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是俄羅斯偉大的作家遙在從事文學創作44年的生涯裏,高爾基創作出了大量的文學作品。《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被稱為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
《童年》主要描寫了高爾基幼年時期的生活。父親的病逝讓年幼的高爾基跟隨母親和外祖母投奔到尼日尼市的外祖父家。外祖父家是開染坊的。家裏人口多,除了外祖父和外祖母,還有兩個舅舅、舅媽、表姐和表兄們,但是高爾基無法融入他們的生活,也不喜歡他們的生活方式和那種家庭氛圍。沉悶壓抑的生活和隨之而來的孤獨感使他過早地體驗到了生活的艱辛。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善良、溫和而堅忍的外祖母成了他童年生活,甚至曰後生活的精神支撐。就像外祖父和外祖母截然不同一樣,外祖父和外祖母所信奉的上帝也完全不同。外祖母對生活的無限愛意使她的上帝也是仁慈而溫情的,這一切都賦予了童年的高爾基麵對艱難生活的勇氣和力量。當然,外祖母的那些豐富而生動的童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也潤澤了高爾基幼小的心靈,讓他在乏味沉悶的生活環境中感受到精神的愉悅,並從中明白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在人間》記敘的是母親死後,少年高爾基離開外祖父的家到外麵去謀生的經曆。高爾基在鞋店當過學徒,在親戚家幹過雜活,在輪船上做過洗碗工,在聖像作坊學過藝,在市場當過監工,等等。在不同的行當中,高爾基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人院有虛偽的店鋪老板和夥計,有勢利的家庭主婦,有喜歡算計人的跑堂,有捉摸不定的木匠,等等。當然,其中也有關心過、愛護過他或者給予了他某些人生啟示的人,例如廚師斯穆雷,司爐工雅科夫,裁縫的妻子,瑪爾戈王後等等。與此同時,高爾基也親眼目睹了各種不同的人生形態和生活方式:有麻木的,有愚昧的,有墮落的,也有困苦的,等等。初涉人世的高爾基常常感到困惑、無奈和迷茫。所幸,這時他喜歡上了讀書。雖然喜歡讀書給他帶來了不少麻煩,但是書本就像童年時候的外祖母,從各種書裏,高爾基開闊了自己的眼界,了解了不同於現實生活的另一種生活,同時也獲得了在現實環境中生存下去的勇氣和動力。
《我的大學》講述的是高爾基懷著上大學的夢想來到喀山的生活經曆。雖然他上大學的夢想終究破滅,但是在社會這所大學裏,高爾基學到了很多的東西,也逐漸走向成熟。在這一段人生經曆中,高爾基遇到了另一種類型的人,這些人有改造舊有社會、建設美好的新生活的理想和願望。例如冒著生命危險印刷革命傳單而最終被捕入獄的古裏,以開雜貨店和麵包鋪的菲薄收入來幫助他人的傑連科夫,在農村組織農民成立果園合作社以對抗富農的羅馬斯,還有一群喜歡高談闊論的激進的學生。這些人在不同程度上使高爾基朦朦朧朧地產生了對革命的神聖事業的向往,並影響了他的生活態度和人生道路。此外,高爾基在克拉斯諾維多沃村的人生經曆,使他對農民和農村的生活狀況有了直觀的了解,這在另一個層麵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曆和他的“大學”生活。
可以說,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三部曲以自傳體的形式不僅敘述了作家從童年到青年的成長經曆和人生體驗,而且寫出了俄國社會從城市到農村的社會生活狀況、發展變化以及人們不同的精神狀態。這三部曲既是作家的成長史和心靈史,同時也是俄國社會發展變化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