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後妃被殺之謎(1 / 1)

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實力強大的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以武力從自己的親侄建文帝朱允嘕手中奪取了皇位,一躍而成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代皇帝,是為明成祖。他的雄才大略,使明帝國達到了全盛時代,並為其後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礎。明史中對他的文韜武略備加讚譽,但他的暴戾恣睢卻鮮為人知。永樂八年發生的一件誅戮後宮的慘案中,明成祖朱棣幾乎全部殺死了他的幾位朝鮮籍妃子,株連此案被殺者達三千人以上,而事情的起因僅為一個妃子的死。

這個妃子是個朝鮮人,人稱“恭獻賢妃權氏”。這權氏品貌不俗,善吹玉簫,深得朱棣寵愛。《明宮詞》曾讚她:“瓊花移入大明宮,旖旎濃香韻晚風,贏得君王留步輦,玉簫嘹亮月明中”。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永樂八年,權妃隨明成祖朱棣北征,病逝於臨城,葬在峰縣。

那麼,權妃之死是怎樣惹出了宮廷喋血慘案的呢?據朝鮮史籍記載,有兩種說法:《李朝太宗實錄》說是“呂氏妻殺案”,《李朝世宗實錄》則說是“呂氏誣告案”,何種結論更為可信?隻能暫以“實錄”作一分析。

一是呂氏妻殺說。

《李朝太宗實錄》十四年(即明永樂十二年)記:有個商人出身的呂婕妤與權妃本來都是朝鮮人,一同來到明廷。但她見權妃受寵,非常嫉妒,於是勾結宦官,從一銀匠家裏借來砒霜,趁機放入權妃喝的茶裏,結果使權氏在隨征歸途中病逝。這事幹得十分隱蔽,本無人知曉。一直到永樂十一年,兩宮宮婢因吵嘴泄密,才真相大白。明成祖暴怒之下,對呂婕妤及其宮人、宦官進行了殘酷的報複,盡殺呂婕妤及後宮之人。從這這段實錄看,權妃是被呂婕妤親下砒霜毒死的。事實清楚,不容置疑。

二是呂氏誣告說。

《李朝世宗實錄》則是根據明成祖死後遣送回朝鮮的一位韓妃的乳母金黑的口述記載的。據說,權妃死後,呂婕妤為泄私憤,誣告說一個姓呂的宮嬪把毒藥放在茶中毒死了權妃。她的私憤是因其想與呂姓宮嬪結拜為姐妹遭到拒絕而生恨。然而明成祖竟不問青紅皂白,當時就誅殺了那個呂姓宮嬪及宮人、宦官多達數百人。事後不久,呂婕妤與宮人魚氏私通宦官,被人發覺,無顏而自縊。明成祖又大發淫威,親自審訊,許多朝鮮籍的妃子都被處死,株連此案被殺者達三千人以上。就連宮妃的傭人也被抓起來,直到成祖死後才釋放。依此看來,由呂氏造成謀殺案就被說成是成祖製造的冤案了。

兩處記載截然不同,又鮮有史料作為旁證,後人隻能據上述記載進行推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