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補貼(1 / 2)

自打洪水退去,各家各戶又都重新回到周家灣,除開那些素來相厚的,或是在崇塘避難時期受了秦家恩惠又開始與秦家交好的,秦家待那些個曾經幾次三番鐵了心與自家找茬的人家都是淡淡的。

雖家裏的家訓是與人為善,卻也沒有唾麵自幹的道理。

而那些個人家好些都還未恢複元氣,家裏地裏仍舊一塌糊塗,自家一腦門子的事兒都顧不過來呢,明麵上自然不敢也沒空有甚動作,卻也難免心裏不忿,些酸話兒。

隻這樣的人家到底少數,泰半人家還是秉性純良知道是非好歹的,自然有人為秦家分辨。

尤其是舅太公的兒媳孫阿婆,聽了這話更是直接啐到了人臉上:“真是活打了嘴了,秦家是門第不如人,還是家道不如人?門當戶對的親事,怎的叫攀?”

舅太公這大半年來已是傷透了心了,之前離開周家灣的時候已經看透了,待回到周家灣後更是再不肯插手族中的大事務。

以前村子裏的田稅地租、灌溉播種、收獲舂米、殺豬祭祖等等的事務都不需要大夥兒費心,不到時候舅太公就已經色色安排好了。

就是誰家有個事兒,婆媳拌嘴了,夫妻打架了,兄弟嫌隙了,甚至於雞毛蒜皮的你家的雞啄了他家的菜,他家孩子打了我家的櫻桃了,但凡找上舅太公,他老人家總會想盡辦法幫著妥善調停的。

還有村子裏的那幾戶本就底子薄弱又不知算計的人家,總是年未過完還不到青黃不接的時節就開始斷炊了,也都是舅太公幫著商借籌糧才得以暫渡難關的。

現在好了,舅太公再不肯管事兒,各家各戶這才現竟跟折了條胳膊似的。自有人後悔,也有人不知好歹的嘀咕著舅太公不地道。

可不管好還是歹,累積了那樣多的矛盾沒人排解,舅太公那做了多年族長的兒子也死了心撂了挑子再不肯幹了,周家灣一下子就成了一盤散沙了。

旁的村子大多已是略略恢複了元氣了,山上的枯枝敗葉大多收拾了起來,又重新開始扡插種樹。坍塌的溪埂也動員著各家各戶慢慢築了起來,隻有周家灣,依舊坑坑窪窪的。

不僅如此,就是這族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疙疙瘩瘩起來了。人家也有腦子,是族人,可關鍵時候還不如人家外人,自然心寒,該近還是該遠的,心裏自有一把秤的。

不孫阿婆替秦家出頭,隻這話倒是打開了眾人的話匣子了,俱是議論紛紛了起來。

就有媳婦連連點頭,聲道:“可不是,瞧見蒔蘿丫頭身上的新襖新裙沒,我竟看不出是什麼料子來,看著可不像棉布!”

“這新衣裳又算個甚!”就有年紀略長的婦人咋呼道:“你們聽了沒有,秦家老爺子要打整堂整房的家什給他們家大丫頭陪嫁呢!”

也有人問身邊的人:“看見秦老大家的買的棉花了嗎?都是人家鋪子裏的夥計趕著牛車給送回來的,七八個大口袋堆得總有一人多高,我看少也有一百斤!”

這些日子以來秦家雖默不做聲的,可一車車的木頭運回來,大家夥總是瞧得見的。何況姚氏同秦老娘羅氏幾個商量後,決定給蒔蘿陪送六鋪六蓋,姚氏一口氣買了一百斤棉花,又請了彈棉花的回來彈棉絮。出出進進的,周家灣好些人也都是親眼瞧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