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一個讓中國人憧憬了近一個世紀的水利工程。
1918年,革命先驅孫中山第一次提出了這個宏偉的設想,從此開啟了中國人的三峽夢。1956年,毛澤東大筆一揮,寫下“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詩句,讓三峽夢得以重啟。
如今,當這個百年夢想已經實現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水利樞紐工程的時候,讓我們回眸過去,尋找這個夢的起點。
第一節 峽江序曲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段文字出自中國古代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的名作——《三峽》。這位古人僅用短短二百餘字,便把三峽青山飛瀑、秀峰奇石的自然風光展現在了世人眼前,令人向往不已。
三峽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是萬裏長江之中的一段大峽穀。它西起重慶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關。峽江兩岸群峰連綿,懸崖峭壁,怪石嶙峋。江水橫穿於群峰之間,奔流直下,蜿蜒曲折,極其險峻。
在萬裏長江上,再沒有哪一段江流像三峽那樣,能夠吸引如此多的文人墨客留下寶貴詩句。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峻。陸遊的“十二巫山見九峰,船頭彩翠滿秋空”,讓三峽的連綿青山躍然紙上。杜甫的“五更角鼓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更是為人們呈現出夜間三峽的雄偉壯麗。除了獨特的自然景色,三峽地區還流傳著很多豐富多彩、奇幻瑰麗的民間傳說。
傳說在遠古時期,天宮的雲華瑤池裏住著一位神女,名叫瑤姬。這位神女雖然長相溫婉美麗,性格卻十分剛強。她不喜歡天庭裏刻板的生活,倒是十分羨慕人間的幸福和快樂。
一次,瑤姬帶著自己的侍女到人間遊玩,路過巫山上空時,正巧遇到12條惡龍在此地興風作浪、禍害百姓。原來,這12條惡龍都來自東海,它們看到巫山食物富足,便在這裏長住了下來。平時,這些惡龍經常到田地裏吃牲畜、毀莊稼,讓當地百姓叫苦不迭。這天,12條惡龍因為分食不均而大打出手,弄得巫山狂風驟起,長江巨浪滔天,兩岸的房屋和百姓被大浪卷入了江水之中,人們在江中痛苦地掙紮著。
見到此情此景,瑤姬十分氣憤。為了保護當地百姓,她引出一道閃電,劈死了這些惡龍,人間終於又恢複了平靜。可瑤姬沒有想到,這12條惡龍的屍骨竟化作了連綿的群山,堵塞了長江的水道。時間一長,江水由於無處宣泄,便向四麵八方湧去,變成滔滔洪水,淹沒了兩岸的田園和城鎮。此時正值大禹治水,他聽說四川被淹,立即騎著自己的神牛趕到巫山,想要劈開群峰,疏通水道。可是,由惡龍化作的山體如鋼筋鐵骨一般,連大禹的開山斧也無法劈開這些堅硬的岩石。眼看當地百姓遭受洪澇之災,大禹心急如焚,卻無計可施。瑤姬得知此事之後,趕忙找到大禹,把天宮的治水天書《上清寶經》交給了他,並派出自己的侍女協助大禹治水。大禹依循《上清寶經》上記錄的方法,在仙女們的幫助下,終於劈開了三峽,疏通了水道。四川的積水重新被引入東海,百姓也回到了故土,開始重建家園。瑤姬從此對三峽更加留戀不已,於是她化作神女峰,留在巫山,守護當地的百姓和來往的船隻。
這段美麗的神話傳說為三峽增添了不少遠古文明的神秘色彩。同時,它也飽含了三峽百姓想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迫切願望。
三峽水流湍急,江中灘峽相間,在其中行船十分危險,而連年的水災更是讓兩岸的百姓苦不堪言。長江既養育了兩岸百姓,又給他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水患。於是,人們開始想象神女手中的治水天書,可以幫助他們征服三峽的險灘和洪水。
這就是中國人最早的三峽夢。
在瞿塘峽口,曾有一塊矗立於江心的龐然巨石,它就是曾讓船夫們望而生畏的灩澦堆。在三峽船夫之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灩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灩澦大如牛,瞿塘不可留……灩澦大如鱉,瞿塘行舟絕。”可見此地對船工而言,無疑是一道“生死關”。南宋詞人範成大晚年回故鄉隱居,乘船經過灩澦堆時,恰逢水勢大漲。他和船夫在迅猛的渦流中差點喪命,僥幸逃脫之後,範成大便把他的驚險遭遇記錄在了《吳船錄》裏,並形容灩澦堆是“大水極險之灘”。
船行至西陵峽,更讓人心驚肉跳。西陵峽有三灘四峽,且以“險”著稱。峽中有峽,灘中有灘,三峽船夫世代在此與險灘激流搏擊。當地一直流傳著“西陵峽中行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的說法。船隻行駛於三峽之中,實在是步步驚心。北宋文學家歐陽修還為此在宜昌江邊修了一座“至喜亭”。他在《峽江至喜亭記》中寫道:“舟人至此,必瀝酒再拜相賀,以為再生。”船夫從三峽駛過,竟要為自己能平安闖出而慶賀一番,可見在峽江中行船的危險。
15、16世紀,中國人也曾嚐試把征服三峽的夢想化為現實。當時,明朝的治水官吏帶領三峽百姓,日夜奮戰在川江上,他們在懸崖上開鑿臨江纖道,用火藥引爆礁石、破除險灘。但麵對著三峽中幾處最為龐大的礁石和險灘,他們最終還是敗下陣來。於是,峽江百姓隻能繼續在神話和傳說中,寄托自己征服險灘、戰勝惡水的夢想。官員們再也想不出任何辦法,他們隻好回到府邸,收羅起關於在三峽航行的經驗和方法,並把它們編著進地方誌,以便後人借鑒。
與此同時,西方國家開始迅速崛起,科學發展帶動了他們的水上革命。16世紀20年代,麥哲倫的船隊完成環球大航行。60年後,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航海九萬裏”,踏上明朝的土地,帶來了讓中國人驚詫不已的世界地圖。然而,這僅僅是個開始,一場更大的變革即將發生。
第二節 驚世構想
18世紀,歐洲的英格蘭島上正發生著巨變。隨著蒸汽機的發明,一係列技術革命推動了工業發展,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取代了傳統的手工業勞動,這就是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英國迅速成為世界頭號產業大國,隨著國家實力的壯大,對廣闊市場的迫切需求使他們開始把目光投向遙遠的東方古國。
1840年,英國人用大炮轟開了長江的入海口。恩格斯在《英人對華的新遠征》中寫道:“英軍入侵橫貫中國中部的大河長江……奪取這條重要水道就會置北京於死地,並且逼迫清帝立即媾和。”果然,當英國人控製住長江動脈的時候,清政府妥協了。中國使臣在南京江麵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與此同時,工業革命在世界範圍之內蓬勃開展起來。美國依靠電能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獨占鼇頭。連中國鄰近的日本也通過明治維新,步入世界強國之列。各國列強紛紛把罪惡之手伸向中國,想在這片資源豐富的土地上分得一杯羹。在侵略者的步步緊逼下,上海、南京、九江、漢口、宜昌、重慶等沿江城市相繼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長江這條母親河從此打上了屈辱的烙印。
1918年,當孫中山看到英國、美國、日本的兵艦肆無忌憚地進出長江時,巨大的恥辱感強烈地衝擊著他。麵對滔滔江水,孫中山心中悲痛不已。他明白,要想洗刷中華民族的恥辱,必須要振興實業。
這一年的夏天,孫中山在上海香山路7號的一棟小樓中,用英文完成了《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這份計劃中包括構建四通八達的港口、縱橫交織的鐵路,以及星羅棋布的現代企業。孫中山為當時的中國構建了一幅通往現代化強國的藍圖。
實際上,早在24年前,孫中山的強國之夢便已初具規模。當時,剛剛棄醫從政的孫中山向李鴻章呈上了一份《國事陳請書》。在文中,孫中山闡述了自己對於治理國家的見解,他認為應靠發展工業來振興中華民族,並且把發展交通航運列為“治國之大本”。可惜,當時的李鴻章正忙於應對中日甲午海戰,哪裏有閑工夫理會這個28歲的毛頭小子。這份飽含孫中山強國夢想的“陳請書”也就這樣不了了之。
多年之後,當52歲的孫中山看著黃浦江中不停穿梭的外國船隻時,多年來未能實現的夢想再次浮現在他的腦海裏。於是,他坐到書桌前,拿起手中的鋼筆,為中國的崛起描繪出一幅更加完備的藍圖。
在孫中山繪製的這幅中國現代化工業藍圖上,長江是濃墨重彩的一個部分,他用筆墨標注出每一處港口的建設藍圖。這一次,他的強國之夢更加具體,也更加宏偉!
不久,這本《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被翻譯成中文,其中有這樣一段:“自宜昌而上,入峽行……急流與灘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遊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其灘石應行爆開除去。於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漢口,上達重慶,可得而致。”孫中山是提出開發利用長江水資源的第一人。他計劃在三峽築起大壩,巨輪可以從上海直達重慶,產生的電能將成為實業救國的巨大動力。
1924年夏天,孫中山來到廣州國立高等師範學校,進行“民生主義”係列演講。他滿懷激情,從中國南方水資源的開發,講到未來工業的電力需求,說到三峽所蘊藏的巨大水利資源時,更是興致勃勃。孫中山激動地說道:“像揚子江上遊夔峽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萬縣一帶的水力,可以發生三千餘萬匹馬力的電力,比現在全國所發生的電力都要大得多,不但可以供給全國火車、電車和各種工廠之用,並且可以用來製造大宗的肥料。”
為了更形象地說明三峽水力發電的意義,孫中山對聽眾解釋道:“一匹馬力等於八個強壯人的力。”有了三峽的電力,便多出了一大批數量驚人的勞動力。這場激動人心的演講,使得在場的聽眾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了信心。然而,在那個內憂外患的時代,再美妙的設想也隻是難以實現的夢。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病逝。這位偉大的革命先驅者,還沒來得及踐行自己的夢想,就帶著遺憾與世長辭了。可他的三峽夢卻激勵著後人不斷向前。
1930年,國民政府根據孫中山的設想,準備在三峽一帶建設水利工程。不久,工商部派人對三峽地區進行了第一次勘探。不料,這支隊伍才剛剛收集了一點有限的地質資料,便因為接踵而來的困難草草收場。1932年10月,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組建了一支水利發電勘測隊。由電力工程師惲震奉命帶隊,對三峽水利資源進行勘探。他們的任務是:用二至三年的時間完成對揚子江上遊的勘測和設計工作,並提出一個比較完整的方案。此後,惲震帶領勘探隊翻山越嶺,對三峽地區進行了大量的實地勘測,並以嚴謹的工作態度編寫了《揚子江上遊水力發電勘測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惲震和他的同事們提出了兩個壩址:一個是現在的葛洲壩壩址,另一個就是如今三峽大壩的所在地——三鬥坪。
惲震計劃在這兩個壩址分別建設兩處低壩,並設置船閘。他預測,這兩處大壩建成後,總發電量將達到80萬千瓦,可以較為充分地利用長江的水利資源,並從根本上改善三峽航道的現狀。
惲震邁出了實現三峽夢想的第一步。但當時,蔣介石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圍剿”紅軍上,哪裏還會關心水電建設?因此,當這份報告被送到蔣介石的辦公桌上時,他隻是訓斥道:“你們也不看看現在是什麼時候,黨國將麵臨生死存亡的考驗,你們卻有心思去修什麼電站……”
1933年,國民政府對這個方案給出了最終批示:“所呈計劃尚屬詳明,應予存案備查。”然而,這一“備查”,就是漫長的11年。
第三節 薩凡奇計劃
薩凡奇,20世紀美國著名的水利專家,因設計胡佛大壩而享譽世界,曾在美國墾務局擔任總工程師長達27年之久。他先後主持設計了六十多處大型水電工程,且一人獨攬了當時世界上四個最大水壩的設計工作。除此之外,薩凡奇還熱心於公共事業,被美國政府譽為“特殊公仆”。薩凡奇的一生可謂是順風順水、功成名就。然而,這位美國的高壩天才,卻在中國留下了自己一生的遺憾:未能將中國人的三峽夢化為現實。
1944年,抗日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日軍在中國、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接連受到致命打擊,勝利的天平逐漸向盟國傾斜。此時,國民政府開始著手戰後複建工作,並製定了五年工業發展計劃。當時在國民政府任職的美國經濟顧問提出:中國要恢複工業,首先需要大量的電力資源,美國政府願意投資9億美元,在三峽建設水力發電廠。三峽工程就這樣被重新提上了日程。
1944年5月的一天,重慶珊瑚壩機場,一架大型美國運輸機從天而降。艙門打開,一個外國人慢慢從飛機上走了下來。他看起來已經上了些年紀,一頭銀發略微有些卷曲,溫文爾雅的臉上遍布著道道皺紋。這位老人正是應中方邀請,前來設計三峽大壩的美國工程師——薩凡奇。薩凡奇似乎從走下飛機的那一刻起,就進入了工作狀態。剛到重慶,他就馬不停蹄地展開水力資源考察,並且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裏,對大渡河、馬尾河、都江堰等地進行了實地勘測。中國豐富的水力資源讓薩凡奇激動不已,也讓他更加堅定了興修三峽大壩的決心。不久,他便向國民政府提出:要親自到三峽進行實地考察。
當時,抗日戰爭還沒有結束,宜昌仍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日軍轟炸機每日從南津關起飛,到三峽上空執行轟炸任務。國民政府出於安全考慮,起初並沒有同意這次行程,可薩凡奇卻毫無畏懼地表示:“生死在所不惜,三峽一定要去!”
1944年8月,在薩凡奇的堅持之下,國民政府終於批準了他的請求,並委派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吳奇偉將軍一路陪同,以保障這位美國工程師的安全。臨行前,薩凡奇把一封遺囑交給中國政府。他交代,如果他這次沒能回來,就把這封遺囑寄給他的姐姐。麵對有可能“朝行出攻,暮不夜歸”的險境,薩凡奇表現出了一名工程技術人員對求實、嚴謹的科學態度的執著追求。不久薩凡奇就帶著他的考察隊伍,乘船從重慶朝天門碼頭出發,沿著嘉陵江水向下遊駛去。輪船到達西陵峽中的平善壩時,薩凡奇棄船登岸,開始了自己的地質考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