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王莽評說(1 / 1)

王莽是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第一個用篡政的辦法竊取皇位的人,他的篡位是對封建正統世襲製的挑戰。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生前身後,總會引來各種評說,有褒讚,也有謾罵。

(一)前人評王莽

在王莽剛當上宰衡的時候,揚雄就說,自周公以後,作為臣子還沒有像王莽這樣美德的人;對於王莽的改製,揚雄也看做是“美新”。揚雄死於王莽大敗之前,所以留下這樣的稱頌,也是正常的。

桓譚認為王莽失敗的原因在於他不識大體、殘酷和迷信鬼神。桓譚親眼看到王莽從興盛到衰亡的全過程,結合曆史經驗,能夠評價得比較客觀。

王充引用鄒伯奇的話,說:“桀、紂之惡不若亡秦,亡秦不若王莽。”王充生在東漢初年,從小就在罵王莽的社會中成長,自然要說王莽壞。

班固寫《漢書》時,沒有給當了新朝皇帝的王莽立“紀”,在列傳中,王莽排在最後,這種傾向是十分明顯的。但在《王莽傳》裏,班固雖然說王莽可惡,但對他在篡漢之前的善良表現,還是一一記載,並不因為後來敗亡而完全否定。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雖是一部嚴謹的曆史著作,但對王莽的評價卻承襲了《漢書》的基本傾向,並且豐富史料,把王莽“亂臣賊子”的形象進一步強化了。

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從人心與風俗的變化探索王莽篡漢成功的原因,顯示了不凡的眼光。但在“亂臣賊子”這一點上,王夫之沒有進步。

……

封建社會的思想家和史學家對王莽的觀點雖並不完全一致,但都是從封建道德出發作出的道德評價。

胡適認為王莽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一個空想家和無私的統治者,他的失敗是因為他的思想和政策太超前了。

範文瀾從馬克思主義學說出發,認為王莽是用欺騙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得出的是對王莽否定的結論。

翦伯讚對王莽作了基本肯定的評價,認為從王莽大膽進行改良就可以看出,他是曆史上最有膽識的政治家。

郭沫若對王莽采取了全盤否定的態度,認為王莽的一係列政策,不但沒能穩定秩序,反而使人民更加苦難,階級矛盾更加激化了。

(二)蓋棺難定論

王莽的反對者認為王莽篡漢的行為卑劣,改革把社會弄得更加混亂;王莽的支持者認為王莽是偉大的改良家,改革的失敗是有深刻的曆史原因的。

最近十多年來,我國學術界在王莽的評價問題上的爭論仍在繼續。王莽建立新朝是外戚篡權還是順應曆史潮流;王莽改製是複古倒退還是改革創新;王莽是改革家還是野心家等問題,都在熱烈的討論中。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學術視野將進一步開闊,視角將逐步轉換,研究方法也將不斷更新,人們對問題的認識必將層層深化,論點也會推陳出新。因此,對王莽的學術爭論還會長期地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