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家族族長戴聯富對著銅鼓呼喊:“現在,我們準備焚香殺鴨子,請你保佑我們。” 祭鼓儀式沒有通常節日的喧鬧,而是始終籠罩在神秘的氣氛中,每一個族人對銅鼓都如此虔誠敬畏。
夜已深了,祭鼓儀式漸入高潮。族長把酒倒在鼓麵上,全族男女按輩分次序,輪流吸吮鼓麵上的酒。在他們的信念中,銅鼓是神聖有靈的,喝銅鼓酒可以直接得到神靈庇護,保佑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很久以來,銅鼓一直是中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具有神秘色彩的重器、神器和禮器,被視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征。不僅中國如此,在東南亞一帶,人們也同樣對它頂禮膜拜。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寫詩描述過緬甸王子帶領銅鼓歌舞團來朝拜大唐皇帝的盛況:
玉螺一吹椎髻聳,
銅鼓千擊文身湧。
珠纓炫轉星宿搖,
花曼鬥藪龍蛇動。
據雲南省博物館研究員黃德榮先生介紹,在古代中國,北方用鼎來象征王權,而在南方,用以象征權力的正是銅鼓。學者們還發現,中原的青銅鼎文化在商周時代達到頂峰,到戰國便趨衰微,秦漢之後幾乎消亡;而在古代被稱為“蠻夷之地”的南方,銅鼓文化卻始終流傳不衰,銅鼓也一直被許多民族虔誠膜拜,成為部落或家族的象征。
銅鼓既然如此珍貴,就理應伴隨在主人的身邊,那麼,為什麼文山出土的銅鼓卻單獨埋藏在荒山野嶺,找不到主人的蹤影呢?
隱藏在銅鼓裏的曆史秘密
事實上,對銅鼓曆史的探尋由來已久。早在19世紀末,奧地利學者黑格爾就癡迷於銅鼓研究。他發現,盡管銅鼓千差萬別,但幾乎所有的鼓,鼓麵中心都有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紋,有的鼓在太陽紋周圍還鑄造著青蛙。青蛙在古人心中是呼風喚雨的神物,是農耕民族的原始圖騰,把它們鑄造在銅鼓上,表達的是古人對太陽神的崇拜以及對風調雨順的企盼。
黑格爾還發現,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銅鼓的形狀和紋飾也有變化。早期注重寫實,記錄的是真實的人和物。後來則發展為雲雷紋、波浪紋等重複有序的抽象符號。從銅鼓上可以推斷文明的銅鼓上的青蛙生動逼真進程,解讀文明的形態。按照年代的先後,黑格爾把銅鼓分為四大類型。在他的分類中,文山出土的古木鼓、廣南鼓都屬於最早的類型。
20世紀50年代,考古學者在距文山不遠的雲南省晉寧石寨山發現了一處墓葬,在那裏發掘出土了包括銅鼓在內的大量精美文物。其中最難得的是出土的一枚滇王金印,它印證了一段兩千多年前的古老史實。在《史記》中,司馬遷曾記載過漢武帝為鞏固西南邊防,敕封滇王並賜金印的事件。由此晉寧石寨山墓葬的年代和級別得到確認,它正是兩千多年前滇王國的王族墓地!
從滇王墓出土的精美文物中可以看到,兩千多年前的滇國已有相當高的生產力水平,是一個擁有燦爛文明的古老王國。
而處在古滇國東南方的文山一帶,兩千多年前是句町國所在地。句町國的曆史在史書中很少提及,如今已經難以考證,但在《漢書·昭帝紀》中曾記載:“六年,句町侯毋波率其君長人民擊反者,斬首捕虜有功,其立毋波為句町王。”這個史實告訴我們,與漢武帝敕封滇王一樣,漢昭帝也曾敕封過句町王!從兩個王國留下的同樣精美的青銅器不難推斷,與滇國緊鄰的句町國,在那時應該是一個與滇國實力相當、有著同樣燦爛文明的強大王國。
曆史驛站
在黑格爾提出銅鼓分類半個多世紀後,考古學者在雲南楚雄萬家壩又發現了一類銅鼓。它的外形原始粗獷,沒有任何裝飾,出土時竟然和燒飯用的銅釜擺放在一起,甚至鼓麵上還可以看到火燒的痕跡!不難想象它與埋鍋造飯用的銅釜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這類銅鼓超出了黑格爾所見過的銅鼓範圍,比他劃分的第一類型還要早得多,是銅鼓發展的真正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