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十六章 很陰險的提議(1 / 2)

不知是王易此番話的效果,還是前麵提及渭水之恥的刺激,李世民在聽王易說完後,臉上有猶豫的神色浮現出來,但很快就沒了,隻不過注視王易的眼神有點異樣起來,說話的口氣也不似前麵那般自信了:“晨陽,你說的挺是在理,但草原上的部落最講究的就是信義,若頡利這麼出爾反爾,即使其逃脫,也沒有部落願意聽從他們的,那樣自然也不會對我大唐構成威脅!”

“陛下,兵不厭詐,頡利如今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保命是最重要的,在這種時候,信義二字遠不及性命重要,若他能成功逃脫,自可以編造一通謊言出來,以解釋其行,甚至斥我大唐背信棄義,以頡利在草原上的影響力,相信大部人都會聽從其解釋的!草原上部落相信實力決定一切,頡利手上還有數萬善戰的軍士,他憑這些軍士,足可以在草原上爭取到大片的領地,而我出征的大軍不可能一直呆在草原上,到了那樣時候,頡利再次坐大,統治草原,我大唐可就要鞭長莫及了!”王易說話間不自覺地露出了急切的神色,他非常想當場就把李世民說服了。

無論怎麼說,能把對手最有效地消滅,是一場戰爭最好的結局,不戰而屈人之兵,那當然是兵家之上道,但那要看什麼情況下,若頡利真的領著手下的殘部敗將,向我定襄道大軍的將領投降,那又是另外一種說法。

頡利為何不向我定襄道行軍部的統兵將領請降呢?想到這,王易心內打了個突突。

頡利沒有直接向李靖或者李世勣等將領請降,而是派出使者來到長安,直接向李世民上表表示請求內附,並自願來朝,還帶著手下主要的頭領來長安,這其中就有一些耐人尋味的地方。

執失思力來長安夠及時,從時間上推算,頡利在定襄遭李靖所領的人馬襲擊後,就派執失思力來長安請求內附,那時頡利手下應該還有差不多十萬善戰之眾,族人更多,按理頡利還有能力一拚的,不應該在那個時候就派出使者來長安請降的,這其中肯定有花招。

想到這,王易看看一臉有所思,並未回應他話的李世民,繼續說道:“陛下,頡利派出的使者,執失思力在定襄被李大總管所領人馬突襲後不久就來到長安,那時頡利依然兵強馬盛,按理不應該就此認敗,完全有能力與我大軍決戰,隻不過在我幾路大軍的一直追擊下,失去了反擊的機會。頡利在遭初敗時候就派出使者來長安請求內附,其中定有陰謀,如果頡利在我大軍追擊下,潰不成軍,走投無路了,才請求內附,此可以更讓人接受!陛下,臣覺得奇怪,若是頡利真的想歸降,為何不派人向李大總管或者其他分總管請降,放下武器向我前方將士投降,通過他們向陛下上表,請求內附,而是派人,千裏迢迢地到長安,當麵向陛下表示要舉部內附,臣懷疑這其中定然有詐……”

王易這句問詢,重重地敲擊在李世民的心頭,讓他臉色掩飾不住了變了,這是他從來沒去想過的,此時經王易口中說出來,也讓他猛然間覺察到不對了,王易說的不錯,為何頡利兵敗不向李靖或者李靖屬下的分總管請降,而是派執失思力來長安,向他當麵請降,這其中定有玄機。

見李世民臉色變了,王易大喜,繼續說道:“陛下,臣覺得頡利此舉,定不會是真心向我大唐請求內附,而隻是想拖延時間,若我大軍真的停止追擊,等待頡利舉部內附,那可能真的是中了頡利的緩兵之計,到時頡利會利用對那一帶情況的熟悉,成功逃脫的!”

“晨陽,你說的非常有理,朕失察了!”李世民神色凝重,眉頭緊鎖起來。

“陛下,草原部落最看重的是人口,若此戰我大軍能盡殲或者俘虜頡利所領的大部人馬,還有所屬的牛羊,頡利失了這些人馬,沒了牲畜,即使其不願意內附或者投降,那他卷土重來的機會就少了很多!因此,以臣所想,此戰應該盡最大可能殲滅頡利的有生力量,並俘獲其所掌管的牲畜和其他財物,斷其根本,那樣可以做到一勞永逸的可能!如今頡利在草原上勢力最大,其他部落難與其相抗衡,都自然或者被迫聽服頡利的指令,即使一些部落對頡利不服,也需要得到我大唐的支持,或者多部落聯合起來,若頡利一去,草原上的情況立馬可以改變……”

說到這裏的時候,王易嘴角不自覺地露出一點殘忍的笑意,“陛下,依臣所想,頡利所領的東突厥汗國覆滅後,草原上沒有獨大的部落,其他部落一定會想趁機奪取領地,那一定會起紛爭,甚至兵戎相見,而我大唐可以挾大戰勝利的餘威,參與進去,進一步挑起部落間的爭鬥,並利用各部落間的紛爭,進一點削弱各部落的實力,讓他們沒有可能再對我大唐構成威脅!長此以往,北疆再也沒有能對我大唐構成威脅的部落產生,所以臣覺得,頡利所領人馬一定要殲滅,即使其請降或者願意內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