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的說法是,自《辛醜條約》簽訂後,大清已完全淪為“洋人的朝廷”,成為殖民者統治與剝削中國人民的工具。奈何辛亥革命的爆發及革命形勢的發展,讓洋人痛感,舊有的代理人太窩囊,太不濟事,需要尋找一個新的代理人,找啊找啊找啊找,他們瞄上了袁世凱。
西方殖民者為什麼會喜歡袁世凱?孩子沒娘,說來話長。袁世凱在朝鮮時,就同許多英國人建立了友誼。袁世凱歸國後,在天津小站練兵,洋人們發現了袁世凱的軍事才能,認為,在清國的所有官員裏,袁是第一個認真學習外國軍隊組織方法和戰略戰術的人,並且也是第一個鼓吹軍隊現代化的人。1898年10月27日,英國海軍少將貝思福到天津小站參觀訪問,對袁世凱新軍的評價是:清帝國僅有的一支裝備完善的軍隊。當然了,他還誇袁世凱軍紀嚴明,甚至誇袁世凱清廉,原話是這樣的:“中國兵力之弱,其源由於發餉之多克扣,此弊幾於通國皆然,但我觀袁公發餉之情形,而歎袁公之清廉為人所不能及矣。”並且由此而大生感歎說:“假使中國統兵大臣皆能效法袁公之發餉,則兵無缺額,餉無虛糜,華人何嚐不可成勁旅耶?”莊練:《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下》,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127—128頁。袁世凱的軍隊確實是勁旅,單說硬件,就非常完善:第一,實行常備兵、續備兵、後備兵製;第二,配備有步、騎、炮、工程、後勤等多兵種;第三,仿行外國征兵製,對應征士兵嚴格要求,並給家屬多方照顧;第四,建軍官學校,培養專門的軍事人才;第五,聘外籍教官訓練新兵;第六,全部西式裝備。總之,就憑這支軍隊,洋人就對袁世凱刮目相看。
還有,袁世凱對義和團的態度,也很得洋人歡心。袁世凱畢竟稍微具有了現代化常識,他傾心於西式兵法兵器,與迷信刀槍不入的義和團當然格格不入了。正是由於與義和團格格不入,才導致他對於政府利用義和團對11個西方國家同時宣戰的弱智行徑由不滿到陽奉陰違進而與其他督撫聯合起來搞“東南互保”。由於義和團見洋人就殺,見教民就砍,所以,“東南互保”時,山東竟成了洋人的避難地,洋人不喜歡袁世凱才怪呢。
老佛爺不高興下篇放下大菩薩塑渺小之目標袁世凱玩得最漂亮的一招,是《辛醜條約》簽訂後,有關天津的接管問題。當時聯軍規定,八國聯軍交還天津後,中國政府不得在距離天津租界20公裏之內駐紮軍隊。天津不讓駐軍,北京的安全咋辦?嚇得老太後都不敢回鑾了。最後這個燙手的山芋扔給了袁世凱,你去接管吧。袁世凱從自己的軍隊裏提出三千兵,對他們進行了短期的專業培訓,改換製服,稱為“中國警察”。接管期一到,袁世凱的“警察”長驅直入。形式上與條約無衝突,實質上相當於中國駐軍,八國聯軍又失望又敬佩,特別是天津治安一下子成為各省之冠,可謂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後來,袁當上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施新政,搞改革,把個天津治理成模範省,洋人越看越喜歡。後來,當袁世凱被迫回安陽釣魚時,他們甚至替袁世凱可惜,認為攝政王載灃是個軟弱的人物,袁世凱應該發動政變取而代之。所有這一切,導致辛亥革命發生後,洋人準備拋棄軟弱無能的清政府時,一下子就想到了袁世凱。
我曾經替孫中山可惜,對西方洋人有意見:你們已經拋棄了一個能讓中國發生希望的人物——光緒,為什麼還要繼續這樣——拋棄中山呢?事實上,洋人也考慮過孫中山,隻不過考慮之後,覺得不行,遂放棄罷了。正如對於光緒帝的評價一樣(他們認為光緒是一個幻想家),他們認為,孫中山“是一個空想政治家和誇誇其談者”。當時的英國記者查門對孫中山的評價是:“孫博士有許多英國和美國的朋友與同情者,但他們無意於支持反抗政府的叛亂……他們中大多數把孫看作是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家。”美國駐華公使嘉樂恒在致國務卿諾克斯的電文中將袁與孫作了一番對比,他說:“一般認為袁是今日中國最有能力的人物”,至於孫中山“無論從其品質和能力看,此間人士都不認為他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生在沿海,他在外國受的教育,他絕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國外,他不知道中國的內情,或者說不懂得中國人民的生活、性格、傳統和習慣。”所以孫中山能控製局勢“是很可疑的”。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對袁世凱的評價是:“袁世凱是確保在中國建立一個穩定政府的唯一人物。”高鴻誌:《近代中英關係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2—3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