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淺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孩子經由父母的結合而誕生,是父母的精血所成,是父母的生命的延續,是希望,是未來,是這個世界存在的基石。在孩子的眼裏,父母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最親最愛的人,是他們的依靠。孩子從呀呀學語開始就注視著父母的一舉一動,他們那明亮宛如星辰的眼睛無時無刻的不在追隨著父母的身影,他們那一顆稚嫩而躁動的心無時無刻的不在感受著父母帶給他們的一切。他們模仿父母、學習父母,無論是身形坐臥,還是舉動言談,都無不帶有自己父母的痕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這是任由誰也改變不了的事實。
做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的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上好人生的第一堂課呢?該如何盡到第一任老師的職責呢?這是一個問題,是值得每一個做父母的人都該思考的大事,這事關孩子一生的成敗。
孩子向父母學習不外乎是兩種方式:通過遵循父母的教導而學習,或者是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而進行模仿。
在家庭中父母的行為比他們的諄諄教導要更為強大有力。比如父母讓孩子不要吸煙,而他們自己每天卻要抽上幾根,那麼孩子們就會認為抽煙是可以接受的行為。如果父母都喝酒,孩子自然而然也接受了喝酒這一個事實。
父母想要孩子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自己做出好的榜樣,而不需要對他不停地進行口頭教導。
這一經驗同樣適用於父母對待生活的態度。
如果父母整天在家裏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工作,而從來不去改善工作環境,這樣隻能讓孩子得到這樣一個事實:隻需要抱怨就夠了。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所做的事情和所說的話都是積極的,那麼孩子就會獲得一些積極的東西。如果父母隻滿足於毫無新意的行為方式,對人生職業規劃到遊戲都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孩子肯定會繼承他的這一人生哲學。
猶太《律法書》中說:
有一個人在經常有妓女光顧的市場上為兒子開了一家香料店。
一段時間以後,他的父親來了,正好碰到兒子和妓女鬼混在一起,他氣得直哆嗦,禁不住喊道:“我要殺了你!”
有個朋友來了,對父親說:“一切都是你的錯,是你使你的兒子走到了這一步。你不做其它的生意而是教他賣香料,你不在其他的地方的市場而在紅燈區開商店。你希望他怎麼樣?”
在家庭中父母所要注意的是:孩子就是他們的翻版,不久便會繼承他們對工作、對休閑時光的態度。
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後世稱他為“亞聖”。他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和他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孟子幼年喪父。母親帶著他,艱苦度日。當初,離他家不遠的地方有塊墳地,他經常看到埋葬死人的事,幾乎天天都有人到那兒去上墳,燒紙,擺供品,孟子看什麼學什麼,便和小朋友一起,玩起了挖墳坑、抬棺材、埋死人一類的遊戲。孟母看這樣不行,於是將家搬到一個新的地方去住。
他們住到了一個靠近集市的地方,那裏都是些競相牟利的商人,討價還價做買賣,鄰居家是整天殺豬宰羊的屠戶,街口上賣假貨的小販滿嘴謊言……孟子又對商人的那一套賺錢的辦法有了興趣,便學著商人的樣子做起了經營買賣的遊戲。孟母想這樣下去不行,就又搬了家。
這一次,她的家靠近一所學堂。這次,看到的是讀書人,聽到的是讀書聲。孟子也開始學習禮儀,漸漸懂得禮貌並要求上進了。孟母覺得這是正經路子,就在這兒長住下去了。
以後,孟子進學堂讀書了,孟母就教育他一定要好好學習。
有一次,還沒到放學的時間,孟子就溜了回來。正在織布前織布的孟母見到這種情形就停手問道:“怎麼這麼早就回來了?”
“我在那坐不住,老想出去玩一會兒!”孟子放下書冊,轉身就要往外跑。
孟母—把拉住了他。她拿起剪刀,把已經織得很長的一匹布攔腰剪斷了!孟子愣了,呆呆地看著母親,覺得不可理解。
孟母歎了一口氣,緩緩對兒子說:“我織的布,一下子從中間剪斷,不就沒用了嗎?你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不就相當於我把這匹沒有織完的布剪斷嗎?沒上完課就回來,也是不能學成的,織布,讀書都是一個道理!”望著散斷下來的布絲,望著母親慈祥的麵容,孟子明白了。從此以後,孟子再也不逃學了,並且能夠專心讀書了。
父母在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環境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能從父母那得到最直接的指示,他們依賴父母,聽從父母的話,父母的教育能給他們的人生注入成功的因子。
家庭教育的意義——簡析孩子的成長與成才的基礎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這是我們在家庭教育裏首先要明確的觀點,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自己的希望。明確的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更好的展開家庭教育。
人類有三個朋友:小孩、財富、善行。這是猶太社會流傳的一句極為睿智的格言。這裏所說的人類指的是猶太民族。
猶太民族是個極度重視教育的民族,每個父母都是家庭教育的高手,他們終始如一的貫徹著這一觀點,從古至今,從未改變。
猶太人是以“文化”立“族”的,對於他們來說,善行及其背後的價值與信仰,是民族最高意義的存在,沒有這些,就不會有猶太民族。但是,這種精神存在必須與民族的肉體存在同在,才能使它成為每一曆史時期的現實存在而不淪為曆史遺跡。而財富不僅代表著維係猶太民族肉體存在和精神存在的必要條件,還是猶太民族的肉體存在借以證明其精神存在之不朽的根本證據。所以,最終說來,猶太民族的這三種存在是在孩子身上實現“三位一體”的。由此我們就不難明白,猶太人為什麼會對孩子具有這樣一種帶有神聖感、崇高感的情感。猶太人之所以賦予孩子這樣一輪光環,使孩子幾近於神聖,那是因為他們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未來和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集體失意的孩子們來自我們希望的國度。
從這樣一種觀念出發,猶太人的家庭成了名副其實的“孩子的王國”。當孩子還沒有出世的時候,就已受到家人的特殊照顧。猶太人有一條規矩,懷孕的婦女會受到特殊的照顧,必須讓她吃得好。在窮苦的家庭,即使大家都餓著肚子,也不能餓著孕婦。孩子出生後,就成了家庭的中心。家裏人就會找孩子交談,討論問題,有時甚至還同他們一起嬉鬧,這是猶太人采取的一種很特殊的教育方式。這種風格的教育風行於猶太人的各個階層,他們在培育孩子思考和論說能力的同時,培育出了一顆猶太心靈。這種培育猶太心靈過程中最動人的一幕,就是培養孩子從小擁有一顆善良的心。
在塔木德時代,猶太人家庭在安息日前夕,孩子的母親一定會把蠟燭點上,父親則把手放在孩子們的頭上念誦祝福詞。猶太人家裏都設有捐款的小箱子,在把蠟燭點燃以前,父母會引導孩子往小箱內投硬幣,作為捐獻。到安息日的下午,富人家的父母不會把錢直接交給窮人,而是讓孩子把小箱子裏的錢拿出來送給窮人。
猶太人認為,這些做法可以培養孩子的慈善之心,讓孩子知道去愛人。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卻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成果,每個作父母的人在教廷教育的時間長廊裏扮演的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教師。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家長比教師更多了一點職責就是關愛。總之我們在教廷教育裏的一句口號就是: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
在分析了猶太人教育子女的曆史後,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教育是孩子成長與發展的基礎。
眾所周知,猶太民族是我們這個星球上人類種族裏最優秀的民族之一,究其優秀的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猶太民族重視教育,尤其重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
在猶太人的曆史中,宗教和教育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猶太人看來,人一生有三大義務,而位於首位的是教育子女。《聖經·申命記》中說:“聽著,唉,以色列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是唯一的王,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你要銘記在心。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都要談論他們。”猶太人很早就意識到了虔誠、平和、優雅的性格是後天教育的結果,所以他們特別強調成人對子女的教誨與指導。
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猶太人非常重視教育。以色列建國以前,猶太複國主義者就試圖把教育作為複國的手段之一。建國以後,以色列曆任國家領導人對教育都很重視,前總統納馮教授就在卸職以後又當上了教育部長,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中。著名科學家卡齊爾1978年卸去總統職務之後,毅然來到了魏茨曼科學研究院和特拉維夫大學從事學術研究,並經常給學生們授課,三尺講壇成了他的工作平台。盡管以色列各屆政府所麵臨的客觀大環境不盡相同,施政綱領也有一定的差別,但在教育問題上的政策卻始終不變。他們都“遵循前輩的傳統,把教育視為以色列社會的一種基本財富以及開創未來的關鍵。教育製度的目標,是把兒童造就成這個由不同民族、宗教、文化和政治背景的人共處的民主和多元社會中富有責任感的成員”。
正因為猶太人重視教育,才使得他們創造了一係列的“神話”:經濟上,以色列是世界上的工、農業強國,人均國民收入達到近8000美元的水平。以色列的棉花產量居世界之冠,並有很多種類的農產品大量出口。教育方麵,以色列已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係,每年有大量的人才進入社會,16歲以下的兒童全部接受義務教育,文盲幾乎掃除,每4500人中就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大學畢業生占全國總人數的10.5%。
現在,猶太人成為世界上公認的文化素質較高的群體,他們為人類的思想、文化寶庫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以上這些例子都充分說明的了教育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庭的重要性。國家和家庭的能否興旺發達關鍵在於人才的培養,而對於人才的培養又必須從孩子身上著手。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每一個做父母的人都要樹立這樣一個觀念:教育是孩子成長與發展的基礎。
沒有教育就沒有希望,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裏接受的第一次正式教育,做父母的人必須明確思想,堅定觀念,搞好家庭教育,為孩子的未來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嬰幼兒時期的教育很重要
柴可夫斯基是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國維亞特斯基省的一個貴族家庭,10歲在彼得堡法律學校讀書時,便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體裁廣泛,歌劇《黑桃皇後》、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等都是他的作品。他的作品被稱為“俄羅斯之魂”。柴可夫斯基的父母都不是音樂家,但他們都很喜歡音樂,但他們卻在無意之中培養了柴可夫斯基敏銳的節奏感。柴可夫斯基曾在《回憶錄》中寫道:“我的父親使我在嬰兒時期就感受到音樂節奏的魅力,這是我走上音樂道路的起點。”
柴可夫斯基的父母並非有意培養孩子成為音樂家,但他們在唱催眠曲和逗孩子樂的過程裏,無意之中培養了孩子敏銳的節奏感,形成了柴可夫斯基最初的音樂記憶,並走上了音樂道路。
柴可夫斯基於1840年出生在俄國沃金斯克,那是一個金屬工業城。他的父親在礦區工作,母親則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家裏沒有一個人擁有藝術的才能。但是,柴可夫斯基的父母都很喜歡音樂。父母對柴可夫斯基的出生非常欣喜,夫妻倆對這個兒子嗬護備至。每天,父親去上班以後,母親就在家照看尚在繈褓中的柴可夫斯基。他的母親是一個溫和、體貼、美麗又深具教養的女性。有時候,小小的柴可夫斯基會大聲哭鬧,這時,母親就一麵哼著鄉土味十足的俄羅斯民歌,一麵輕輕地拍打著他的小屁股。很多時候,還是嬰兒的柴可夫斯基就在母親哼著的這些有著和諧節奏的“樂曲”中安然入睡,進入甜美的夢鄉。
黃昏的時候,小柴可夫斯基醒了過來。在搖籃裏他一邊玩著他的小玩具,一邊聽著外麵“的篤、的篤”的馬蹄聲由遠而近。那是他的父親下班回家了。久而久之,每當他聽到“的篤、的篤”的馬蹄聲時,他就會隨著那馬蹄聲揮動著胖嘟嘟的小手臂,仿佛是在歡迎父親回家。他的父親一回到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搖籃裏的兒子抱起來逗他玩耍。父親把小柴可夫斯基抱在雙腿上,一麵嘴裏發出摸擬馬蹄的聲音,一麵輪流交換起左、右腿,抱著兒子東搖西晃,上下顫動,對小小的嬰兒來說,這真是一種美妙的節奏。這些小小的音樂遊戲與母親的催眠歌一起,使柴可夫斯基從小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
柴可夫斯基從小就個性內向,缺乏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所以,家庭一直是他生活的重心之一。柴可夫斯基從小和家人的關係很好,尤其和母親、妹妹和弟弟的感情最密切。母親是柴可夫斯基最依賴的人。在他受到挫折的時候,母親總是給他適時的安慰,平複他的心靈。但是,柴可夫斯基怪異的脾氣隨著年紀日漸增長。但,從小由父母那裏受到的音樂熏陶,使得他有一雙音樂的耳朵。他少年時期,常到父親工作的礦山附近的一所東正教堂玩耍,最愛聽節奏分明的讚美詩歌曲,從中吸取了不少音樂養分,這為他以後創作節奏明快的芭蕾舞曲《天鵝湖》打下了基礎。還有一次,他的父母發現他能夠把家鄉聖彼得堡音樂會上聽來的旋律用鋼琴彈出來。為此,他的父母相當驚訝,於是他們決定送柴可夫斯基去上正式音樂課程。由於他有過人的聽力,自然使他在音樂造詣上有所成就。1863年,柴可夫斯基放棄了主修的法律,全力攻讀音樂,在音樂世界中尋找樂趣與滿足。
知識就是財富
現代社會裏,尤其是中國當代社會,人們的思維裏還存有古代那種“唯錢、唯權才是人生財富”的觀念。有些做家長的在教育孩子時更直接的給孩子灌輸“錢、權”思維,這不僅損害了孩子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更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難以彌補的創傷。凡是做家長的都要更正自己的觀念,要正確的認識“錢權”的問題,樹立知識才是真正財富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