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關於真理

從前猶太巡撫派拉特曾經以嘲笑的口氣說:“什麼是真理!”他說這句話並非要人回答。有的人確實是喜歡輕易改變,認為固定的是非觀念是一種枷鎖;他們在思想與行動上所采取的都是一種放任的態度。這派懷疑論的哲學家雖然早已不在人間,然而今天有一種與這類人性質相同的人,他們的思想也是遊移不定,不同的是,他們不如古代懷疑論者那般直率敢言。

人類並不會因為對真理的尋求感到困難,或因思想受到約束而喜歡虛假;倒是人天生有虛假的傾向。希臘有個哲學家曾研究過這個問題,但是結果仍然不能了解人類為什麼喜歡虛假的事物。他覺得一般人不會像詩人為了興趣而去杜撰虛幻的意境,也不會像商人為了利益而違背良心去欺騙別人;一般人不喜歡說實話,恐怕隻是對虛假本身發生了喜愛。真實就像晴天的太陽,無所遮攔地照耀,而在這陽光普照下上演假麵具的鬧劇,倒不如在虛幻的燭光下演更得典雅;這可以說真實像顆珍珠,在陽光下越見光彩,但是這光彩卻又不如鑽石或紅寶石掩映在變幻的燈光下那般光芒奪目。虛虛實實倒是趣味無窮。假如人類沒有虛榮心、沒有自我安慰的想法,沒有虛情假意的奉承心理,以及隨心所欲的幻想,有些人就會變得渺小或成為可憐蟲,會因而悶悶不樂,不知如何自處。這個道理不難想見。

英國古代有個國教會的教士,曾經很刻薄地說詩歌是“魔鬼的酒”,因為詩歌裏總蘊涵著幻想,並且多少帶些虛假的成份。如果隻是心中偶爾有點虛假的想法,倒也不傷大雅,最可恨的是我剛才提到的那種難以破除的虛假心理。即使人在腐敗的思想與感情中有這種現象,但是如果他曾追求過真,發現過真,並且也享受過真的樂趣,這種人也能明了真的價值。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人性的優點就在能對真去探索、發現與產生樂趣。上帝在創造萬物時,首先創造知覺的光,最後創造理性的光。創造工作完成後,又在安息日以它的精神啟發人的善良,它先在混沌而黑暗的虛空中顯示光,而後在人的麵上顯示光,最後則在它所選上的人麵上使他們能感受到聖光。

希臘的快樂學派的一切都不如其他學派,惟獨對“真”的追求是例外。羅馬詩人劉克裏修斯是個卓越的人,他給這個學派增光不少。他說過一番極具妙趣的話:“站在岸上靜觀海上的船隻在風浪中顛簸是件趣事;站在城堡的窗口俯望下麵廝殺的場麵也是件趣事;但站在真理的高山上看底下的人,有的誤入歧途,有的浪跡四方;忽而漫天迷霧,忽而風雲變幻,這種樂趣更在其他樂趣之上。”不過,觀看這種現象,應持憐憫心,而不可有傲氣。說真的,我們的心最重要的是要順應慈和善良的法則去活動,以心性神明為依據,以真理的原則為軸心。

以上所說的是神學與哲學方麵的真理,現在我們來檢視一下一般事情方麵的“真”。誠實與直率是人性的光輝,這是連那些在行動上不能表現“真”的人也會承認的。凡是有虛假的成份就會損害本質,就像金幣或銀幣裏雜有鉛的物質一樣,雖然錢幣仍然好用,但是畢竟不是真金或真銀了。一個人如果作弊被人發現了,那是在這世界上極可恥的事。法國散文家蒙田在研究講假話這種行為何以會讓人感到那般無恥而受人詬病的時候,作了很好的解答:“如果我們仔細研究,發現一個人講假話,那麼這個人就是對上帝大膽,卻對人類怯懦。”原來一個說謊的人,他對上帝的旨意膽敢違背,對人類卻不敢坦白認錯。撒謊和不信造物主,終究要遭受造物主的最後審判。而當謊言盛行、不敬的邪說猖獗之時,或人間敗德的事昭彰不諱之時,這就是將招致最後審判的信號了。撒謊與不敬畏造物主的罪過,可說是非言語可以盡述的。

麵對死亡

人怕死,就像小孩怕在黑暗中行走一般。小孩常因聽到一些鬼故事而增加這種恐懼的心理;人怕死的心理也是這樣。以死贖罪,或是以死作為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通道,這樣的想法當然是神聖而富有宗教意味的;而把對於死亡的恐懼認為是人性的一部分的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確,因為這並非不能破除的心理作用。但是,在宗教的冥想中倒摻雜了一些虛榮與迷信的成份。在一些修道士的禁欲書籍中,你會讀到一些論調,說一個人的指尖受苦刑時是多麼地難以忍受,又說死亡是整個人體的腐爛和解體,那是更加痛苦的事。事實上,瀕臨死亡的時候並不如手指受刑那般痛苦,因為致人於死的要害處並非最敏感的地方。那位不以基督教義說話的羅馬散文家辛尼卡說得好:“隨著死亡而來的東西,比死亡本身更加可怕。”諸如在臨死前的呻吟、痙攣、臉色蒼白,以及親人朋友的哭泣、喪服、葬儀等,真是使死亡顯得非常恐怖。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人類心靈的感情,還不致脆弱到因為對死亡恐懼而無法克製,所以死亡並非多麼可怕的仇敵,人們仍可從多方麵去克服它、戰勝它。比如說,複仇無懼死亡!愛情不怕死亡!榮譽使人麵對死亡;憂傷使人向往死亡;恐懼暗示死亡的來臨。此外,我們從曆史上知道,奧圖大帝自殺之後,曾經有許多人同情他,並且對他表示忠貞不二的心誌,毅然決然地跟隨君主而死。除此以外,對於消除對死亡的恐懼,辛尼卡還加上一項“厭倦”的說法,他說:“想想看,你做著同樣的事多久了。”

求死不單是勇敢的人或不幸的人才有的行為,對生活厭倦的人也會有這種想法。所以,當一個人並不勇敢也不悲哀,而隻是因為厭倦單調的生活時,也會求死。還有,死亡威脅不了性格剛強與意誌堅定的人,這種人直到生命的最終一刻,都表現得始終如一。羅馬的凱撒大帝臨終時還向他的妻子致意說:“麗維亞,再見吧”你活著一天便一天也不要忘記我們愉快的婚姻生活。”又一位羅馬皇帝維思派尚在說笑中安然死去,臨死時他坐在椅子上輕鬆地說:“我想我是要成仙去了。”羅馬皇帝卡爾巴臨危時對叛軍說:“你們如果是為了羅馬人民的利益,那麼殺了我吧!”於是,他伸出脖子,從容地讓叛軍砍下頭來。羅馬另一個皇帝塞維拉斯死前曾急急地說:“還有什麼要我做的事嗎#如果有,趕快拿來辦””像這類例子,真是不勝枚舉。

斯多噶學派的人對死亡看得很嚴重,使死亡顯得更為可怕。羅馬諷刺家朱維諾說得好:“生命的終結是自然賦予人類的恩典之一。”生命的結束與生命的開始同樣自然。對一個嬰兒來說,他的出生就跟死亡同樣地痛苦。熱切追求某事而生的人,就像一個人在熱血沸騰的時候受傷一樣,一時不會覺得痛苦。所以,當一個人在一心一意從事一件善行時,他是不會覺得死亡可怕的。但是,一個人最好是在他達到所期望的目標後安然地說:“造物主啊,現在可照你的話,讓你的仆人安然離開塵世吧””

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類社會中重要的維係物,宗教本身如能維係真正的和諧,那實在是一件幸福的事。對異教徒而言,宗教上的爭論與分歧那種邪惡他們是不明白的;因為異教徒的宗教缺乏堅定的信仰,而重儀式與典禮。你不難想像他們的信仰是什麼,因為異教徒的長老與教士都是詩人。但是,真正的上帝是具有它的特性的,弛是一位“嫉妒的神”,因此不允許有別的信仰,不容奉祀別的神。所以我們來談談宗教的調和、宗教的功效、宗教的範圍和方法。

宗教和諧的功效有二:一是對教堂以外的人而言,一是對教堂以內的人而言。對前者來說,異教與教派是汙辱聖靈的,實在可以說比道德敗壞更有罪。如同人身上的傷口或組織結構的破裂比體液的腐壞更危險,精神方麵也是這樣。宗教思想的分歧最足以使人不信宗教或背叛宗教。如果有人說:“看哪,基督在曠野裏!”又有人說:“看哪,基督在聖壇上!”這就是說,有的人在異教徒的修道場所中找尋基督。有的人則在教堂的外表與形式上去找尋基督。為了這些分歧的說法,基督留下一句訓言:“你們不要相信!”聖保羅說:“如果一個異教徒進來聽到你們各說各的教義,他不以為是一些瘋子才怪呢!”當然,自相攻訐與不調和的講道,對無神論者與教外的人士會有較多的說教效果,但這種不調和與相反的思想也足以使他們容易背離宗教。這要說明嚴重的宗教問題是不夠的,但確實證明了宗教上的缺點。從前有個幽默大師在一份假想的圖書書單中,給其中的一本取了這樣的一個書名:《異教徒的滑稽舞》。實際上他們各派有各派的思想與態度,他們這些分歧的態度不但不能消除那些輕視宗教神聖的俗士政客,反而給予他們嘲笑的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