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交朋友看起來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孩子們常常需要練習才能正確地交朋友。而且盡管人們過去相信,兒童直到上學的年紀才會開始發展真正的友誼,現在的研究卻表明,兒童發展親密的關係最早可以從1歲開始。兒童到了3~4歲,建立這樣的親密關係對他們的自信至關重要。
鼓勵孩子去玩耍
一位生物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一群老鼠放在一個桌麵上,讓他們一個一個往下麵的兩個門跳:跳向左邊的門,會碰得頭破血流;而跳向右邊的門,門會自動打開,門後放著甜美的奶酪,它們盡可以放開肚皮吃。經過幾次訓練,老鼠們嚐到了甜頭,樂滋滋地爭先恐後往右門跳去。
就在老鼠們的選擇方式固定了的時候,生物學家把奶酪從右門移到了左門。這下糟了,老鼠還沒有回過神,仍爭先恐後朝右門跳。自然,個個碰得鼻青臉腫。還好,經過最初的慌亂,老鼠又漸漸熟悉了新的情況,轉身跳向左門。
剛嚐到甜頭,情況又變了:生物學家把門的顏色重新漆過,把奶酪一會兒放左,一會兒放右。這時,老鼠們惶惑了,反應也遲鈍了。漸漸地,一個可怕的場麵出現了:老鼠們變得固執起來,你就是明明白白把奶酪放在左門邊,讓它看見,它仍舊不顧一切地朝右門跳去,哪怕碰得血肉模糊也在所不惜。如果此時繼續強迫它去做跳左或跳右的選擇,場麵就更可怕了:老鼠或是四肢亂顫,口吐白沫,或是吱吱亂叫著狂咬自己,直至最後全都昏死過去……
由此,生物學家得出這麼一個結論:如果強迫動物去不斷地改變行為方式,在它應變不過來的時候,就會堅決拒絕,甚至以自戕來抗拒。無獨有偶,一位教育學家說得好:“隻有縱情發展孩子們的天性,才能培養出大膽創新、勇敢質疑的頭腦。如果一心一意要培養順從聽話的‘乖’寶寶,就不要夢想培育出智慧如天馬行空的優秀人才。”
很多家庭都有這樣的情形:家長看到孩子在學習,就滿心歡喜,仿佛讀書的不是孩子而是他自己;如果看到孩子在玩,心裏就不舒服,總要給孩子加點學習任務,孩子半個小時做完了作業,想出去玩,家長說不行,你再做十道數學題。不一會兒,孩子又做完了,家長說再加一篇文章,結果孩子一整天都在做作業。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父母說話不算話,即使早做完了也仍然不能玩,還會被多加作業量,不如慢慢做,於是就會養成拖拉磨蹭的學習習慣。
其實,玩是孩子的特點和天性,天天關在屋子裏學習會讓他感覺憋悶、壓抑,旺盛的精力得不到宣泄。在低年級的時候,孩子對父母依賴性強,還不敢反抗父母,他就隻能通過邊做作業邊玩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隨著年齡的增加,父母的威信逐漸降低,孩子為了躲避作業,就會偷偷溜出去玩,而且玩起來特別瘋,仿佛要把前麵耽擱下來的玩耍時間在這次全部補償出來一樣。
學習不是搬磚頭,不是說時間長了,就能多搬幾塊的。家長這種做法,一是反映出家長自身缺乏“效率”觀念,以為通過延長學習時間,就能讓孩子學到知識,誰知延長了孩子的學習時間,卻降低了學習效率,導致孩子養成拖拉的不良習慣。二是說明家長不尊重孩子,沒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頭腦中還殘留著“你是我的孩子就該聽我安排”的觀念,還是一副家長製作風。對此,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有明確規定:“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閑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生活。”玩,對於孩子的成長,就像維生素一樣必不可少,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是適合孩子人格健全發展的活動。我們隨處可以發現,孩子在玩時都很投入,很快樂。雖然是在玩,但卻像認真地做事。由此可見,休息、閑暇、活動對孩子多麼重要。而玩,正是孩子們休息閑暇時間裏一項主要活動,玩也是兒童的一種不可忽視的權利。
同時,玩還是孩子的特點和天性。孩子一生下來,就開始通過玩來了解世界。玩不僅有助於拓展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還可以培養他們堅強的毅力和互助精神,增加他們與人交往的機會,以及學會理解他人、控製自己的本領。作為父母,千萬不要以學習為名泯滅了孩子好玩的天性。文學家老舍先生特別珍視兒童的天真,認為這是天下最可貴的,萬萬不可扼殺之。他有一句名言:“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個好作家了。”可見,孩子的天真,在他眼裏是何等重要,何等神聖!
怎樣指導和幫助孩子去玩,讓孩子好好玩呢?
1.給孩子玩耍的時間。孩子隻要完成了自己的學習任務,家長就應該支持孩子去玩。老舍先生有四條與眾不同的教子“章程”,其中有一條:“應多玩,不失兒童的天真爛漫。”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隻有玩得好了、休息好了,孩子學習起來才有充沛的精力。
2.陪孩子一起玩。玩是孩子的權利,但孩子在小的時候常常不知道怎麼玩,父母就要陪孩子一起玩了。在玩中不要教訓孩子,不要總想給孩子增加點智力內容,玩就是玩,您也不要總說孩子笨,連玩都不會這些話。玩是為了放鬆精神的,如果孩子玩耍時還要不停地接受訓話,那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呢?
3.在玩中幫助孩子。孩子畢竟還是需要指導的,當您和孩子一起遊戲時,可以幫助孩子,如在對待輸贏的心態上,在自信、細心、耐心等方麵,都是可以培養的。
4.鼓勵孩子和朋友一起玩。父母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時間,而且孩子也需要外出接觸更多的同伴和更寬廣的世界。所以,父母要經常鼓勵孩子到外麵和大家一起玩。在玩中,孩子不僅放鬆身心、增長智力,還學會與他人交往,處理突發事件的方法等。
5.給孩子一些玩的規則。讓孩子擁有玩的權利,並不等於放縱孩子玩的內容或方法,父母和孩子談一談,告訴孩子您內心的擔憂,告訴孩子有些東西可以玩,有些東西最好不玩,有些東西根本就不能玩。告訴孩子規則是必須遵守的。
朋友多了路好走
如果你對剛理完發的孩子說:“什麼發型,難看死了!”青春期子女的反應多半是鼻孔裏冷冷地一聲:“哼!”潛台詞是:“你懂什麼!”不過,如果這句話是出自同學之口,那可就不得了了,他很可能會把費了好大的勁理成的心愛發型弄亂重來。
“一起去公園轉轉吧!”節假日裏,父母好不容易安排妥當一次充滿溫馨的出遊,可孩子的反應已遠遠不再是童年時的歡呼雀躍,取而代之的那份勉強與拖拉倒像是你讓他去拔牙:“非得我也去嗎?”更有甚者,幹脆一口拒絕:“不行,我和同學還有事呢。”後來你才得知,所謂“有事”不過是陪同學或朋友去商場挑一張音碟而已。
為了孩子的生日,父母親轉了無數商場,跑得腿腳發軟,精心挑選了合體的衣服作為禮物(當然是父母認為既漂亮又大方的),可是孩子完全不領情;更讓父母傷透心的是,在甜言蜜語向你爭取到生日聚會的讚助以後,名單中卻沒有你的位置……
如果你已經有了上述類似的經驗,切莫氣憤傷心,因為你並不孤獨,有許多家長與你一樣有著共同的感受;如果你還沒有這樣的“機會”,也別太早得意,因為你恐怕在劫難逃。在子女的青春期內,這是一道少不了的風景線。不必埋怨孩子“沒良心”、“不懂事”,更不用懷疑自己什麼地方沒有盡職以致孩子疏遠了你。就如同孩子在三四歲時,曾有一段什麼都要“我自己來”一樣,這是又一次生命的飛躍。
心理學家對此有個十分貼切的稱呼:心理“斷乳期”。身為父母者都知道,無論是母乳還是牛奶喂養,嬰兒斷奶後的營養非同小可。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糖類等樣樣都少不得,因為這些將替代母乳和牛奶供給孩子身體發育所必需的一切,幾乎所有的家長對於孩子斷奶後的營養問題都關心備至。從人的心理發展來說,青春期與嬰兒斷奶期十分相似,是一個心理“斷乳期”。友誼就成了心理“斷乳期”的食糧。
在童年時代,父母親可以說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支撐,不懂的事情問父母,不會做的事情找父母;是非的判斷順從父母,得失的取舍請教父母等等,一切都那麼自然。而到了青春期,由於獨立感和成熟感的出現,使得他們絕不願意再像以往那樣依賴於父母。不僅如此,他們還非常自覺和迫切地渴望擺脫父母的控製。但實際上,青春期的所謂獨立和成熟依然是十分有限的,並不能夠真正保證他們應付生活中的複雜內容。這就形成了既不願意依靠父母,又不能夠真正獨立的現象。於是,就像離開了母乳卻不能離開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等其他營養物質一樣,同齡人的關係密切和突出了,並且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據了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為同樣的發展和變化,使得青春期的同齡人經曆著同樣的感受,體驗著同樣的需求,他們每個人都在完成著生活重心的轉換——從依附性為主到獨立性為主。這些共同的感受和需求使得同齡人之間形成了深深的“利益共同體”,他們一同經受“成長的煩惱”,一同品味“成長的歡欣”。順理成章,他們彼此之間最情願也最能夠提供相互需要的支持,提供相互需要的幫助。於是,他們將朋友看得特別重要,他們對友誼無比忠誠。他們在一起,似乎有說不完的話題;為了彼此的利益,甚至頂撞家長。他們常說:“我們同學都是這樣說的”“人家都是這樣穿衣服的”等等,在種種家長們看來沒有道理甚至近乎荒唐的言行後麵,實際上存在著一大堆的道理,那就是,同齡人的行為準則就是我的行為準則。
即使最膩愛孩子的父母,也不會盲目到讓子女靠母乳或牛奶長大。對於青春期子女的交往和友誼,也應抱有同樣理性的態度。友誼是他們心理“斷乳期”的精神食糧,千萬別加以剝奪或者進行阻礙,除非你想讓孩子一輩子停留在童年。可以說,沒有密切的同齡人關係,沒有在一定程度上的與父母的疏離,孩子的青春期就是有缺憾的,他們從童年到青年的過渡就是不完美的。如果你的孩子基本沒有朋友,那絕對是一件值得重視的事情,你應當幫助他找到原因,補上這青春期的重要一課。
社會心理學常識也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從他人的眼中認識自己的,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識,那麼請鼓勵他去結交朋友,他們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會獲得建立準確的自我概念所需要的各種信息,在團體活動中體驗自我價值。
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朋友,父母應做到:
1.請為孩子提供一個寬鬆的民主家庭氛圍。因為這樣才能培養出性格平和的孩子,孩子才能平和地與別人交往,成為同學們心目中的好夥伴。讓孩子在充分善良、寬鬆的環境中長大,保證他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個性品質,這是孩子成為受同學歡迎的人的基礎。
2.請不要對孩子的交往橫加幹涉。建議家長少發這樣的議論:“你為什麼要與某某來往?他……”首先,這是十分不公平的,大多數青春期的孩子還未定型,隨便地給他們貼上“壞孩子”的標簽太輕率了。其次,孩子選擇朋友有他自己的標準,可能某個孩子確實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更可能具有你所不知道的某種可貴之處,而那正是你的孩子極為珍視和需要的:或許他們有共同的愛好——足球、集郵,或許他們在性格上互補——一個內向謹慎,一個開朗潑辣。另外,少男少女的友誼往往比成人純潔得多,用成人世界中或多或少的功利甚至勢利的經驗來評判,本身是對他們美好情誼的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