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渴望有所作為、渴望成功,雖然成功對於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含義,但成功遵循著一個共同的規律,那就是沒有任何人能夠離開他人的支持而有所成就。
一個人是否有寬廣的人際關係網,是衡量他的社交能力強弱以及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準。你的社交能力有多大,你辦事的能力就會有多大。沒有社交能力的人,是絕對成不了大事的!
即使現在你尚沒有開創自己事業的念頭,隻是一個業務員,你也一定經常會有“如果我有足夠多的關係,一定可以更加順利地完成這項工作”、“如果和那位關鍵人物能夠牽扯上任何關係,做起事來可就方便多了”之類的感觸吧?事實上,人脈資源越寬廣,做起事來就越方便。
搭建豐富有效的人脈資源是我們到達成功彼岸的不二法門,是一筆無形資產!
人脈是一種“合力”
作家畢淑敏認為: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在生活上有所依托,在事業上有所作為,必不可少的就是人脈。人脈猶如斜拉橋的繩索,孤立來看,每一根都顯得很脆弱。而一旦按照科學規律排列組合,就有了驚天動地的合力。
《三國演義》中,個人能力最差的劉備之所以成功,與他善於利用“關係”的本領密不可分,可以講劉備正是憑借其這一強大的本領而成就了一生的,即以一方霸主的身份,占天下三分之一。
15歲那年,他母親讓他出去讀書,老師是曾當過九江太守的盧植,同學中有劉德然、公孫瓚等。劉備到了新的地方,很快就和同學打成一片,和他們交上了朋友,劉德然的父親常給劉備以幫助。公孫瓚與劉備關係很好,劉備拜他為兄。通過與同學良好的關係,劉備認識了更多的朋友,也為以後的事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劉備不太喜歡讀書,所喜好的是犬馬、音樂,還喜歡好看的衣服。他對比他地位更低的人很和善,喜好結交豪俠這類人物,所以不少年輕人都和他結交,劉備也就有了一定的人際關係圈,漸漸地有了名氣。
中山(今河北定州)的富商張世平和蘇雙,這兩人是做販馬生意的,他們見了劉備,都感覺他氣質不凡,於是給了他很多金錢。這樣,劉備才有了經濟條件,用來廣招徒眾,形成自己的一個團體。從此以後,劉備才開始步入曆史舞台。
東漢王朝氣息奄奄,社會危機日益加劇。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終於爆發了震動天下的黃巾軍大起義。依靠老同學、老朋友公孫瓚(此時已經當了中郎將)的幫助,劉備做了平原(郡名,治所在平原,即今山東平原縣)相。憑借著這種同學關係,劉備就官居要職。如果沒有他在求學時所付出的努力打造的良好關係,劉備也當不了官。這隻是劉備初次運用“關係”,其顯現的力量就可見一斑。可見,在古代要想出人頭地,沒有關係也是不能成事的。
曹操對於劉備的成功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因為曹操位高權重,劉備就刻意地去逢迎、巴結,與曹操建立良好的關係,以期得到曹操的提拔和重用。事實證明,劉備充分地利用了這種“關係”,並把這種“關係”發揮得淋漓盡致。
196年,曹操采取了一個有巨大影響的舉措,即把無家可歸的漢獻帝迎到許都(今河南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從此,曹操名為漢相,實為太上皇。這一年,曹操上表劉備為鎮東將軍,封為宜城亭侯,劉備從此成為天下群雄中的一員。
劉備所占據的徐州在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一帶,是戰略要地,兵家必爭,呂布、袁術等都向這裏派兵,劉備受到嚴重威脅。呂布是一員虎將,劉備被呂布打敗後,逃到曹操那裏,曹操讓他當了豫州牧(牧是州的最高長官)。
曹操親自出征,和劉備一起打敗了呂布。之後,劉備隨曹操回到許都,仍然受到曹操的厚待。
建立好“關係”以後,還要牢記一點,利用“關係”要審時度勢,切不可盲目跟從,以免適得其反。有的人常常以為“關係”建立好以後就可以隨時為自己所用,卻往往忽略了這種“關係”是以別人為中心的,你不能損害到別人的根本利益,一旦觸及到別人的根本利益,“關係”再好,別人也不會再買你的賬了。
漢獻帝在曹操的控製之下,並不甘心。他的舅舅(實際上是漢靈帝的母親董太後的侄兒,漢獻帝稱呼為舅)董承以受了漢獻帝藏在衣帶中的密詔,設法殺掉曹操為由,暗中進行聯絡。劉備也知道此事,但他沒有向曹操揭發。
然而,劉備知道曹操並未小看自己,早晚會有危險,反倒更積極地參與了董承一夥的密謀,但當他們準備動手時,劉備正好到外地“出差”。結果,董承一夥未能成功,反倒被曹操發覺,曹操將他們一網打盡,隻有劉備幸得不死。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親自出征,打敗劉備,俘獲了他的妻子,連劉備的猛將關羽也當了曹操的俘虜。劉備無奈,隻好歸附袁紹,袁紹親自從鄴城跑出二十裏地迎接他,他那些失散的部下也逐漸歸集。這時,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關羽也乘機逃脫,回到了劉備身邊。曹操打敗袁紹,又攻劉備,劉備招架不住,隻好逃到荊州劉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