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中國曆史上政權更迭、王朝更替屢見不鮮。但有的政權能長治久安,而更多的王朝或政權卻“稍縱即逝”,剛剛奪到的“江山”就得而複失,十分短暫。通過對這些長短不一的王朝、政權的考察,本書提出了“瓶頸危機”這一值得重視的重要概念。中國曆史上每一個王朝政權都要經曆這種類似的場麵。“這使我們發現一項曆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權,當它建立後四五十年左右,或當它傳位到第二第三代時,就到了瓶頸時期。”“在進入瓶頸的狹道時,除非統治階層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們無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們前功盡棄,也就是足以使他們國破家亡的瓶頸危機。曆史顯示,不能夠通過或膠著在這個瓶頸之中,它必然瓦解。”而發生瓶頸危機的原因很多,各種偶然因素都可能使新政權轟然坍塌,因為“新政權就好像一個剛剛砌好的新磚牆,水泥還沒有凝固,任何稍大的震動都會使它倒塌。一旦統治者不孚眾望,或貪汙腐敗,或發生其他事故,如外患內哄之類,都是引發震動的炸藥。不孚眾望往往促使掌握軍權的將領們興起取而代之的欲望。貪汙腐敗則完全背叛了建國時的政治號召,跟當初賴以成功的群眾脫節。外患內哄之類的傷害,更為明顯。”

以秦始皇之雄才大略本想傳之萬世,但卻未能渡過“瓶頸危機”。秦王朝雖是由曆史悠久的秦國演變而來,但統一的秦帝國卻是剛剛建立,正進入危險的“瓶頸期”。恰在這時,秦始皇暴斃出巡途中,於是長子扶蘇與幼子胡亥之間展開繼位之爭。最後胡亥取勝,把秦始皇遺詔毀掉,繼任帝位。但胡亥耽於享樂,自私任性,任用宵小,不容任何不同意見。“於是,幾乎是刹那問,帝國巨舟脫離了航線,駛入驚濤駭浪的淺灘,向著獰惡的礁石上撞去,誰都無法拯救。”一個偶然的事件,就使這個肇建未久的帝國土崩瓦解。

中國傳統史學格外側重政治史,以至梁啟超曾說中國傳統史書隻是一部“帝王家譜”。如前所述,本書的重點也是政治史,尤其側重於“帝王將相”。但本書的側重於“帝王將相”與中國傳統史學則有本質的不同。傳統史學是以帝王為主體,而本書則是將帝王作為一個客觀的研究對象,以社會進步、人民幸福而不是帝王們的宏大功業作為衡量帝王的標準。例如,本書認為中國曆史上有三個“黃金時代”。從春秋末期到西漢這四百年問是中國第一個“黃金時代”,值得稱頌的是各種思想學說的百家爭鳴,光芒四射,是權力地位世襲製的破壞、平民可以憑自己的能力爬到貴族地位,榮任高官。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中國曆史上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值得稱頌的是人民的安居樂業,社會的富庶繁華。清王朝定鼎中原後的一百餘年,是作者所稱的第三個“黃金時代”。但本書對這第三個“黃金時代”的評價遠不如前兩個:“第三個黃金時代主要是指對外的開疆拓土,它對國內的貢獻,僅隻限於維持了社會的秩序”,在本書的史觀中,人民才是曆史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