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糊塗一點,反而是一種聰明與智慧,甚至是一種大聰明和大智慧。列寧說過這樣一段話:聰明人是不犯重大錯誤同時又能容易而迅速地糾正錯誤的人。不要太露鋒芒孔子曾經拜訪過老子,向他問禮。智者告誡仁者說:一個聰明而富於洞察力的人身上會潛藏著危險,那是因為他喜歡批評別人。雄辯而學識淵博的人也會遭遇相同的命運,因為他暴露了別人的缺點。所以,一個人還是有所節製為好,采取謹慎的處世態度,不可處處占上風。如果一個人鋒芒畢露,一定會遭到別人的嫉恨和非議。就像出頭的椽子會先爛掉,太高的樹容易遭大風折斷。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世上的高人往往其貌不揚,由於不太搶眼,可以避免別人的注意力,所謂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練就一筆好字的人謊稱不會書法,這樣可以推掉許多違心的差事;力大無比的人往往裝成手無縛雞之力,緊急時才能夠出乎意料地打敗來犯者。做人,鋒芒太露,就等於把自己的底細給對方交代得一清二楚,一旦交起手來,就首先輸掉了一半,實難收到突見奇功的效果。
但做人又不能不露鋒芒或藏而不露。不露鋒芒、藏而不露,總給人一種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感覺,讓人覺得你這人虛偽無比。不可不露,卻又不能太露或亂露,那就隻有深藏不露。深藏不露的真諦就在於,不刻意顯露。有能力終究是要露出來的,隻要時機、地點、人事三者合適。如果有一樣不合適,那就不要亂露,以免招來不必要麻煩,徒然增加自己的苦惱。
這種深藏不露的處世智慧與西方張揚個性注重表現有所不同。西方教育注重”表現。”主張”有能力就要表現出來,有一手就要露出來。”否則和沒有能力沒有什麼兩樣。西方人不但好表現,到處表現,而且還要隨時告訴別人自己表現了些什麼東西,甚至隨身攜帶一些以資佐證的物件,證明自己確實如此。中國人當然也明白”表現“的道理,知道”老虎不發威,很容易被當做病貓。”不過我們更了解”虎落平陽被犬欺“的慘痛苦境,在表現之前,先做好”等到達那裏,先打聽一下當地的情況,再做打算“的準備工作。所以兩者的區別不在於表現不表現,而是怎樣表現。前者是舍身哲學,主張能露就露,露光了就走路,後者是守身哲學,主張先打聽一下,看一看露到什麼程度最合理,然後才合理地顯露。
深藏不露是為了看一看有沒有比自己更合適的人走出來。若大家都爭著要露,特別是那些才能平庸,又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其結果隻能是埋沒了真正的有才華的人,阻了他們的道。能屈能伸大凡英雄豪傑,胸懷大誌,打算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的人,都能屈能伸。這就好比一個矮小的人,要登高牆,必須要尋找一個梯子作為登高的台階,假如一時尋找不到梯子,那麼,即使旁邊有一個馬桶,未嚐不可利用作為進身的階梯。假如嫌它臭,就爬不到高牆上去。當初,張良、韓信就是劉邦的梯子,韓林兒就是朱元璋的馬桶。
韓信年少時曾受過胯下之辱,但他並不是懦夫。他之所以忍受這樣大的屈辱,是因為他的人生抱負太大了,沒有必要小不忍則亂大謀。後來跟隨劉邦逐鹿中原,風雲際會,先後作過齊王和楚王。在他與部下談起這件事時說:難道當時我真沒有膽量和力量殺那個羞辱我的人嗎?而是如果殺了他,我的一生就完蛋了,我忍住了,才有今天這樣的地位和成就。
人們在製定理想目標時,往往在實踐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致使你氣憤、膽怯、自卑、情緒衝動、灰心喪氣、意誌動搖等,立誌愈高,所遇到的困難就愈大,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樂觀堅毅精神的表現。
苦難是一種前兆,也是一種考驗,它選擇意誌堅韌者,淘汰意誌薄弱者。要達到奇偉瑰怪的人生境界,要成就任重道遠的偉業,必須具有遠大的誌向和極端堅韌的品質。
一場大雪過後,樹林子出現了有趣的現象,隻見榆樹的很多枝條被厚厚的積雪壓得折斷了。而鬆樹卻生機盎然,一點兒也沒有受到傷害。原來榆樹的樹枝不會變曲,結果冰雪在上麵越積越厚,直到將其壓斷,實在是備受摧殘。而鬆樹卻與之相反,在冰雪的負荷超過自己的承受能力時,便會把樹枝垂下,積雪就掉落下來。鬆樹樹枝因能向下,使雪易滑落,所以枝幹依舊挺拔,巍然屹立。能屈能伸,剛柔相濟,正是這種氣度和風範使鬆樹經受了一場暴風雪的洗禮。
人世間的冷暖是變化無常的,人生的道路是變化無常的,當你在遇到困難走不通時,或許退一步就會海闊天空;當你在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一定要有謙讓三分的胸襟和美德,應該把功勞讓與別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要得意忘形。該進則進,該退則退,能屈能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