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有言:“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隻看洛陽城。”在他看來,“九朝古都”洛陽簡直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發展勃興的活曆史。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避犬戎由鎬京東遷洛邑開始,曆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九朝的經營,這座中原重鎮以其近千年的曆史奠立起煌煌國都的地位。
洛陽北依邙山、黃河,南望洛河、伊河,西據秦嶺、潼關之險,東靠虎牢、黑石之固,雄據天下之中,自古為中原逐鹿之地。周公東征、楚漢爭霸、吳楚平叛等著名戰爭都與這一戰略要地密切相關,曆史上有名的將軍、皇帝,像周成王、周平王、項羽、劉邦、周亞夫、劉秀、曹操、劉淵、拓跋宏、楊廣、武則天、朱全忠、李存勖都曾在這裏施展過身手。範仲淹曾拿開封和洛陽作了一個比較,說:洛陽險固……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陽。
洛陽近千年來衣冠文物,風教遠播。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王充作《論衡》、班氏兄妹修《漢書》、蔡倫試製蔡侯紙、張衡創製渾天儀,神醫華佗四方行醫,皆為一時盛事。
“洛陽富才雄。”東漢末年的“建安七子”,曹魏時期的三曹父子、西晉時期的“竹林七賢”,金穀二十四友,均為馳名一時的文人。左思《三都賦》一成,一時“洛陽紙貴”,一時傳為美談。公元744年,李白、杜甫在洛陽雙星相會,奠立終生不渝的友誼,白居易晚年居洛陽18年,以香山居士自號,為洛陽文化增添了燦爛光彩。
洛陽還是著名商業大都。“東賈齊魯,南賈梁楚”,戰國時期的白圭被天下經營者奉為始祖,一時間,巨商大賈,風行天下。唐代的洛陽城“飛觀紫煙中,層台碧雲上”,“囂塵暗天起,簫管從風揚”。繁華和富足於此可見一斑。
洛陽城近千年的文治武功,為它自身的曆史書寫了極為光彩的一頁。
時間轉眼到了公元927年3月21日這一天,時令已是仲春,乍暖還寒,陣陣北風吹來,仍讓人覺得寒意逼人。
這本是極為尋常的一天,但是對於洛陽夾馬營趙氏府邸來說,這一天卻不同尋常。恐怕誰也沒有想到,就是在這座不太起眼的府第中發生的一件極為平常的事,會對後來的中國曆史產生這樣巨大的影響。
此時,整個府第籠罩在一片緊張不安的氣氛中。仆從們輕手輕腳忙碌有序地進出著,而客廳中的家主趙弘殷,耳聽內室裏夫人由於臨產的陣痛而一聲緊似一聲的呻吟聲,不禁心揪如焚,坐立難安。這個即將出生的嬰兒就是未來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據曆史記載:在趙匡胤出生的那一時刻,紅光環繞產房,有如太陽的光輝,一種特異的香味撲鼻而來,經月不散,嬰兒的身體上閃耀著金光,一連持續了三天。
趙匡胤出生的地方有的史書上叫作“甲馬營”,地處洛陽舊城東關,西鄰湹水,南靠洛河。這一帶原是周朝王都成周的東郊,成周建成後,殷頑民就被安置在這裏。當時,周王朝為了加強對他們的控製,曾派八師兵力(一師為二千五百人)駐紮於此,以監視殷頑民。東周以後,由於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孝文帝以後)、隋(煬帝)、唐(武後)、後梁、後唐等朝代先後在洛陽建都,這一帶也發生了滄桑巨變,到趙匡胤誕生時,這裏已屬後唐的大內了。
後唐王朝是唐河東節度使、晉王沙陀族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的沙陀族王朝。李存勖於後梁龍德三年(公元923年)四月在魏州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滅梁後遷都洛陽,以洛陽為洛京,後又改稱東都,與鄴都魏州、西都長安、北都太原並稱四大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