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過市中心醫院,一條街的壽衣店便映入眼簾,雖然早過了封建迷信盛行的年月,可埋藏在鄧健心裏那顆恐懼的種子,仍讓鄧健忍不住後退了一步。
看著一個個店鋪前的招牌上‘壽衣店’三個大字,鄧健的腦海裏不禁浮現出了一張可愛的麵孔,而隨之便是一段頗為有趣而又令人恐懼的故事。
記憶中那是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去世的是自己的曾祖父。大概是曾祖父的重孫子重孫女太多,自己家這一支又很早搬出了村子,平日裏見的少,小孩子心性又不太在意那些。以至於想起那件事情的時候,腦海中根本沒有曾祖父的音容笑貌,隻是記得那件事是個開始。
曾祖父一大家子人所在的村子仔細算起來,整個兒村子其實都是一家人,相互之間都有些親戚血緣關係。村長和村支書又都是自家人,火葬之說又沒有盛行開來,因此出了喪葬事宜,那便是按照傳統的土葬方式,大型操辦。
當時大操大辦也算一種流行,無論婚喪嫁娶,操辦起來的規模越大,越是說明了這一家人在十裏八鄉的實力越強。
曾祖父年輕時當過遊擊隊員,解放後當過村長、生產隊隊長、又是十裏八村有名的斷事先生(一般農村有什麼爭執,婚喪嫁娶,因為交通不利,觀念裏也很少報警的概念。都會選一位相對有經驗,有閱曆,說話可以服人的這麼一個人,俗稱斷事先生。這其中也包括主持婚禮、葬禮等一些大事)。所以這葬禮操辦起來,當時也算是全村人的大事,十裏八村以及周邊小鎮,還真有不少的人來參加這葬禮。
那會兒還小,也沒什麼概念,記憶中隻是知道這該是件大事,因為跟著父母去曾祖父的家時,院前院後村中小道上,到處站滿了人。因為自己的祖父也是教師,自己這一支全家教師的比例占了一大半兒,所以那會兒親戚都央求著祖父來主持。小孩子麼,看見自己的爺爺主持這麼大的事情,心裏隻多了幾分得意,便也沒了其他的多餘想法。
父親雖不是教師,可在工廠上班的收入也確實比村中種地要高。母親是教師,雖然剛剛轉正,收入並不算多,可那會兒的人都尊敬教師,自己到了曾祖父家的時候還是能感覺出一絲被尊重的感覺的。
其他的記憶便於此幹係不大了,父親算是那會兒很早一批買得起摩托車的了,因為鄉村道路不似現在這般通順,加之購買喪葬用品又要回小鎮上去,所以置辦喪葬用品、棺槨壽衣的事情便是由父親和另一個不認識的叔叔來辦的。
學校裏那會兒流行男孩子勇敢膽大,女孩子溫柔聽話。玩物匱乏的年代,同學們最愛吹噓的便是自己的膽大事情,其中最會吸引人的,便是跟著自家的大哥哥大姐姐跑到墳地去。
學生間誰都會講上幾個鬼故事,女孩子膽小害怕到是正常,可男孩子若是聽了怕了,那便不免要讓女孩子嘲笑。
記得那會兒班上有個叫葛山的男同學,個子比自己高了一頭,在全班也數他個頭最大。每每下課的時候,他便會給大家講一些他與他表哥一起夜晚去墳地的故事。雖說其中鬼事異文多不靠譜,可小孩子心性也不免好奇、輕信。
當然,每到他講那些鬼故事的時候,同學們也都愛圍在他的身邊,男生不願輕信而出言辯駁,可女生卻總是眼露崇拜,刺激的男生們也都想去一次墳地,見一次‘鬼’。
這其中也有鄧健和自己的同桌,鄧健自然是男生常有的姿態,不信辯駁,又不免信了羨慕。可自己的同桌,一個老師同學口中全班最漂亮最聽話的女生,每每此刻便也和其他女生一般,眼露崇拜,直叫鄧健心裏不爽。
那會兒也小,成熟的不似現在吃催熟劑長大的孩子。農村小鎮又頗為保守,電視劇裏的愛情題材家長也是不許看的,所以腦子裏那會兒也不懂喜歡,隻是覺得自己的同桌崇拜別的人,自己好像很有挫敗感一般。
印象裏壽衣店和墳地是一個差不多的概念,都是跟死人有幹係的地方,也都是鬼故事裏會提到的地方。不懂傷心曾祖父的離開,卻知道有此機會,倒是可以跟著父親一起去一次壽衣店。雖然不知道會不會見到‘鬼’,見到‘鬼’後自己敢不敢看,可想想以後下課後,同學們也能像圍著葛山那樣圍著自己,同桌也會用同樣崇拜的眼神看著自己,還是值得嚐試一次的。
因為不允小孩子接近曾祖父的遺體,母親便以老師特有的嚴厲來看管著所有親戚家的孩子。孩子一多,母親也是焦頭爛額,架不住鄧健軟磨硬泡,便允了鄧健可以跟著父親一起去壽衣店買東西,可前提還是不許走進壽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