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民風習俗(1 / 3)

宋夏金元時期,居住在甘肅地區的民族眾多,其民風習俗豐富多彩,呈現出多元化特征。

一、居所與飲食

(一)居所

黨項族內遷之前,為了適應遊牧生活的需要,其居室構造比較簡陋,以犛牛毛和羊毛為構築居所的主要材料,且要不斷更換,這種居所實際上就是用毛氈覆蓋木支架的帳篷。當遊牧流動時,這種帳篷便於搬遷,定居時則成為“棟宇”,顯然是牧民居所。

黨項族內遷後,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社會經濟發展,一部分黨項人開始定居生活,因此其居住條件改善,黨項人的居所除氈帳外,出現土屋和瓦屋。“民居皆土屋,有官爵者,始得覆之以瓦”。土屋泥舍是庶民百姓棲身之所,居民的住房絕大多數為土屋。文獻記載西夏居室內的布局,“西戎之俗,所居正寢,常留中一間,以奉鬼神,不敢居之,謂之神明,主人乃坐其旁”。顯然居所中部為供奉之用,兩側居人。

蕃漢雜居,不同身份、民族、職業的人往往同居一城,城裏城外廟堂殿宇、泥舍瓦屋、氈帳穹廬,鱗次櫛比,錯落有致。

吐蕃人的居住大致分為瓦屋、土屋、板屋與氈帳四種。瓦屋,即以屋頂飾瓦為尊貴,隻有宮殿、寺院飾瓦,並“惟以瓦屋處佛”,比西夏“惟有命者”、“有官爵者”才能覆瓦的規定顯得更為嚴格,等級更為森嚴。土屋即房屋為土頂,是吐蕃統治者妻妾居所。板屋即一般平民所居住房屋,“居者皆板屋”。

元代時期,甘肅地區民居房屋已有很大改善,漳縣出土的大型彩繪木屋,給我們保留了元代民居珍貴的實物模型。證明此時甘肅地區的民居屋頂是歇山頂,屋脊、梁壟、翹角、鬥拱、牆、柱,房間寬暢,兩麵正中各有一個壺門和花窗,正、背麵門扇上各繪有圖畫,花窗上層是由四瓣花圖案組成。

(二)飲食

1.西夏飲食

內遷之前的黨項人以畜牧為生,“養犛牛、羊、豬以供食,不知稼穡”,內遷後,授以土地,從事農業生產,使農業經濟逐漸占據重要地位。河西地區是西夏的一個主要糧食生產區,農作物品種多。據西夏文字典《文海》和《番漢合時掌中珠》所列舉的農作物,有麥、大麥、蕎麥、粳米、糯米、黍、青稞、麻、豌豆、黑豆、蓽豆等,還有蘿卜、蔓青、蕖菜等諸多蔬菜、果品種類。《遼史》卷115《西夏傳》還記載許多西夏野生植物品種,有古子蔓、鹹地蓬實、蓯蓉苗、小蕪荑、席雞草子、地黃葉、登廂草、沙蔥、野韭、拒灰條、白蒿、鹹地鬆實等,這些植物品種皆可食用。由於農業經濟的發展,人民的飲食結構發生變化,以麵食為主。《文海》和《番漢合時掌中珠》中還列舉了眾多食品,有細麵、粥、乳頭、油餅、油球、胡餅、蒸餅、乾餅、燒餅、花餅、肉餅、盞鑼、角子、饅頭、奶酪、酥油、奶渣等。這些食品,大部分為糧食製作,烹飪方式有燒烤、熬煮、煎炒、攪拌等。

茶在黨項人飲食生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惟茶最為所欲之物”。食肉需用茶來幫助消化,而西夏不產茶,因此,完全依賴於宋朝的供應。“以茶數斤,可以博羊一口”,宋朝成為西夏物資供給地,“茶彩百貨之所自來”,西夏就像嬰兒一樣需要中原“乳哺之”,可見西夏對中原貿易的迫切性。此外,西夏《文海》中有釀酒、製醋及黃酒的記載,反映了西夏人對酒、醋的需要及其製作方法,體現了其飲食文化的豐富多彩。

2.吐蕃、甘州回鶻飲食

宋代甘肅吐蕃人的飲食習俗與其長期依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及飲食成分、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吐蕃人飲食“惟茶為最要,次青稞、炒麵、酥油、牛羊乳、牛羊肉等,食米麵者頗少”,而且“喜啖生物,獨知用鹽為滋味,而嗜酒及茶”。茶在吐蕃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吐蕃人喜食青稞、肉類,“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賴於此”。至宋朝時,茶葉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在甘肅,茶葉已普遍飲用,並成為吐蕃“日不可缺”的飲食必需品。

“嗜酒”是甘肅吐蕃人另一重要的生活習俗。吐蕃部族多生活在高寒地區,飲酒可以抵禦高原凜冽酷寒,又表現了遊牧民族豪爽的性格特點。每逢聚會、盟誓、奉迎、慶賀、甚至起兵聚眾,總以酒助興。吐蕃人飲酒作樂,飲酒起事,飲酒盟誓,獻酒奉迎。

“獨知用鹽”也是吐蕃人飲食中的另一特點。高寒地區缺少蔬菜,因此飲食“無蔬茹醯醬”,而“獨知用鹽為滋味”。鹽成為長期肉食乳飲的吐蕃人一項重要的生活必需品。由於用鹽的需要,因而對鹽井之利極為重視。吐蕃的用鹽習俗也促使宋朝用鹽與吐蕃進行貿易。

甘州回鶻的社會風俗與其社會經濟相適應。甘州回鶻的經濟是由畜牧經濟與農業經濟構成,但主要以畜牧業生產為主,故從事遊牧經濟的甘州回鶻人仍居住在氈帳中,過著衣皮毛、飲乳酪的生活。而從事農業及手工業生產者,則居於屋宇中,飲食以米、麥、青稞等糧食作物為主,兼食肉、乳之類的畜產品。

二、服飾

(一)西夏、吐蕃、回鶻人的服飾

黨項族是以遊牧為主的民族,長期的遊牧生活形成了其“衣皮毛”的服飾特色,“男女並衣裘褐,仍披大氈”。黨項人的服飾原料多取材於畜產品,一般戴氈帽,穿毛織衣或皮衣,著皮靴。大約從德明統治時期開始,宋朝的歲賜以及榷場與和市興盛,中原地區所產的錦、綺、綾、羅之類的絲織品也源源不斷地輸入西夏。西夏上層喜愛絲織品的華貴輕柔,作為服飾材料,從“衣皮毛”至“衣錦綺綾羅”等,服飾習俗發生變化,但是廣大下層人民仍保持著“衣皮毛”的傳統。

從敦煌壁畫與榆林窟西夏供養人的服飾看,男女衣著皆與唐宋兩朝中原衣著有相通之處。

宋朝男子衣袍,戴巾子、氈帽,係腰帶,女服右紝交領長袍,腰部另加“捍腰”,或穿交領長褙子,下露細襇百褶裙,鞋尖上彎如弓,似受中原唐末五代女子纏足影響,女裝近下垂一大束絲穗,與宋代婦女於胸前或左側結綬法不同。敦煌及安西榆林窟壁畫供養人衣著顯示,部分與史載相符合,部分則展示多樣化。如榆林窟第29窟的壁畫有侍從三人,前一人穿窄袖缺骻衫,似穿短褲,褲腿束在行縢(綁腿)間,中間一人側身穿小口褲,後立一人穿袍。三人皆束帶,穿麻鞋或靴。1977年,在武威市西郊林場西夏墓出土的木板畫中的人物形象,老者戴峨冠,身著交領寬袖長袍,腰束帶。其他人物服飾有交領補襦、圓領窄袖長衫、交領窄袖長衫等,隨侍戴襆頭,弓腰人頭上有方巾,童子頭上有飾物等。另有西夏民族服飾,婦女多穿交領窄袖袍,腰下兩側開衩,內穿長裙等。西夏政府規定,“民庶青綠,以別貴賤”,百姓隻能穿青綠色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