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古巴哈瓦那巨石廢墟(1 / 1)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發現海洋中潛藏著巨大的人類文明信息,古巴哈瓦那巨石廢墟就是其中之一。1958年,美國動物學家範倫坦博士就來到大西洋巴哈馬群島進行觀測研究。範倫坦很善於深海潛,在水下考察時,他意外地在巴哈馬群島附近的海底發現了一些十分奇特的建築。這些建築呈古怪的幾何狀——正多邊形、圓形、三角形、長方形,還有連綿好幾海裏的筆直的線條。10年之後,範倫坦博士宣布了新的驚人發現:在巴哈馬群島所屬的北彼密尼島附近的海底,發現了長達450米的巨大丁字形結構石牆,砌成這巨大石牆的石塊每個都超過了一立方米。石牆還有兩個分支,與主牆呈直角。範倫坦博士對此興奮不已,他繼續探測,並很快發現了更加複雜的建築結構——平台、道路還有幾個碼頭和一道棧橋。整個建築遺址就像是一座年代久遠的被淹沒的港口。

“飛馬”魚雷的發明者,法國工程師兼潛水家海比考夫也來到現場,他是水下攝影的高手,他用當時最新的技術勘察了這一片海域,並拍下了幾張照片。這些照片一經發表,立刻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轟動。1974年,—艘蘇聯考察船也來過這裏,並進行了水下攝影和考察,更加證實了這些水下建築遺址的存在。很快,巴哈馬群島一帶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潛水家、新聞記者和探險者,而圍繞著這些水下石牆的爭論也越來越多。有些地質學家指出,這些石牆不過是比較特別的天然結構,並不是人類建造;但更多的學者認為是人造的。對於這些建築究竟是誰造的,科學家們的看法也很不一致。有人認為,巴哈馬與瑪雅人的故鄉尤卡坦半島距離不遠,因此這可能是史前瑪雅人的古建築,由於地殼變動而沉入水下。有人則從巴哈馬海域陸地下沉的時間上推算,認為這些水下建築應該建成於公元前七八千年間,並推算出這建築出自南美古城蒂瓦納科的建造者之手,但蒂瓦納科的建造者是誰本身就是個謎。

這些外形酷似紀念碑的結構與天然形成的結構有明顯的不同之處:石頭平台是多層的、呈直角的石塊組成了牆壁樣的結構,石環環繞著六角形柱子,這些建築都帶有人工雕琢的味道。另外的一些線索更加撲朔迷離:在石結構周圍有一條環繞著的道路;石頭上麵有或許用來插入支撐木結構的柱子而留下的孔,而且附近的海底和海邊發現有構造類似的石頭城堡。這些建築似乎都在述說著這裏曾經有過古代的城堡,並且還有舉行重大儀式時而修建的石頭平台。

另外,在衝繩島海域共有兩個主要地帶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處在衝繩島附近的名護海域,這裏的構造像極了牆壁,以及被珊瑚所包裹的呈直角的石塊;另外一處緊挨著日本最南的島嶼——慶良間列島的南端,這裏有一個不規則形狀的五層平台,看起來非常像古代舉行各種儀式用的多級平台。至今,兩處海域加在一起共發現了8處反常的水下構造。

衝繩島琉球大學的海洋地質學家木村教授已經對這8處反常的水下結構,尤其是在慶良間列島附近的水下平台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他堅信這些水下的紀念碑是由人建造的,猜測是一個未知的古代文明所遺留下的,或許就是來自孕育過最古老文明的亞洲大陸。他的理由是,如果慶良間的那五層結構是自然風化所形成的話,那麼在附近就一定會找到因風化腐蝕所形成的碎屑,可人類至今沒發現任何碎屑。另外,木村教授認為,那環繞著石頭城堡的道路,也證明那是人類所留下的,他判斷,建造這些水下的構造需要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一定機械手段的輔助,如果不是人類所建築的,單靠大自然的力量其實是難以完成的。

對於這水下構造的年代已經有了幾種解釋:這片遺址可能是上一次冰川期的末尾的展現,大陸冰盾融化時被淹沒的;或者,由於日本坐落在太平洋活火山帶上,頻繁的火山活動使這片地帶陷落並最終沉默;還有可能是某種災難性的事件使得它完整而直立地陷入了海洋之中。東京大學的地質學專家石井教授則認為,這片遺址有部分是由人工製造的,它的年代約為公元前8000年,與古代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河穀文明的時間大致相同。另外還有一些學者則認為它的年代應該在1.2萬年前。

古巴哈瓦那的巨石廢墟是自然形成還是人為建造,至今爭議不斷,但並沒有阻止人類對它的不斷探索,它的建築風格鮮明,閃爍著神秘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