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康乾盛世”的瑕疵(1 / 2)

通過上麵的敘述使我們了解“康乾盛世”時期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人口及疆域方麵的發展變化和具體表現,們可以從中了解到正是康雍乾三位皇帝通過采取許多積極政策和措施,才能夠使得當時中國社會發展到如此繁榮的程度,最終進入到“康乾盛世”的局麵,被後人所歌頌和讚揚。然而,我們知道這三位皇帝所采取的措施和政策當中有積極和消極之分,他們的許多積極政策促使了這種繁榮社會的實現,而他們的一些消極政策有沒有影響社會的發展呢?如果有影響那麼這些消極影響會給當時盛世社會帶來多大程度的害處呢?這些問題是需要我們去考慮和了解的。

一是閉關鎖國。這個政策是從明朝時期開始產生並發展起來的,到了清朝發展得更為嚴重。清朝盲目自大的心理,一直自認為自己是最強大、最發達的國家,是天朝大國,其他都是一些蠻夷小邦,沒有必要與外國有經濟、貿易的往來。這種思想的產生一方麵對經濟的損害很大,商品貿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和進步,如果限製貿易發展,無疑也就阻礙了經濟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麵是對中國人民要求進步思想的一種束縛,閉關鎖國使得國內人民不知道外麵發展的情況。由此,人們的視野受到了很大的限製,不知道世界的發展變化、事物的先進變化程度以及國外發展的迅速。比如說,清朝政府有嚴格規定,嚴禁私自或集體隨意出海;如果出海,船隻大小有限製,鐵器不能帶,糧食不能帶太多,害怕人們出去後與其他勢力聯係回來破壞清朝統治,隻限於在附近航行;到了國外的人限定必須兩年回來,否則回國之後將被沒收財產、充軍戍邊。這些都極大地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和進步。乾隆時期,英國國王派使節馬戛爾尼出使中國,希望與中國通商。雖然其中有侵略性的要求,但是也有合理的成分。如果當時清朝與之進行溝通和協商的話,對不合理的要求予以拒絕,對於合理要求予以考慮,用和平的方式與之交往、接觸,就能對世界的情況有所了解,起碼能逐漸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天朝上國的驕傲自大心理。這對於當時國人了解世界情形,對於中國以後追趕世界就會產生非常積極的意義。然而,乾隆皇帝並沒有重視這一點,僅僅因為中西方在禮節上有衝突而放棄與西方交往的機會,使中國失去了了解世界的一次大好機遇。從乾隆年間到鴉片戰爭僅僅相隔五十年,中國與世界的力量對比完全改變。甲午戰爭前夕,中國工業生產總值占世界的百分之六,而全歐洲占百分之六十二,中國一下子遠遠地被落到後麵去了。

二是重農輕商。康雍乾時期,清朝政府仍認為農業是社會發展的根本,農業是全國多數人口所從事的主業,工商業不被重視。政府控製工商業自己經營,讓政府從中獲得利益,限製百姓經營,更談不上外來人士經營。如對外貿易、鹽業等,都隻有經過政府批準的商人才可以經營。在思想觀念上,當時社會階級地位的順序依次是士、農、工、商,士的社會地位最高,商人的地位最低。這與外國鼓勵海外掠奪、鼓勵工商不同。在西方國家,工商業者可以形成獨立的力量。中國的工商業者則始終要依附於清朝政府。這對中國進入近代社會起著消極的作用。康雍乾盛世時期,中國國力世界第一,但這隻是生產總量第一,而非人均。從人均來講,英國、法國已經走在前列。他們利用先進的發展方式,與中國自然經濟方式截然不同。

三是束縛思想。中國自從漢武帝以來就一直奉儒家為正統思想,不讓其他思想存在。宋朝以後逐漸發展成為理學思想,其中有許多落後的東西。程朱理學把原來中國思想中新鮮的因素幾乎全部拋棄。清朝對於人們思想的束縛前所未有。康雍乾三位皇帝都實行過大興文字獄政策。議論時政、撰寫史書,往往帶來殺身之禍。於是,人們心驚膽戰,不敢多說,不敢評論國家大事,思想上難以發展和釋放,更談不上活躍。極少的學者或者思想家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都采取婉轉間接的方式表達,這對思想的發展進步沒有好處,嚴重束縛了當時清朝文人學者的思想進步,阻礙了有些學者對於先進思想的追求。

四是不重視科學。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一度非常發達,但是隨著封建製度的逐漸落後,人們發明創造的精神和積極性也大為減退,以至於科學發明停滯不前。科舉考試的內容隻是四書五經,自然科學被排斥在科舉之外。在乾隆時期編輯《四庫全書》的過程中,才突然發現古代數學已經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