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念英是個很特別的小姑娘,雖然她本人並不覺得自己和其他小朋友有什麼兩樣,但是至少在別人的印象裏就是這個感覺。從小到大,無論是幼兒園老師還是小學裏的班主任,無論是她在幼兒園裏一起玩的同伴還是學校裏同學,都覺得她和他們是不一樣的,是很特別的,是有些神秘的,甚至她就讀的幼兒園園長、小學的校長也都會對她格外關照。
很多時候正是這些額外的特殊待遇,使得所有人在和這個特別的小姑娘相處的時候,都會帶上幾分好奇的心理,大家都象對待“稀世珍寶”似的,用一種近乎探索的眼光看待這個很與眾不同的小姑娘。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難道她是當今國家政要的孩子?當然不是,她隻是個相當普通的知識分子的後代。那因為她是某個電影大明星的孩子嗎?也不是。其實這個原因用現代人的眼光看來是很司空見慣的,但是在當時,在中國剛剛走出“四人幫”陰影,在改革開放的政策剛剛出台,人們的思想還很保守的時候,這個原因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因為——殷念英是個非常漂亮、非常漂亮,漂亮的象個洋娃娃一樣的中英混血兒。
說起殷念英的身世還頗有些來曆,如果這段身世被說書人拿來添油加醋的渲染一番,也夠得上是個傳奇小說了,說不定那些淚腺發達,同情心滿滿的嬸嬸,奶奶們聽了,還會心疼地摟過小姑娘憐惜地摸摸她的小臉蛋,然後再掉下幾滴眼淚,發上一段感慨人生的歎詞吧!
殷爸爸出身於上海的書香門第,他的父母都是解放前曾經出國留學的高級知識分子,在國外的大學裏擔任研究員,收入豐厚,家境殷實,一家人在國外過得很幸福。當新中國成立後,殷家兩夫婦懷著報效祖國的宏願,雙雙放棄了大學裏優厚的薪水報酬,從英國毅然回國,在上海的一所曆史悠久的大學裏擔任教授,剛開始的幾年,日子過的很平靜,很溫馨。
因為在剛建國的那段歲月裏,文化知識已經貧瘠了很久的,重新翻身當家作主的人們為了建設新中國,建設新四化,在國內發起的消滅文盲、學習知識的運動影響下,異常尊敬和仰慕這些從國外回來,學識淵博的文人,因此,殷家夫婦由衷的感受到了祖國人民、家鄉父老對他們的熱情和對他們的需要,被尊重,被重用的感覺讓他們內心湧動著火熱的激情,使他們無怨無悔的拿著隻有英國收入1/10的微薄薪水,勤勤懇懇的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的教書育人。
然而好景不長,國內政局突然風起雲湧,“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使得這對對祖國滿懷一腔熱血,滿腔抱負的夫妻雙雙被打成反動派,原本被人尊敬和羨慕的國外留學的經驗也成為了他們通敵賣國的罪名之一,兩位年過半百的老人被關進了牛棚,隔離審查,在紅衛兵們連續的非人折磨之下,兩位老人以文人獨有的意誌和決絕的方式向這些不公表示抗爭,以示自己的清白,先後含恨離世。
而他們的獨子殷爸爸在運動發生之前不久恰逢離開中國,正在英國訪友,由此躲過一劫,可他卻從此無法回國,再也沒了父母的音訊。隻身在外的他,突然遭逢此番打擊,自然是身心俱累。那時的他舉目無親,身無財物,幸而得到了父母早年在英國的朋友相助,又憑著當年他在英國的出生證明,這才在異國他鄉艱難的生存了下來。
憑著堅強的意誌,過人的才智和多年的忍辱負重,殷爸爸在吃盡了生活中的千辛萬苦之後,終於從英國著名的高等學府劍橋大學畢業。當他在英國當地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時,以往那種顛沛流離的生活這才正式結束,而這一年離當初他突然舉目無親的1966年,已經過去了整整五年。
就在他在英國逐漸站穩了腳跟,生活也在好轉,正四處找機會輾轉打聽國內父母下落之際,他生命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出現了。在一個秋天的黃昏之夜,殷爸爸在倫敦泰吾士河畔散步之際,救下了一個意欲投河自盡的英國女子,出於同情,殷爸爸將這個什麼也不肯說、渾身凍得瑟瑟發抖的女子帶回了家,沒有過多的言語,隻是一杯熱茶,一頓熱飯,一缸熱水,一身替換衣服,殷爸爸就將中國男人含蓄的關心和默默的溫情發揮到了極致,於是這個神秘的英國女子便在殷爸爸的小屋裏住了下來。
都說時間能培養感情,盡管兩人各懷心事,但同一屋簷下的兩個年輕男女,就這樣在心照不宣、互相不問也不說任何家庭背景的情況下相愛了。原本殷爸爸以為他們就會這樣一直相守著生活下去,他並不想知道她的過去,他隻在乎他們的未來。甚至殷爸爸已經決定找個合適的時間告訴她一切,再找個合適的時機帶著她回祖國去,可就在她為他生下他們的女兒之後一個月,這個身世成謎的英國女子便悄無聲息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