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1800~1891),又稱老毛奇,普魯士和德意誌的總參謀長,著名的軍事家。他十分重視新技術在軍事上的運用,強調參謀人員對完善軍隊指揮的重要作用,在軍事理論方麵頗有建樹,西方軍隊中流行的“委托式指揮法”、“閃擊戰”理論,都是從他這裏首開先河。
名言妙語
戰爭的目的就是盡快結束戰爭,而最快結束戰爭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使用最殘酷的手段!
生平介紹
1800年10月26日,毛奇生於普魯士梅克倫堡易北河畔的小城帕希姆。1811年,他被送進丹麥哥本哈根皇家軍校,1817年獲皇家近衛軍少尉軍銜,即成了丹麥的軍官。
1822年3月,毛奇通過考試加入了普魯士軍籍,成為駐奧得河畔法蘭克福第八近衛師的少尉軍官。1年以後,他又通過考試,進入普魯士軍事學院。1828年,他發表了軍事著作《論軍事測繪大綱》,受到軍界的重視,因而調到柏林總參謀部所屬的地形測量署工作。
從這以後,毛奇嚐到了研究和寫作的甜頭,他比以往更加關心社會政治史和軍事史的研究。撰寫了《論波蘭的內部關係和社會狀況》等論文,並開始為總參謀長起草文件。
1834年,毛奇晉升為上尉。這年11月,他到達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幫助土耳其進行軍事改革,加強普魯士在土耳其的影響。1839年6月,土耳其同埃及發生戰爭,遭到失敗,毛奇被迫回國。
1842年,毛奇晉升為少校,在柏林第四軍參謀部供職。此時大規模的工業革命、技術革命和思想革命使歐洲和德國的麵貌發生根本的變化。毛奇參加了漢堡鐵路的管理,使他有機會觀察鐵路在戰爭中能起什麼作用。
1845~1846年,毛奇作為普魯士亨利親王的副官住在羅馬。他曾詳細地研究過拿破侖,承認拿破侖無可比擬的軍事才能。但他認為拿破侖缺少完整的戰爭體係,憑著個人的籌劃和決心指揮作戰。他更多地研究了克勞塞維茨的軍事思想,對重大的戰爭和戰役都進行了深刻分析。經過長時間的冥思苦想,一個龐大而嚴謹的思想框架,在他腦中逐步建立。
毛奇提出軍隊要創立大規模的總參謀部體製。總參謀部在戰爭時期應當成為總司令(國王)“唯一的顧問”,由它製定戰略和策略,協調軍力和物力,統一軍事行動的指揮。要對總參謀部軍官進行教育和訓練。同時,國家必須把技術革命引入戰爭。不僅要更新軍隊的裝備,而且要把鐵路和電報用於戰爭目的。他提出了所謂“普魯士的鐵路政治”,把鐵路、電報乃至剛剛出現的熱氣球都作為戰略行動的輔助手段,並把一係列科學如統計學、國民經濟學、地理學、測量學等用於戰爭。
功夫不負有心人,毛奇的政治態度、軍事思想及其才能,終於贏得普魯士最高當局的賞識。僅用7年時間,毛奇就由一名少校軍官迅速升遷為陸軍總參謀部總參謀長。
著名的鐵腕人物俾斯麥對毛奇非常信任和欣賞,他的軍事計劃正好迎合了宰相俾斯麥的政治戰略——通過王朝戰爭統一德國。1864年初,普魯士與丹麥的戰爭爆發,毛奇作為總參謀長在統帥部指揮部隊。按照他的作戰計劃,普魯士軍同奧地利軍采取鉗形攻勢,很快擊敗丹麥。1866年初,普奧戰爭迫近,普魯士國王指令,這次戰爭的軍事命令直接由毛奇發給戰地各軍,而無需再通過軍政部。普奧戰爭最後的結局是奧地利退出德意誌聯邦,普魯士統一了整個德國北部和中部。
1870年7月19日,普法戰爭爆發。毛奇被任命為“國王陛下統帥部的全軍總參謀長”,實際上是全權指揮。毛奇把38萬軍隊分為3個方麵軍,采用“鐵路進軍”、協同配合、分割包圍的戰術,一步步將法軍引誘進色當城。結果,拿破侖三世不得不率10萬法軍投降。1871年1月5日,毛奇下令炮擊巴黎。1月28日,巴黎守軍投降。
5月10日,普魯士和法國簽訂《法蘭克福條約》,宣告法國戰敗。同年,普魯士國王加冕為德意誌帝國皇帝,德意誌最終統一起來。6月,毛奇受封為伯爵,並晉升元帥。
普法戰爭結束後,毛奇又繼續擔任了17年的總參謀長。這期間,他主持編纂了1870~1879年戰爭史。同時,他還認真研究了對法國和俄國同時進行作戰的問題,經過2年時間的籌劃,最終選擇了俄國作為第一作戰對象的戰略。1872年,毛奇成為上議院議員。1876年,在他的出生地舉行了毛奇紀念碑揭幕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