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人逐漸興起的時候,商王朝的統治卻更加昏庸無道。當年盤庚遷殷使商朝中興,可不想到武丁以後,商朝的貴族們在生活上更加墮落腐化,至紂王時達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在生活上,以紂王為核心的統治階層除了追求靡靡之音,淫歌豔舞,打獵遊玩外,極少關心百姓的狀態,致使耕地荒廢,成了糜鹿禽鳥的樂園。而對於那些反對者,商朝的統治者則施以酷刑;對於小民百姓,他們則將財物榨幹。在這種昏聵的統治下,奴隸和下層百姓紛紛起來反抗,此起彼伏,方興未艾,在《微子篇》中就有“小民方興,相為敵仇”的記載。商王國到了崩潰的邊緣。
周國的情況則與商人恰恰相反。自季曆被商王文丁殺死,姬昌執政以後,周人更加團結一心。但商朝畢竟是一個大國,其疆域包有中原,東到海,北到河北槁城,南到湖北盤龍城,地大人眾。麵對龐大的商王朝,周國不過是遷移到涇渭流域,岐山腳下,一狹窄穀地中的小小方國。盡管渭水河穀土地豐沃,宜於農耕,且地理位置優越,南接褒斜,可以通江漢巴蜀,更是四麵環山,易守難攻,是形勝之地。可在姬昌統治初期,要周人以有限的資源和人力去與雄臥中原地區的商王朝抗衡,顯然是不明知之舉。
商朝殘暴,失去人心,姬昌繼位後則施行仁政,推行宗法土地分封製度。他禁止飲酒打獵;施行裕民政治。所謂裕民,就是指征收租稅要有節製,要讓農家有些蓄積,能夠過上安定的生活,不為衣食擔憂。在《康誥篇》中有:“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的說法。姬昌又針對殷紂招誘奴隸,被其他小國所怨恨的情況,製定出一條“有亡荒閱”的法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奴隸逃亡大搜索”,具體內容是說:逃亡的奴隸不許藏匿,被搜捕到後,是誰的奴隸歸誰所有。這一條法律的出台就充分維護了各中小奴隸主的利益,得到了很多小國的支持。春秋時楚國的申無宇認為,周文王能夠得取天下,製定了“奴隸所有權法”是重要原因之一。姬昌的這些舉措深得人心,《召誥》中說“殷民帶著妻兒想逃出國境,被紂禁止”,可見在姬昌的感召下,商朝同其他小國的普通百姓,以及這些國家中的失意貴族,不少都逃入了周國。由此,姬昌繼承了周族前代君主的遺誌,將周國的勢力繼續擴大。
周族是一個依靠農業的發展而逐漸強大起來的邦國,因此對農業的重視可想而知。姬昌在實行仁政的同時也不敢忽視農業生產,在《書經》中就有:“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的記錄。《尚書·無逸篇》中周公訓戒成王時也曾說過類似的話。另外,通過上麵提到的宗法土地分封製度,我們可以知道,在姬昌統治時期,封建製度就已經出現,不過還隻是一些原始的製度,並不成熟。而正是這種不成熟的封建土地所有製,為後來周朝井田製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姬昌治周五十年。在這五十年裏,姬昌發展了周國的勢力,繼續以商王朝西伯方國的身份存在,當周族的力量強大到足以與使商人擔憂的時候,姬昌幹脆“受天命”稱王,好為文,這就是文王姬昌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