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敵軍圍困千萬重(一)(1 / 2)

前鋒大將徐邈八萬大軍第二天一早到了臨淄城。此前有斥候稟報臨淄城正在加緊修築城防,徐邈還並不在意。等徐邈親眼看到了,不僅吸了一口冷氣。原本二十米寬的護城河,傅熙加寬到了三十米。過了護城河。距城牆還有一百八十米到一百九十米之外,是一道高四米的牆。牆上有齒垛,設有三個一組的“品”字形射擊孔。想想也知道這牆是做什麼用的。

其實這還是徐邈表麵上看到的景象。實際上,這牆原本稱為“馮垣”,馬汲做了改進,衛玠改稱為“羊馬牆”。根部厚達三米。過了這道牆後麵是一條壕溝,壕溝後麵又是一道牆。跟護城河、城牆組成“兩溝三牆”的一條防線。

壕溝有水,底部全是犬牙交錯的尖銳木樁。過了這道防線,後麵便是寬三米的拒馬帶,主要用於阻礙曹嶷軍的雲梯接近。最後距離城牆三米以內,是五行高出地麵半米左右的尖銳木樁,專門用於阻礙曹嶷軍攀城和刺死墜落之敵。

過了這些,才到了城牆,臨淄城牆原本高二十米,如今加高到了三十米。原本牆頂寬十米,傅熙在加高的同時,縮小到了三米,防止曹嶷軍拋石車的攻擊。

除了臨淄城城角的角樓之外,牆頂上臨時添加了樓台,每隔六十米,設置一座觀察台,突出城牆一米,用於觀察。每隔一百八十米,有一道馬麵牆,突出城牆三米,用於射擊死角。傅熙將其延長,可以讓箭矢覆蓋到“兩溝三牆”的最後一道牆。

為了防止曹嶷大軍偵察城門的情況,衛玠本打算再修築兩道高牆遮住城門,因為時間不夠,衛玠才悻然作罷。城樓也由單層,改成了雙層,下層改為近戰,上層負責射擊。

城牆頂上,每隔一百八十米就蓋了一座橫牆,將牆頂橫向截斷。成為曹嶷軍等城之後的路障,平時開小門用於穿行。最後,內城一麵,每隔三百六十米蓋一座木樓,專門攻擊攻入城的敵軍。

過了護城河、“兩溝三牆”、拒馬帶、五行木樁、城牆,才能進入內城。外城跟內城之間的路上,蓋一道夯土矮牆,稱之為“傅堞”。“傅堞”前麵是一道壕溝,深四米左右,寬三米。壕溝裏麵全是柴草,一旦有敵軍突入,則點燃壕溝,形成一道火牆,可以跟城牆守軍成夾擊之勢。

傅熙看到衛玠他們安排的守城,心裏大歎古人的智慧不凡,把整個臨淄城變成了刺蝟一般。城牆上各種各樣的守城器械,也讓傅熙大開眼界。傅熙暗暗估計,別說三十萬大軍,就算四十萬一時半會也不可能攻下臨淄城。

傅熙把四門分成四個防區,東門有北宮純統領,北門由鄭係統領,西門直衝曹嶷大軍,則有衛玠負責,南門交與馬汲統領。自己則帶周顗等人居中指揮。

傅熙對古代守城一竅不通,衛玠等人的安排已經讓人歎為觀止,傅熙唯一提出改進的就是拋車。魏晉時,拋石機全是設在城頭,暴露目標不說,容易被敵軍拋車摧毀。攻樂安郡的時候,傅熙就是這麼幹的。

魏晉時,拋車的瞄準法都是“定位瞄準法”。“定位標準法”其實就是有“定炮人”負責目測距離,判定方位後決定角度和拋車的高低。需要向高處仰射時,就將炮的前腳墊高;如向低處俯射時,便將炮後腳墊高。還要根據距離確定拽炮索的人數,遠則人多,近則人少。

這樣的方法,有兩大缺點,一是容易暴露位置,二是,城牆上放不開那麼多拋車,和拽炮索的人。所以,以前臨淄城牆頂部寬達十米。如今傅熙改成了三米,更加放不開拋車。

傅熙將後世用的“間接瞄準法”教給“定炮人”,將拋車一律架在城牆以內,使敵軍無法看到。“定炮人”站在城牆上,指揮拋車發射。馬汲趕造的八百架拋車,加上臨淄城原有的五百架和清河帶來的一百架,傅熙則平均地分給了四個防區。

傅熙周顗等人緊張地站在西門城頭,望著遠處的徐邈大軍。徐邈前鋒大軍,是檢驗衛玠等人城防的試金石,如果連徐邈都擋不住,更別提曹嶷大軍了。傅熙心裏不停打鼓。能做的都已經做了,至於結果怎麼樣,隻能看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