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老板獲得重用提拔

不要總是抱怨他人,要心懷感恩,別為遭遇厄運而歎息,要是始終懷抱感恩之情,就能以快樂的心態盡情享受人生。

在一些公司裏,經常有一些員工抱怨老板不理解自己,或是太吝嗇,隻知道讓員工埋頭幹活,卻從不給他們升職和加薪的機會。總之,他們對老板永遠是說不完的抱怨,而不是由衷的感激。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每天的生活都仰賴他人的奉獻,隻是很少有人會想到這一點。

下次,當你抱怨時,你先得好好反省一下自己,老板真的如你想象的那樣無情無義、無知無能嗎?退一步想,如果沒有老板和他領導的公司,你就沒有這個工作崗位,也就沒有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因此,你應該感謝老板,至少他為你提供了一個工作的機會,一個讓你得以生存發展的機會。與此同時,你應該多考慮自己的責任,不要總是認為老板在算計你、剝削你,對你不懷好意。

當心裏滿懷怨恨時,你就隻會考慮自己需要什麼,卻從來沒有想過別人給過你什麼。在公司裏,你什麼也看不慣,覺得什麼都不如意,因此終日怨氣衝天,牢騷滿腹,總覺得老板虧欠了自己,從來不曾感覺到公司為你所付出的一切。因此,你便會輕視自己的工作,而且做事很馬虎。如此一來,你就有可能真的得不到老板的重視和提拔。

迪卡特是一名修理工,在經濟不景氣時,他和幾名同事一起接到了老板的解聘通知書。麵對這一無情的打擊,早就對老板懷有怨恨的幾名同事跑到老板那裏,對老板進行了一番辱罵,臨走時還踹破了公司的大門。老板很理解這些失業者的心情,因此沒有和他們過分計較,但令老板吃驚的是,在解聘的人當中,唯有迪卡特沒有參與,他便決定找到迪卡特問個明白。當老板找到迪卡特時,他還穿著那身油膩的工作服,正在車間修理一台機器。那認真的工作勁頭,像絲毫沒有接到解聘書一樣。

“你不怨恨我嗎?”老板問。

“哦,不,先生。我一直都非常非常感激你,感激你為我提供了這個工作機會,而你今天之所以這樣做,我想是因為公司受大環境的影響,我相信你作出這個決定也是迫不得已的,因此,我很理解你,也很同情公司目前的處境。你看,現在離下班時間還有半個小時,我得抓緊時間幹完再走。”迪卡特說完,又埋頭工作起來。

3個月後,正在街頭尋找工作的迪卡特突然接到了前任老板的電話,說是公司情況開始好轉,隻要他願意馬上可以回去上班。當迪卡特興奮地回到公司時,才發現這次公司隻招聘了他一個人,而當初和他一起被解雇的同事,現在依然在人才市場上奔波。

毫無疑問,迪卡特之所以再一次得到這份工作,與他對待老板的態度是分不開的,因為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他始終如一地感激自己的老板,而不是把他當成自己的對立麵,當成自己的敵人。

因此,有意見要和老板及時溝通,即使遭到解聘,也要體諒老板的處境,要禮貌地離開公司;即使心存不滿,也不要任意發泄情緒,更不能當眾辱罵老板,那樣隻會讓你顯得不成熟,缺乏理性。

對老板心懷感恩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會被老板銘記在心,而且隻要他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就會被提拔、重用,就會得到老板的信任與尊重。

最著名的戰地記者

世上有一條恒定的法則:你付出的越多,上蒼給你的饋贈就越多。從根本上說,任何偉大的成功從來都不是僥幸、偶然獲得的,它永遠屬於那些用一生的血汗乃至生命去拚搏、去奮鬥的人。

羅伯特·卡帕以出生入死、英勇無畏的敬業獻身精神而著稱於世。他被世界各國的新聞界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戰地攝影記者”,“有史以來最著名的戰地記者”。

羅伯特·卡帕18歲考入柏林大學政治係,一畢業就趕上納粹上台。他背著相機隻身逃往西歐,與海明威一起參加了西班牙內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各個戰區,他拍攝了包括諾曼底登陸等一係列重大戰事。他在槍林彈雨之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換取萊卡相機裏的一格格底片。他為世人留下了許多既珍貴無比,又觸目驚心的照片。人們看到他拍的照片,仿佛可以聽到子彈在呼嘯,炮火在轟鳴,生死在搏鬥,可以感受到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最令人敬佩的是,羅伯特·卡帕在以身殉職時所表現的視死如歸精神。1954年5月25日,在他踩上地雷的那一瞬間,還不忘摁下快門,然後從容地含笑而去。在生命結束之後,那個被他視為生命的照相機還緊緊地抓在手裏。

羅伯特·卡帕的親朋好友曾多次勸他,要早日遠離戰地記者的危險職業。他卻婉言謝絕,多次說過:“為自己所酷愛的事業而獻身是值得的。即使犧牲了,也是死得其所。”

羅伯特·卡帕的知己、普利策文學獎得主約翰·斯坦伯格,在為他致悼詞的時候說:“他不僅留給我們一部戰爭編年史,更留給我們一種精神……”美國《時代》雜誌記者在二戰前線對羅伯特·卡帕進行過采訪,當時他說了這樣一句後來廣為流傳的話:“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戰火還不夠近。”

是的,一個沒有被獻身激情所鼓舞的人,永遠不會做出令人歎服的偉大事業。

各行各業的許多兢兢業業、前赴後繼者,都把他的這句話作為激勵自己奮發向上、勇往直前的座右銘。

世界上第一個馬拉鬆長跑冠軍

做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國家的榮譽和民族的利益,超越了個人的名利和得失,弘揚奮發、努力拚搏的奧運精神,斯皮利東·盧易斯堪稱各個時代不同領域的楷模。

1896年4月10日,在希臘舉行的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世界第一個馬拉鬆長跑冠軍被一位名叫斯皮利東·盧易斯的24歲的希臘牧民獲得。在比賽前,他沒有一點兒奪魁的樣子。他身材瘦小(1.59米,54公斤),舉止靦腆,在一大群指手畫腳的達官貴人之間,顯得有些粗魯,目光陰沉,樣子毫不出眾。

他的隊友甚至不認識他,在練習時從未見過這個小個子牧羊人。他是秘密進行鍛煉的:在羊腸小道上追羊,跟在巡回於山村之間的馱水騾子後麵跑。他還當過鄉郵員,這個職業使他有一副非常強壯的體格。

他反應敏捷,聰明,善於觀察,作風頑強,生活艱苦(他的食物就是無花果、橄欖、軟幹酪和牛奶)。他的製勝法寶就是對神經的完全控製以及在山間崎嶇小道上練就的過人的肺活量。

比賽前夕,盧易斯以自己的方式進行精神準備。他回憶起他在雅典第一步兵團服役時帕帕季蒂阿曼托普洛斯上校對他的教導:“剛開始不要太快,讓那些瘋子們先猛跑吧!按你自己的速度跑,穩住勁。等最後幾公裏時再加速。要一直能控製自己。”他也知道當時他的祖國政局不穩。自1829年獨立以來,希臘人的生活一直艱難,饑餓威脅著一些城市。熱忱的愛國主義使這個年輕人下定決心:“為了希臘,我一定要贏。”在比賽開始前,他在馬拉鬆橋邊起跑點附近的灌木叢裏睡了三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