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死亡之謎(2 / 2)

沒有人知道這一段時間裏天子寢殿內發生了什麼,“燭影斧聲”成了這個曆史性的夜晚的命名,留下一個永難解開的謎團。

報時的更鼓聲響了,整整四下。聲音悶悶的,沉沉的,像是來自另一個世界,令人毛骨悚然。

四鼓剛過,忽有一小內侍匆匆來到宋皇後寢宮,帶著哭聲向宋皇後稟報:“大事不好,皇上……皇上駕崩了!”

宋皇後如遭當頭棒喝,驚問:“什麼?你說什麼?”

小內侍痛哭失聲:“皇上駕崩了……”

宋皇後呆住了,頹然坐到地上,她無力地揮著手,斷斷續續地說:“快……快去叫王繼恩來……”

這王繼恩是宮廷中的內侍總管。此人精明乖巧,極善逢迎討好、趨利避害,又能說會道,見機生情,所以深得宋太祖、宋皇後喜歡。王繼恩在朝中大臣中印象也很好,他平日誰也不得罪,見誰都是笑臉相迎,順情說好話,隻有他自己才知道和誰近些,和誰遠些,和誰靠近有利可圖。

這夜,王繼恩沒有去萬歲殿。當他得知宋太祖駕崩的消息後不禁痛哭失聲,與此同時,這位熟知皇家事的內侍總管也暗自焦慮地盤算:皇帝駕崩後朝廷將是什麼樣子,禦座上該會是誰,自己應該何去何從……

宋皇後遠不像王繼恩想的這麼複雜。她催促王繼恩趕快把秦王趙德芳找來,以便商議後事。

趙德芳是宋太祖的小兒子,雖非宋皇後所生,但宋皇後很鍾愛於他。所以,宋皇後得知宋太祖還沒有來得及指定繼承人時,便馬上作出這樣的選擇,準備讓德芳繼位,至於燕王德昭和大臣們的意見,就顧不了許多了。她主意已定:當此之時,必須先入為主。

王繼恩對於宋皇後的懿旨滿口應承,但他離開宋皇後寢宮以後卻沒有去召德芳,而是徑直前往開封府尹趙光義的府邸。

在趙光義的府門前,王繼恩意外地遇見了醫官程德玄。王繼恩問:“程醫官為何深夜來此?”程德玄道:“今夜二鼓,有人敲我宅門,並大呼‘晉王有召’,但我出來一看,卻靜無一人。如此竟三次。我擔心晉王得了病,故前來探視。”

王繼恩很驚異,遂將皇帝駕崩的消息告訴了他,並說:“國有大事,風雲莫測,晉王功高朝野,威望無人能比,依我看來,大宋天下,非晉王莫屬。有道是,識時務者為俊傑,我等莫不如去召晉王繼位,免生變故。”

程德玄久在宮中,熟知宮闈之事,在經過了一番短暫的權衡比較之後,他很快作出選擇,和王繼恩一起叩響了晉王的宅門。

趙光義還沒有睡,他是剛剛從萬歲殿回來。他看上去有些心緒不寧,目光中隱含著不易察覺的驚慌。待王繼恩說明來意,趙光義猶豫不決地說:“待我和家人商議一下。”王繼恩焦急地說:“須當直前,不可久等,否則將落後於人!”趙光義想了想,遂與王繼恩等冒雪步行前往宮門。

王繼恩讓趙光義暫在宮門外等一下,待他先入報後再來召他。王繼恩有他的想法:宋皇後是讓他召德芳的,他應該先向宋皇後有個交待。宋皇後此時已在萬歲殿,她見到王繼恩,開口便問:“德芳來了嗎?”王繼恩道:“晉王至矣!”宋皇後很吃驚,自知事情已不可逆轉,頹喪地歎了口氣。

稍頃,趙光義進殿。他是帶著哭聲疾步走進的,他沒有和宋皇後打招呼,號啕著撲向禦榻,撲向宋太祖已經冰冷的遺體,泣不成聲,捶胸頓足:“皇兄啊……你怎麼這樣就舍我而去啊……大宋江山該如何是好啊……”

趙光義的哭聲引來了一片哭的聲浪。宋皇後、王繼恩、程德玄及內侍、宮人們也都跪地大哭。哭聲震撼著萬歲殿,也震撼著宋太祖那僵直的遺體。

眾人哭了一陣,宋皇後對趙光義說道:“從今以後,我母子之命都托給官家了!”

“官家”是對皇帝的稱呼。趙光義一聽,先是一愣,卻又很快鎮定下來,安慰宋皇後說:“共保富貴,勿憂也!”

趙光義說這話時,眼淚早已擦幹。人們發現,盡管他極力掩飾,但不可名狀的得意和慶幸還是鮮明地顯露著。這歡笑掛在他的嘴角,隱藏在他那莫測幽深的目光中。

趨炎附勢、明哲保身的人們也擦幹了眼淚,異口同聲地齊呼“官家”,黑壓壓地跪倒在這位莫名其妙地承繼大位的新“官家”麵前。

細心人發現,隻有一個人沒有跪。他遠遠地站立在庭院裏,站立在風雪中,靜靜地觀看著萬歲殿這戲劇般的場麵,注視著那搖曳不定的鬼火般的燭影,在他的耳邊還殘留著二鼓時分那神秘的柱斧聲……

他是一位不知名的小內侍,他在無意之中洞悉了“燭影斧聲”的奧秘,他知道這將意味著什麼,所以,在這個冷寂的夜晚,他突然消失了,消失得無影無蹤。

此後,人們再沒有見到他,驚心動魄的“燭影斧聲”也成了一個永遠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