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是後世文明發達的現代社會還是古代社會,宗教問題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尤其是在中國,各種名目的宗教更是眼花繚亂,外來的、本地的,其中更是不乏像明教、白蓮教這樣混合的宗教。現代社會的中國,宗教也同樣存在諸多問題,更是有邪教之流混雜其中。傅熙明白如果處理不甚,就會引起大規模動蕩,這種動蕩的後果是他無法承受的。
傅熙提出的方法抓住了宗教的軟肋,他不怕魏夫人不同意。在魏晉南北朝時候,還沒有形成嚴密的宗教組織,就算佛教也是一樣。佛子、道士雖然存在於世,也被世人所熟悉,也不是非法組織,但並沒有被朝廷正式承認。傅熙提議雙方共建觀宇,並有刺史府發放牒文,其實就是正式承認了天師道,允許他們公開活動。
能有這樣的結果,魏夫人當然不會拒絕,在魏晉時候,就算號稱“北孔南張”的張天師一家,也不過是鎮南將軍、閬中侯。“天師”這個名號直到元朝時才被當時朝廷冊封,其他諸朝大多冊封他們“真人”名號,“天師”不過是自家封的,跟朝廷一點關係也沒有,這也是張天師們耿耿於懷的。當然後來的北魏皇帝冊封的北天師道“天師”寇謙之例外。
傅熙提出雙方共同出資營建宮觀,並有刺史府發放牒文,這就避免了天師道人數的激增,同時也可變相的清理整頓天師道,這也是魏夫人來青州的目的。畢竟天師道組織渙散,再有人打著天師道的旗子作亂,對雙方都不利。
魏夫人不知道再過幾十年,江南天師道孫恩之亂中,大名鼎鼎的“二王”的兒子、兄弟王凝之,被孫恩烹死,全家被殺。王凝之全家被殺,當時引起了名士們的大震動,不乏有人要上龍虎山抓“首惡”張天師一家正法。
其實王羲之全家都是天師道教眾,誰讓王凝之不逃,還作法請鬼兵助陣,要怨就怨王凝之道法學得不精,怨不得張天師一家,估計王家也是這麼想的,不然龍虎山早換主人了。
魏夫人不知道,傅熙可知道,“書聖”王羲之的事情可是無人不知。連“書聖”都是天師道教眾,可想而知天師道已經發展到了什麼程度。所以,在傅熙看來,清理整頓天師道勢在必行,最符合他心意的當然是政府機構介入其中。
傅熙隱約記得有一種說法叫做“道教非教”,就是嚴格來說道教並不能稱之為宗教,它沒有像佛教、基督教那樣嚴密的宗教組織,這也跟道教教義不無關係。如果張魯不敗的話,道教倒是有可能發展成為像基督教那樣的宗教。
雖然魏晉時候,天師道一家獨大,連太平道也收納其中,但張天師們無力控製天師道,畢竟張魯之事在前,朝廷都防著張天師一家。他們實際上也不想控製,張道陵的後代早沒了祖上的膽氣,生怕禍及自身,這也造成了天師道群龍無首的局麵。
天師道除了張道陵的後人之外,別人是無法控製的。傅熙毫不擔心會有人奪取天師道首領位置,收攏大江南北的教眾趁機作亂。因為張道陵“飛升”之前留下過話,非他的血脈不得繼承天師一職,並且張天師一家握有“天師印”,“天師印”在天師道中相當於始皇帝的傳國玉璽。所以後來寇謙之就算促成“滅佛”一事,也被冊封為“天師”,但並不被世人承認,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天師道群龍無首,傅熙明白這是個機會,加上魏華存、葛洪的出現,讓他有心扶植上清派、丹鼎派,來分裂、對抗天師道。而且傅熙有心利用宗教的影響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如果將道教納入政府體係,再加上各郡縣設立的宣傳掾,這些宣傳機器一動,屆時傅熙的名聲將被百姓熟知,民心自然容易收攏。名聲就是吹出來的,傅熙深以為然。
上清派、丹鼎派能與正一道並存千年而不墜,可見魏夫人、葛洪兩位祖師的厲害。魏夫人、葛洪在道教中的影響不亞於張道陵,追隨者之多,僅僅從一句話就可以看出端倪,那就是“北方道士捉鬼,南方道士煉丹”,
北方道士捉鬼自然是指張道陵的徒子徒孫,南方道士煉丹則是自葛玄、葛洪而起。魏夫人憑著一部《黃庭經》已經比肩道教祖師張道陵,她在兩晉的影響宛如張道陵在世。
傅熙雖然對道教內部各宗派的傾軋知之甚少,但也知道道教內分成數個宗派,並不是天師道一家獨大。扶植一派打壓一派,玩起政治來,道士們可就不如傅熙玩得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