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怨不得傅熙不知道王羲之是自己的小舅子。雖然傅熙隱隱約約記得王羲之是臨沂人,應該是琅琊王氏子弟,但他明明記得王羲之少時受父親在書法上的指導,一直到十二歲時尚有他父親的記載。而傅熙的嶽父王曠,早在309年生死不知,那年王羲之不過年僅六歲。
曆史記載:309年時,劉淵遣劉聰、王彌寇上黨,圍壺關。並州刺史劉琨使兵救之,為聰所敗。淮南內使王曠、將軍施融、曹超及聰戰,又敗,超、融死之。這裏麵獨獨沒有提到王曠戰死,以後的曆史也沒有記載,隻能是生死不明。
在父親生死不知時,王羲之尚且年幼,隨兩位叔叔在永嘉南渡中到了建鄴。曆史上卻記載了王羲之十二歲時偷父親書法秘籍一事。王羲之生卒年月一直有爭議,無論是王羲之生於303年還是321年,跟他父親的記載都對不上,傅熙哪能想到王羲之竟然是王曠之子。
王家人有個很有趣的現象。至王導這一代人,名字大多是兩個字。到了王羲之這一代和以後的子弟分為兩派,一派是名字裏麵都帶一個之字,叫某某之,另一派則是兩個字,叫王某。例如被稱為“晉朝書畫第一”的王廙,他的四個兒子名字都是王某之。而王導的六個兒子名字叫王某。
雖然王羲之以及他的兒子們也都是某某之,跟這有相似的地方,但傅熙還沒想到這一層。傅熙一直以為像琅琊王氏這樣的大家族,家譜輩分一定很重要。因為一般來說古人起名字,名字中一定要帶有姓氏和家族的輩分。而實際上傅熙不知道,在魏晉時尚無輩分一說。
魏晉時,選官、婚姻、以至於社會交往都看重門第、血統,這樣一來家譜學才開始逐漸興起,一些士族互相依此誇耀曆史悠久,血統、姓氏的高貴。家譜剛剛興起時,還沒嚴格到名字中帶輩分上。
琅琊王氏傳承脈絡比較清楚,來之前,傅熙還好好回想過關於琅琊王氏家族的記載。但隋唐以及以前的所有姓氏家族譜牒早已散失已盡,宋、元、明時期的家譜存世也寥寥無幾。都已經毀於戰火。家譜記載甚為不明,甚至還不如史書記載的清楚。
現代社會,很多姓氏重修家譜,能上溯到第一代祖先是某某名人,而實際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真實家譜,隻是清、民國的。到了現代社會,大部分姓氏已經很難弄懂曆代的祖宗是誰了。
琅琊王氏脈絡能這麼清楚,這要歸功於琅琊王氏的顯赫和子孫極盛。翻翻魏晉南北朝、隋唐的曆史,尤其是魏晉南北朝,史書裏到處是姓王的人。這些人都是琅琊王氏子弟,例如王衍、王導、王敦這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官,他們之間的關係就是堂兄弟。
王羲之是琅琊王氏,而且是王曠的次子,王導、王敦的堂侄,這是傅熙萬萬沒有想到的。事實上,另一個大名鼎鼎的書法家顏真卿,有幾個人知道他是琅琊顏氏家族的後代呢?
此時傅熙也才知道,自己的嶽父王曠,原來跟王導同一個爺爺,他們的爺爺就是大名鼎鼎的曹魏太尉王祥,“二十四孝”裏“臥冰求鯉”的主角。
都是名人!傅熙眼光炙熱地看著王籍之,就連身邊在曆史上不是很有名氣的王廙,也被稱為“晉朝書畫第一”,貴為晉明帝的帝師,更別說王導、王羲之了。
傅熙暗暗腹誹:怪不得《蘭亭序》裏有二十一個不同的“之”字,原來根腳在他們家族的名字上。王羲之的師傅是出身河東衛氏家族的衛夫人,二叔是“晉朝書畫第一”的王廙,三叔是建築學家,營建建鄴的總設計師王彬,這麼好的條件想不成為“書聖”也難啊!
傅熙讚歎地說:“羲之少年聰慧,他日必成大器啊”
王籍之眼睛一閃,心裏暗道:傅熙連王羲之麵也沒見過,這客套話也太假了吧,“二郎不過八歲,頑皮的很,哪裏當得世民這麼誇讚”
傅熙尷尬地一笑,聽到小舅子是王羲之,太激動了,有些口無遮攔了,當下連忙遮掩,。
一個中年文士衣著身為華貴,踩著厚厚的高底羔羊皮靴,快步來到這邊。傅熙搭眼瞧去,隻見來人腰上係著環佩,一看就不是俗物,厚厚的鞋底上鑲著各種金銀翠玉,在陽光下甚為紮眼。
傅熙詫異地看著來人,這身打扮也太奢侈了吧!一直以為周小史弄得這幾十套行頭夠浪費了,跟這人比起來,真是民工碰見李嘉誠了!
來人操著南腔對王導說:“茂弘,主上快要回鑾了吧?讓儀仗早預備著如何?”
王導朝司馬睿的方向看了看,笑道:“不急,來,來!世民,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記室參軍、陳郡人謝裒(you),字幼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