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列·伊·勃列日涅夫的名字聯係在一起的,是蘇聯曆史上的整整一個時代。勃氏執掌蘇聯黨和國家最高權力長達18年之久,在蘇聯領袖中僅次於斯大林(27年),是該國曆史上的一位重量級人物。然而,勃列日涅夫在我國遠不及斯大林、赫魯曉夫和戈爾巴喬夫那般聲名顯赫,盡人皆知。勃列日涅夫及其時代給我們所留下的印象似乎平淡無奇。
其實,勃列日涅夫時代是蘇聯走向衰亡的一個關鍵性的轉折時期。勃氏執政初年,蘇聯國勢蒸蒸日上,頗有盛世氣象。而迨其後期,老大帝國便江河日下,頹象畢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蘇聯解體自有其深層次的製度原因,但勃氏時代的逐步停滯和倒退卻直接為國家的解體鋪平了道路。因此,勃列日涅夫其人和勃列日涅夫時代,對於人們了解、研判蘇聯這個最早、最大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衰史,便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意義。
讀者麵前的這部《勃列日涅夫時代》,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其人及其時代的多方麵的重要史實和大量鮮為人知的有趣信息,無疑可以填補一段認知空白。蘇聯解體之後,當年嚴密封鎖、諱莫如深的秘密檔案次第開放,使得本書所涉及的史料豐富而翔實,加之作者作為作家和政論家,獨具敏銳的目光和洞察力,對人物、事件的分析、評判深刻而獨到,頗富參考價值。這也是我們向讀者譯介本書的原因。
回顧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蘇聯民眾對赫魯曉夫某些隨心所欲的折騰嘖有煩言,於新領導人屬望有加。勃氏將打亂的黨和國家管理體製恢複正常,強調集體領導(與波德戈爾內、柯西金結成“三駕馬車”),並繼承赫魯曉夫經濟改革的餘緒,大力發展生產,使1960年代下半期的蘇聯經濟保持了原有的較快增長速度,科技快速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社會保障不斷健全,舉國一片祥和景象。國防力量的增強尤為迅猛,時至1970年代初,蘇聯戰略核武器已達到與美國相抗衡的水平,從而躋身世界超級大國行列。然而,自1970年代中期開始,保守、僵化和停止改革的趨勢日益明顯,隨後更是實際上取消了改革,一味追求“穩定”,結果經濟漸漸失去活力。政治、經濟、文化高度集權的蘇聯模式的弊端進一步加深,黨政不分、以黨代政惡性發展,個人崇拜盛行。由於恢複了赫魯曉夫廢除的領導職務終身製,特權階層日趨穩定和擴大化,他們拚命維護既得利益,竭力阻止各種實質性的改革,視集權主義政治體製為救命符。這樣,勃列日涅夫時代在當時和後來都被蘇聯和俄羅斯的思想界和學術界一致總體評價為“停滯”時期。這種經濟上陷入困境、政治上複舊倒退的狀況使得社會危機四伏,為蘇聯走上不歸之路準備了條件,即便銳意改弦更張如戈爾巴喬夫那樣的後來者也無力回天了。
本書作者列·米·姆列欽是俄羅斯著名的作家、曆史學家、新聞工作者、政治評論家,曾曆任政治周刊《新時代》和《消息報》副總編輯,電視中心主持人和政治評論員,撰有20餘部文學和政論著作,其中許多已被翻譯為多種外國語文。在本書中,作者對各種事件敘述詳盡、客觀,對傳主和其他許多人物評價亦頗理性、公允,個性描寫形象生動,血肉豐滿,既無臉譜化之嫌,也避免了一般傳記作品的古板枯燥,讀來令人興味盎然。
當然,對於各種曆史事件和政治人物的評說,從來都是人言人殊,見仁見智,作者的觀點未必悉數正確,臧否亦恐難盡如人意。我們相信,廣大讀者定然會有各自的鑒別和判斷能力的。
王尊賢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