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妨經常問一問自己:我是誰?當你能夠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時,你的人生也就真正地開始了。自知者,能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盤,能駛向成功的彼岸;知人者,能洞悉人生百態,能與他人建立真實、自然、和諧的關係。認識自己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自己是一生成功的關鍵。
別人看你的眼光
以為自己“毀容”的誌願者,
怎麼也看不到他人善意的目光。
美國某大學的科研人員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名曰“傷痕實驗”:每位誌願者都被安排在沒有鏡子的小房間裏,由好萊塢的專業化妝師在其左臉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觸目驚心的傷痕。誌願者被允許用一麵小鏡子照照化妝的效果後,鏡子就被拿走了。
關鍵的是最後一步,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麵再塗一層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實際上,化妝師用紙巾偷偷抹掉了化妝的痕跡。
對此毫不知情的誌願者被派往各醫院的候診室,他們的任務就是觀察人們對其麵部傷痕的反應。
規定的時間到了,返回的誌願者竟無一例外地敘述了相同的感受——人們對他們比以往粗魯無理、不友好,而且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
可實際上,他們的臉與往常並無差別,什麼也沒有;他們之所以得出那樣的結論,看來是錯誤的自我認知影響了判斷。
這真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實驗。原來,一個人在內心怎樣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同時,這個實驗也從一個側麵驗證了一句西方格言:“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不是嗎?一個從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一個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視的眼光;一個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一個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釁的眼光……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就有什麼樣的外界眼光。
撰文/葦笛
極品人生/Best Life
人的心靈就像一麵鏡子,扭曲的心靈照出的隻會是一個歪曲的世界。誌願者的臉並沒有出問題,真正出問題的,是他們的內心世界,是他們對自我的認知出了偏差。內心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處境必然隨之好轉。隻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眼光。
別忘了你是誰
從頂禮膜拜到棍棒相加,
驢子身上不過少了一樣東西。
山上的寺院裏有一頭驢,每天都在磨房裏辛苦地拉磨。
天長日久,驢漸漸厭倦了這種平淡的生活。它每天都在尋思:“要是能出去見見外麵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該多好啊。”
不久,機會終於來了,有個僧人帶著驢下山去馱東西。這頭驢興奮不已。
來到山下,僧人把東西放在驢背上,然後返回寺院。沒有想到,路上的行人看到驢時都虔誠地跪在兩旁,頂禮膜拜。
一開始,驢大惑不解,不知道人們為何要對自己叩頭跪拜,慌忙躲閃。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驢不禁飄飄然起來——原來人們都如此崇拜我。當它再看見有人路過時,就趾高氣揚地停在馬路中間,心安理得地接受人們的跪拜。
回到寺裏,驢認為自己身份高貴,死活也不肯拉磨了,僧人無奈,隻好放它下山。
驢剛下山,就遠遠看見一夥人敲鑼打鼓迎麵而來,它心想,一定是人們前來歡迎我,於是便大搖大擺地站在馬路中間。
那是一隊迎親的隊伍,卻被一頭驢擋住了去路,人們憤怒不已,棍棒相加……
驢倉惶逃回寺裏,已經奄奄一息,臨死前,它憤憤地告訴僧人:“原來人心險惡啊,第一次下山時,人們對我頂禮膜拜,可是今天他們竟對我下了毒手。”
僧人歎息一聲:“果真是一頭蠢驢!那天人們跪拜的是你背上馱的神像啊!”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輩子不認識自己。
撰文/薑欽峰
極品人生/Best Life
愚蠢的驢子沒有正確認清自己,結果招致災難。人也常常犯驢子那樣的錯誤。隻有認清自己,才能給自己明確的定位,才能清楚自己前進的方向,也才能遠離不必要的危險。
常綠的樅樹
常綠的小樅樹
沒有因為百花爭妍而心生不平……
春天剛剛醒來,柳樹就迫不及待地吐出了白色的、毛茸茸的幼芽。“您太漂亮啦!”白嘴鴉驚歎道,“我從遙遠的地方飛到這裏,能看到您的美貌真是幸運極了。”
不幾日,李花兒噴發出陣陣芳香。夜鶯陶醉在芬芳裏,得意地站在李樹的枝頭,整夜為李花兒唱著讚歌。整片樹林中,李花兒是最幸福的了。
5月裏,蘋果樹也開了花!“多麼迷人的蘋果花啊!”蜜蜂嗡嗡地唱著歌,飛到花叢間,高興地忙碌起來。
隻有小樅樹,披著翠綠的外衣,像以往一樣默默地站立在一旁。沒有誰對它說讚美的話,好像大家都沒注意到它的存在。
夏天的腳步臨近,椴樹也開花了。黃雀鑽進蜜香般的花叢中,“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椴樹,椴樹,你真美麗,在我心裏,你就是林中之王!”紅額金翅雀也圍著椴樹團團轉,追趕著樹枝上飄落下來的種子,還真有點老鷹捉小雞的架勢。這可是紅額金翅雀最喜愛的遊戲。
老白楊也不甘寂寞,飄撒出天鵝絨般的楊花。
唯有小樅樹,仍然蒼翠碧綠,像以往一樣默默地站在一旁,誰也沒有對它說過一句讚美的話。
不知不覺,秋天到了,紅彤彤的花楸果從很遠的地方吸引著人們的視線,鳥兒們也都想嚐嚐它的味道。花楸果把林邊的山楊葉子映得一片火紅,害得喜鵲差點叫出呼喊“救火啊救火”。看明白後,喜鵲便叫起來:“好漂亮的花楸果!好漂亮的花楸果!”
小樅樹依然挺拔地立著,絲毫沒有改變原有的翠綠的色彩。仍舊沒有人讚美它!
冬天轉瞬來到。林中的樹都脫下了青春的盛裝。
小樅樹還像先前那樣,碧綠碧綠的。天氣越來越冷了,可它卻並不感到寒冷……
終於有一天,樅樹聽到了孩子們的叫嚷聲:“大家快來呀!這不就是我們要找的小樅樹嗎?”
一個小男孩在樅樹枝上掛了一個玩具“小白兔”;另一個男孩把彩色紙花帶披在樅樹的身上;第三個男孩給樅樹撒上了許多彩紙屑。一個小女孩在樅樹身旁放置了一尊聖誕老人。孩子們互相祝賀“新年好”,然後手拉手圍著樅樹唱起了讚美的歌:“樅樹,樅樹,你多美麗!我們到處尋找你,沒有比你更美麗的了。”
誰都有自己的幸福時刻!隻是需要耐心地等待。小樅樹美滋滋地想。
極品人生/Best Life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時刻,隻要學會堅持和忍耐。小樅樹在其他樹木花草享受幸福的時候,依然保持挺拔的身軀和翠綠的色彩。當百花敗去、萬木換裝,翠綠的小樅樹便迎來了關注的目光,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幸福時刻。
都沒有的知識
教授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
卻難倒了所有大學生。
“世界很複雜,充滿變數。”中文教授說,“包括那些看似簡單的事物。”
馬上就要畢業了,大學生們心情浮躁,來上課的人並不多,而且似乎都心不在焉。
“在大家信心十足,躍躍欲試的時候,我想給一點提醒。”教授敲了敲講台。今天,他兩手空空,沒有帶書和講義。“因為,大家未必認識廬山真麵目,所以,過於自信有時會導致自閉。”
這句話分量有點重,學生們開始注意教授。黑板上,教授寫下“中學到大學”幾個字,問:“知道它的意思嗎?”
學生們笑了,沒有人回答,可能是不屑於回答。
教授說:“的確太簡單了。”然後轉身添加“都沒有的知識”幾個字,問:“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誰來念一下?”
學生們仍然在笑,沒有人願意站起來當“小學生”。教授隻好自己念:“中學到大學都沒有的知識。”然後解釋:“是的,你們的學曆值得很多人羨慕,但是,學曆與學問幾乎是兩個概念,後者的內涵實在太廣闊了……”
學生們又開始聊天,交頭接耳:誰誰將分進黨政機關,誰誰應聘於某某大企業,誰誰準備去南方……
教授忽然提高嗓門:“一個小小的因素,就可能導致全局震蕩!”
學生們一驚,抬頭。
教授見大家注意力集中了,笑眯眯地在那句話前加了一個字“從”。台下有學生輕聲念:“從中學到大學都沒有的知識。”教授立即指著他:“這位同學,請你讀出這句話,注意斷句。”
學生站起來,撓撓頭,有點不好意思,念道:“從中學/到大學/都沒有的/知識。”其他同學嗬嗬笑。
教授問:“難道他念得不對?”學生們仍然嗬嗬笑,興致盎然且輕鬆。
教授環顧四周,見沒有人答話,歎了口氣,扔掉粉筆:“唉,思維定勢了,不利於麵對充滿變數的世界。”這時有個同學反問:“難道他念得不對?”教授斷然回答:“隻對一半!”台下的人再次提起精神,盯住教授。
教授開始念:“從中/學到/大學都沒有的/知識!”
台下一片安靜。教授得意地詭秘一笑,走下講台:“諸位,很抱歉!作為一名中文教授,我竟然在與各位道別的時刻玩了一次小學生的文字遊戲——不過,我用心良苦,因為你們即將麵對的社會的確充滿了——從中學/到大學/都沒有的/知識,而你們又必須——從中/學到/大學都沒有的/知識。”
台下的學生們紛紛起立,向敬愛的老師報以熱烈的掌聲。
撰文/張小失
極品人生/Best Life
大學生以為自己學到了很多,其實他們不懂的還很多。生有涯,而知無涯。所以,在任何時候,不要盲目自大,謙虛求教,才能收獲更多。
佛塔上的老鼠
佛塔上的老鼠與馱著神像的驢子有什麼相似之處?
它們一樣無知!
一隻四處漂泊的老鼠在佛塔頂上安了家。
佛塔裏的生活實在是幸福極了,它既可以在各層之間隨意穿越,又可以享受到豐富的供品。它甚至還享有別人所無法想象的特權:那些不為人知的秘笈,它可以隨意咀嚼;人們不敢正視的佛像,它可以自由碰觸,興起之時,甚至還可以在佛像頭上留些排泄物。
每當善男信女們燒香叩頭的時候,這隻老鼠總是看著那令人陶醉的煙氣慢慢升起。
它猛抽著鼻子,心中暗笑:可笑的人類,膝蓋竟然這樣柔軟,說跪就跪下了!
有一天,一隻餓極了的野貓闖了進來,一把將老鼠抓住。
“你不能吃我!你應該向我跪拜!我代表著佛!”這位高貴的俘虜抗議道。
“人們向你跪拜,隻是因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為你!” 野貓譏諷道。然後,它像掰開一個漢堡包那樣把老鼠掰成了兩半。
極品人生/Best Life
盲目自大的老鼠,以為自己代表著佛像,最後卻成為貓的口中餐。自以為是的人往往很難認清自己,在人生的征途上難免栽跟頭。正確認識自己,才不會在盲目的自大中失去自我。
改變自己改變世界
如果你不能改變自己,
那麼又何從改變世界?
羅伯特·西奧迪尼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有一天,他在紐約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後,乘地鐵去時代廣場站。
當時正值下班乘車的高峰期,人流像往常一樣沿著台階蜂擁而下直奔站台。
突然,羅伯特·西奧迪尼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男子躺在台階中間,閉著眼睛,一動不動。
趕地鐵的人們都像沒看到這個男子一樣,匆匆從他身邊走過,個別的甚至是從他身上跨過,急著乘坐地鐵回家。
看到這一情景,羅伯特·西奧迪尼感到非常震驚。於是,他停了下來,想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
就在他停下來的時候,耐人尋味的轉變出現了:一些人也陸續跟著停了下來。
很快,這個男子身邊聚集了一小圈關心的人,人們的同情心一下子蔓延開來。有個男人去給他買了食物,有位女士匆匆給他買來了水,還有一個人通知了地鐵巡邏員,巡邏員又打電話叫來了救護車。幾分鍾後,這個男子蘇醒了,一邊吃著食物,一邊等待著救護車的到來。
人們漸漸了解到,這個衣衫襤褸的男子隻會說西班牙語,而且身無分文,已經餓著肚子在曼哈頓的大街上流浪了好幾天。他是因為饑餓而昏倒在地鐵站的台階上的。
那麼,為什麼起初人們會對這個衣衫襤褸的男子熟視無睹、漠不關心呢?
羅伯特·西奧迪尼認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熙熙攘攘、匆匆忙忙的人流中,人們往往會陷入完全的自我狀態,在忽視無關信息的同時,也忽視了周圍需要幫助的人。
這就像一位詩人說的那樣,我們“走在嘈雜的大街上,眼睛卻看不見,耳朵卻聽不見”。在社會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都市恍惚症”。
為什麼後來人們對這個衣衫襤褸的男子的態度會有了較大的改變呢?
羅伯特·西奧迪尼認為,其中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因為有一個人的關注,致使情況發生了變化。當時,自己停下來,僅僅是要看一下那個處於困境的男子而已。路人卻因此從“都市恍惚症”中清醒過來,從而也注意到了這個男子需要幫助。在注意到他的困境後,大家開始用實際行動來幫助他。
因為看到別人的善舉,而對自身的心理產生了衝擊,進而引發出行善的願望和行動,心理學家將這種變化稱為“升華”。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幫助病人、窮人或者是其他處於困境中的人,最容易引起人們的“升華”。這些助人為樂的善事,不一定都是轟轟烈烈的大事,也不必像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幫助貧民時那樣無私。
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的故事,讓人聯想到英國一位主教的墓誌銘:
“少年時,意氣風發,躊躇滿誌,當時曾夢想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曆增多,卻發現自己無力改變世界。於是,我縮小了範圍,決定先改變我的國家,可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餘,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遂人願,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當我垂垂老矣之時,終於頓悟: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以後,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 ”
不錯,自己先改變了,身邊的一些人就可能會跟著改變;身邊的一些人改變了,很多人才可能會跟著改變;很多人改變了,更多的人就可能會改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先改變自己,就可能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