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逍遙逍遙(1 / 2)

在離開盤絲洞後,太虛道長便帶著夢千尋趕往逍遙觀,在這期間,夢千尋去蒲家村看了蒲鬆齡,告知了他自己馬上要離開的消息,最後在蒲鬆齡的不舍中,夢千尋隨著太虛道長離去。

逍遙觀位於江南之地逍遙山上,於中原之地三座大城金陵城和杭州城之間,被天下人稱之為天下第一道觀。

逍遙觀被美譽為天下第一道觀,它有著很多美麗的傳說,據傳說在上古以前,這裏乃是釋教鼻祖元始天尊的弟子廣成子修煉成仙的地方,也被稱之為是廣成子的道場,是廣成子留下來的道統;

在之後,三皇之時,此地為軒轅黃帝拜師所在,據《莊子·有宥篇》說,黃帝十九年,“聞廣成子在於逍遙之上,故往見之”,求問“修德習武”、駕馭諸部落的“至道”,據傳廣成子是上古時期非常有頭腦的“哲人”,居於金陵城西北二百公裏外的逍遙山山上。該山東西走向,長1。5公裏,寬1公裏,崗嶺交錯,古木疊翠,山水相宜。因此,黃帝暮年,帶了元妃嫘(lei累)祖娘娘,在淺井鄉散駕村辭別群臣,散駕登山,再訪廣成子,退隱逍遙觀。至今這裏還留有黃帝“問道處”、“得道庵”,“廣成子廟”和黃帝暮年與廣成子在此修道時的“大仙觀”。

戰國時期,相傳逍遙觀乃是道教開山祖師李耳成道之前西遊函穀關,行前先到逍遙山朝拜道宇,得“無道”、“無為”之心得,於逍遙觀前成謁宗石。李耳在此道庵集道教先祖之大成,最後在逍遙觀形成《道德經》初稿,“無道”,“無為”皆承源於崆峒道教先祖之古宗羲,即廣成子對黃帝曰“善哉問乎,來、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窘窘冥冥,形及長生。天地有宮,陰陽有藏,慎守吾身,物將自壯”。後李耳《道德經》一書問世,時人讚吧不已,因緣其長壽褒稱李耳為老子,成為中國道教的開山祖師。

當然,傳說不可考,現如今逍遙觀已經傳承有約三千年的曆史,自春秋時期開始興建土木,晉代有較大發展,在唐朝時已有較大規模,備受皇家關注;曾幾何時,逍遙勝地輝煌壯觀,從站在逍遙觀南麵的逍遙湖上舉目北望,逍遙觀的七十二大殿在雲蒸霞蔚中若隱若現,拜觀之人置身其中如騰雲架霧一般;行至雲體之上,低首俯看湖心碧影,逍遙觀的七十二大殿倒影於湖水中,如蓬萊現於眼前,一幅渾然天成的山水圖畫,真可謂是其景絕美,其意難覓,如身處九天仙境。

蒲家村距離逍遙觀所在逍遙山約有三千裏地,於最近的金陵城也有兩千多裏的距離,就算太虛道長帶著夢千尋晝夜不停趕路,在金陵城落腳休息,那也要緊趕五天的路程。

五天時間在趕路中度過,也多虧是太虛道長帶著夢千尋走,要不然以夢千尋的年紀與身板,緊趕這麼長的路程,早就不死也殘了,不過好在於第五天的太陽西下、城門未關時,趕進了金陵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