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戰爭的影響(1 / 3)

英法聯軍在俄美支持下所發動的這場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它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目的與第一次鴉片戰爭一脈相承,都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變中國為英國等國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是侵略性的非正義的殖民掠奪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鞏固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第一套條約,從而構成了一部堅固的條約體係,使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但同時,在社會思想領域也開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所有這些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

(一)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加深

1.在主權進一步喪失中外國勢力深入中國內陸

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一大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在戰爭結束後,外國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深入內陸,便利了列強傾銷商品與掠奪原料。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不但使我國北方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裏的大片領土被沙俄以趁火打劫、強取豪奪的方式占領,而且我國還喪失了更多的主權。一方麵,隨著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中國的內河航運權開始喪失,這也極大便利了外國商品向中國內地傾銷。另一方麵,更為重要的是具有濃厚侵略性的更多通商口岸的開放,給中國帶來嚴重威脅。

與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條約相比較可以看到,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條約中,開放的通商口岸呈現出多、廣、深的特征。多是指通商口岸多達十個,廣是指口岸從東南沿海擴展到整個沿海;而深則是指南京、漢口的開放,使侵略勢力深入到長江中遊、中國腹地。尤其是作為北京的門戶天津被增開為通商口岸,使侵略勢力滲透到統治中心附近,嚴重威脅著北京的安全,使天津成為外國侵略者在北方侵略的主要活動基地。必須看到,近代中國的開放與現代中國的開放是完全不同的,它實質上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是在主權遭受嚴重破壞的前提下,在西方列強的控製下進行的;而現代中國的開放是中國為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主動采取的重大決策,是在中國主權獨立的基礎上進行的,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積極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因此,近代中國開放口岸的增多標誌著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勢力的深入,為列強擴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條件,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

此外,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列強從更廣、更深的範圍進一步打開了中國市場,便於他們的經濟侵略,更使中國傳統經濟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的衝擊,中國經濟逐步被納入資本主義的世界體係中,從而加深了中國經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其中,隨著通商口岸的多處開放,使外國經濟侵略勢力從沿海擴張到長江,從華南擴張到東北,在更為廣大的範圍內,進一步加強對中國人民的經濟壓榨。而“邀請”英國人幫辦海關稅務,使中國海關從此落入外國侵略者手中。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外國人可入內地遊曆、通商,特別是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使中國舊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更廣闊的範圍和更深刻的程度上遭受到巨大的破壞。

2.在資本主義列強加強影響和控製中清朝政局發生變化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中外反動勢力很快握手言歡。此次戰爭是在太平天國已在中國南方建立了和清政府對峙的強大農民政權的形勢下發生的,通過戰爭攫取大量中國特權的外國侵略者逐漸認識到:堅持獨立自主的太平天國政權是絕不會承認這些不平等條約的,要鞏固和擴大在華的侵略特權,必須扶植像清政府這樣軟弱無能的政權,作為他們實行殖民統治的工具。清朝統治者從兩次挨打的經曆中發現:外國列強要的是在中國的特權,並不反對他們當皇帝,洋人是可以做朋友的;而且要對抗太平天國運動,必須借助“洋人”的幫助,因而第二次鴉片戰爭剛一結束,中外反動勢力立即勾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