆喊是李靖親領的人馬殺到,令突厥人速速投降,在聽到唐軍這樣的叫喊後,突厥人魂飛魄散之際,竟相逃命,頡利手下的十餘萬人馬迅速潰敗,死傷無數,唐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此戰中,唐軍以極少的代價,取得了擊斃及俘虜突厥人近五萬之巨,突厥人凍斃及被戰馬等牲畜踩踏至死的遠遠超過被唐軍砍殺的,被燒死的更多,定襄一帶,突厥人的屍體滿地都是,甚至阻礙了人馬的行進,當時的慘狀可見一斑。
李靖並沒就此罷休,在稍事休息,與趕上來的張公謹所部會合後,繼續率軍追擊潰敗的突厥人。
突厥人逃至陰山南白道近,想從此經白道翻過陰山,逃入大漠,但李世勣所領的通漠道數萬大軍早已經在此等候,以逸待勞的唐軍再次給予頡利的潰部以迎頭痛擊,而在頡利所領殘部與李世勣部激戰時候,被李靖派間諜策反的突厥大將康蘇密挾隋煬帝楊廣之蕭後及楊廣的孫子楊政道,率其部下萬餘人向唐軍請降。
被李世勣部迎頭痛擊的頡利在再次遭遇慘敗後,知道經白道北逃無望,又聞聽手下大將叛逃,更加不敢在陰山一帶停留,帶領身邊僅存的不足五萬戰鬥人馬,還有十餘萬族人,快速往西北方向逃跑,想竄至鐵山一線,利用雪天及對當地形的熟悉,逃脫唐軍的追殲,進入大漠。
因為雪天信息傳遞不暢,尾隨追擊的李靖部並不知道頡利部在遭遇到李世勣的打擊後,向西北方向逃跑,他們還繼續往北麵追擊了一陣,直到發現大量的突厥潰兵出現,才知道頡部殘部已經遭遇到李世勣部,並再次遭遇重創,他們這才改變追擊的方向。
白道是突厥人南下的最主要的通道,也是漢家子弟出征突厥等北方遊牧民族的主要路徑,李靖猜測頡利殘部一定會從白道北逃,在戰役開始之際,就令李世勣部直接往白道方向,準備截擊頡利的潰部,南北夾南,將頡利部全殲於陰山以南。
隻不過李靖也知道,李世勣手下隻有二萬左右的人馬,而戰前的頡利有十餘萬戰鬥人馬,族人更加多,實力相比相差懸殊,再加上突厥人對這一帶地形更加熟悉,怕李世勣部不敵,也怕追擊不及時失去戰機,因此在奇襲定襄後,再令手下將士全速追擊,錯過了半途直插向西北方向,截擊住頡利潰部的機會,但也和追擊頡利殘部的李世勣部會合了。
李靖部和李世勣部會合後,繼續追擊逃跑的突厥人,隻是兩李所部的唐軍已經連續急行了千餘裏,又連續進行了數場惡戰,人馬極度疲憊,再加上天還在降雪,地上積雪很厚,李靖也不得不令將士們暫時休整,待恢複體力,收攏人馬後,繼續追擊。
同時李靖也派出數隊軍士,將情況急報西北方向的李道宗部,令李道宗率部截擊頡利的殘部,隻不過李靖也知道,要在如此惡劣的天氣下,將命令傳達到李道宗手上,難度是非常大的。
李靖隻祈望,李道宗能按戰前布置,及時包抄過去,將突厥人截住。
李道宗手下有近三萬人,大部都是精銳的邊軍,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遠比李靖所領以臨時征召的府兵為主的人馬來的強,已經成驚弓之鳥的頡利殘部,無論如何都是不能抵擋李道宗部的截擊的。
李靖在與李世勣部會合後,也準備經短暫休整,繼續攆著突厥人屁股追擊過去。
但就在李靖準備率部繼續追擊之時,卻接到了從長安送來的六百裏加急軍令。
那是皇帝李世民的手詔。李世民在詔令中告訴李靖,頡利在戰敗後,已經派出使者前往長安,請求內附,頡利願率手下的主要頭領入長安謝罪,朝會上諸臣朝議時候已經同意頡利內附的請求,並派出了以鴻臚寺卿唐儉為使者,率使團前往頡利部慰撫,李世民在手令中命令李靖,派出人馬接應唐儉,保證唐儉的安全,並在頡利部投誠後,押送頡利及其手下的頭領前往長安。
李靖在接到長安傳來的緊急命令後,馬上就召集手下主要的將領,李世勣、張公謹、、尉遲恭、高甑生等人商議對策。
在巨大的勝利鼓舞下,原本都是喜笑顏開的一眾將領,在聽到李靖宣布朝廷的最新命令後,無不驚訝。對於這些大半輩子馳騁沙場的將軍們來說,戰打到一半,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接下來差不多是痛打落水狗的時候,此時要讓他們停下來,還真的不是一般的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