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了1號墓的發掘經驗,考古工作人員都希望2號墓也能出現竹簡,所以工作的時候大家格外小心,滿懷著希望。但是在工作開展了兩天之後,直到把2號墓中的器物全部取出,才發現2號墓底的竹簡,而且這裏的竹簡要比 1號墓中的竹簡長,長達六十多厘米。不過,2號墓竹簡中的一部分有機質已經腐朽,雖然看上去是一個個完整的竹片,但竹片裏麵都是水。如果考古人員夾住竹片往上提拉,竹片就會立即折斷。最後考古隊員想了個辦法:先用一張很薄的塑料片或紙墊在竹簡下麵,貼著棺板底部插進竹簡與棺板中間。接著用比較堅實的木板插進塑料片和棺板之間,最後才托著塑料片將竹簡拖到墓上去,交給上麵的考古隊員接走。這樣的方法使得銀雀山2號墓出土的竹簡基本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春秋末期著名軍事家,齊國
人。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孫武來到吳國,在吳都(今蘇州市)郊
外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伍子胥,二人結為密友。公元前515 年,吳國公子光利用
吳國伐楚,國內空虛的機會,襲殺吳王僚,自立為王,稱闔閭,立誌要使吳國更
加強盛,滅楚稱雄。隱居吳都郊外的孫武由此看清了自己的前途,他在隱居之
地,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並請伍子胥引薦自己。終於以《兵
法》十三篇(即後世所稱《孫子兵法》)見到吳王闔閭,受任為將。與
伍子胥率吳軍破楚,領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
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所著《十三篇》為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
“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上都是完整的。
鑒於銀雀山出土的竹簡意義重大,而當時的臨沂和濟南都不具備整理竹簡的條件。國家文物局指示,迅速將全部竹簡運往北京。
考古隊員將竹簡裝在搪瓷盤中,一共五盤,再放到兩個箱子裏。裝竹簡的箱子四角已經鋪好了塑料薄膜,避免漏水。當時,吳九龍和臨沂博物館的楊正旗兩人一起護送竹簡進京。那時進京的火車很擁擠,吳九龍和楊正旗幾乎是半坐半站地保護著這兩箱竹簡一路到北京。
1972年10月,在北京成立了“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對竹簡上早已湮沒的信息開始了大規模的破譯、詮釋與研究工作。吳九龍也被留在北京參與這項工作。
那時的竹簡如此脆弱,以致於竹簡本身克服不了水的吸引力。如果整理人員想要夾住竹簡從水中提起來,就要用一片長條形的玻璃片先從下方托住竹簡,再借著水的潤滑作用把它拉上來。竹簡在玻璃片上固定下來後,再連同玻璃片把它裝到玻璃管裏,之後在玻璃管裏灌滿消毒水。最後用玻璃管塞把玻璃管塞緊,用蠟把管口封住。這樣,竹簡就不會發黴,也不會繼續腐朽了。
整理竹簡的工作進行了兩年,竹簡中的奧秘玄機被層層揭開。1974年6月17日,新華通訊社向世界播發了長篇通訊,對銀雀山漢墓的發現、發掘及竹簡的研究成果作了報道,報道中首次對外公布了已證實銀雀山漢墓竹簡不僅包括《孫子兵法》,還整理出了《孫臏兵法》的消息。
隨著這一消息的發布,人們才得知,銀雀山漢墓出土的7500枚竹簡中,有相當一部分古籍不僅對當代人來說是失傳已久的佚書,就是對兩漢時期的司馬遷、劉向、班固等史學家們來說也是無緣得見的古書。
當時的工作人員向毛澤東主席彙報了發現《孫子兵法》的消息,毛主席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看到這些竹簡。於是整理小組立即給自己定下了一個首要任務,就是把已經整理出來的部分竹簡印成書請主席看。整理小組的成員為了盡快完成任務,可以幾天幾夜不眠不休地編排書籍,而且特別為主席印刷了大字號的書,終於將《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送到了主席手中。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借助了自然界給他的所有印象來觀察戰爭的變化,並把那種原始的血腥搏殺變成了一種智慧的較量,從此奠定了中國東方文化中以智謀為代表的兵學文化。
而1700年前,由於另一部兵書《孫臏兵法》的突然失傳,引起了曆代中外學者對於《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武還是孫臏的種種猜測。
孫臏是戰國時齊國人,由於他的傳世兵書《孫臏兵法》,後人幾乎將他與孫子相提並論,他遭陷害受臏刑,施巧計滅龐涓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由於《孫臏兵法》的失傳,致使許多學者對兵法中記載的那場著名的馬陵戰役究竟發生在何地,究竟有沒有馬陵之戰,一直爭論不休。
《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在銀雀山漢墓的同時出土,終於撥開了長期以來籠罩在《孫子兵法》研究上的重重迷霧。證實了曆史上孫武、孫臏各有其人,並且各有兵書傳世。
尋找馬陵古戰場
在出土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中,孫臏曾列舉了不少有名的戰役,特別是他親自指揮並賴以成名的馬陵之戰,這是他指揮齊國軍隊以少勝多,一舉殲滅龐涓所率魏國十萬大軍的著名戰役。其“減灶誘敵”的戰術,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