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瓷片上麵布滿了粗糙的貓爪痕,它的樣子讓人實在難以將它與出口瓷器聯係在一起。這是曾經出口到日本、朝鮮等地的七裏鎮瓷器嗎?出口的瓷器不應該是細致精美的嗎?這些瓷片頂多隻是家居常用的粗瓷。大家猜想也許當年出口的瓷器不包括這些粗瓷。可是,專家卻告訴人們,當年出口的瓷器中這樣的家居粗瓷也占了不小的比重。那麼,這些瓷器為什麼帶有貓爪痕呢?難道其中隱藏著宋城的古老習俗?答案也許隱藏在市井人家的杯盞裏。
為了節省時間,隊長決定一部分人員去調查貓爪痕瓷片的來曆,另一部分留下來繼續探查福壽溝。於是,隊員們來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贛縣白鷺村。
時間剛好是傍晚時分,家家炊煙嫋嫋,一派安適祥和的景象。飯桌上除了飯菜還擺放了芝麻、花生、黃豆、茶葉、生薑、茴香、八角、茶油、食鹽、薄荷等十幾種材料,這是要做菜嗎?正疑慮間,帶有貓爪痕的瓷器出現了。主人告訴大家這是擂缽,馬上要製作的叫做“擂茶”。擂茶是贛南客家人常常飲用的一種飲品,它能解渴又可以提神,還能驅除暑氣,有效預防感冒,客家人常年離不開它。
之後,屋主人為遠方來的客人上演了一場古老的茶道表演。主人將食材放在擂茶缽子中,然後用山蒼子木做成的擂棒將其搗碎。這擂棒也是很講究的,必須用山蒼子木製成。因山蒼子樹味辛香,有順氣、驅寒、發散之功效,是治療感冒的良藥,也是擂茶的好作料。不多久,在擂棒和貓爪痕紋路的雙重作用下,食材早已經被擂成茶泥。擂好的茶泥盛放在擂缽裏,用滾燙的開水一衝,再用擂棍攪勻,香氣撲鼻的擂茶就做好了。一縷清香隨著嫋嫋升騰的熱氣充滿屋宇。此時,不用喝,單是聞就足以讓人神閑氣定了。隊員們已經等不急要呷上一口。味道裏有茶葉的甘味,有芝麻、花生、豆子的混合香味,也有生薑的辛味,細細回味,還會感覺到茴香、八角、薄荷的芳香。擂茶稱得上是一種複合香型的多味茶,900年前,喝擂茶是宋代贛州百姓最普遍的飲茶習俗,而今天隻有少數客家人還保留著這個古老的習慣。
下水道中瓷片的發現讓人們不虛此行,意外地了解了贛州古老的茶文化。據說,擂茶的技藝可算作茶道的鼻祖,看來,900年前的贛州城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文明程度。
那邊隊員的口中還留有擂茶的餘香,這邊隊員又有了新的發現。
隊員進入到了福壽溝的支岔,它深入到古城中心繁華的街巷。支岔越來越窄,越來越低,最高點隻有1米左右,大部分地方都不足80公分。最棘手的問題來了,大家似乎開始呼吸困難,喘不過氣來。大家在努力尋找著通氣口,再往前走還能挺多久呢?終於看到了天窗, 這個平時肮髒而不願接近的地方此時變得如此可愛。隊員們迫不及待地奔向天窗,深深呼吸了一口新鮮的空氣。他們發現頭頂上,正是贛州城最古老繁華的街區。
這是一條典型的古城街——灶兒巷,位於贛州市老城區的東部,是宋代贛州六街之一的陰街的一段。長巷還保留著當年的青磚黛瓦,也許其中就有宋代的石,明朝的磚,在幽幽古巷中一塊塊疊起逝去的歲月。飛簷、花楣、雕窗依舊嫵媚而嫻雅,那倚窗獨坐的倩影還是當年那個彈箜篌的女子嗎?鵝卵石鋪就的巷路帶著唐時風、宋時雨一直延伸到悠長的古巷盡頭。如果逢著一個細雨蒙蒙的天氣,你來到這古街,大概會分辨不清今夕是何夕。
隻有一樣,可以將你瞬時從追憶中拉回到現實。那就是布滿了整條古巷的小胡同。鋪滿鵝卵石的小胡同如今還保留一個過街門洞,這個過街門洞其實就是唐宋時期裏坊製度的遺留。唐宋時期將城市規劃成不同街區,再將街區劃分成不同的坊和裏,每一個坊都有獨立的院牆和大門。把大門一關,這個坊就成了獨立的小區。眼前的長巷就是古代的一個坊,它讓人們聯想到現代化的居民小區。這並不是巧 合,而是古人別致的設計。
由特殊的地理位置所決定,宋代將贛州作為重點規劃城市。當時,這個城市的營建十分注重功能的分區布局:城市北部是官署衙門風景區,城市東部是商業區,除此之外還有東南部的宗教文化區以及南部的軍事防禦區。經濟區、政治區、居民區合理布局,贛州的百姓在古城安居樂業。
古老的豪宅裏如今生活著最普通的居民,富商的後代與挑夫的子孫同在一個屋簷下,他們承襲著贛州的傳統,傳遞著贛州的文化。900年來他們用寬闊
古城不淹之謎
在這種曆史大背景下,贛州經濟發展,文化昌盛,然而卻不可避免地會遇上災害年景。修建城牆抵禦人禍,建造福壽溝抵禦天災,成了當務之急。
北宋著名的水利專家劉彝在贛州城主持修築了罕見的城內排水係統——福壽溝,這條水溝設計精巧,其高超的技術至今仍舊是不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