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家灣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

概況

瞿家灣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位於湖北省洪湖市西部的瞿家灣鎮,共有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39處,其中革命舊址35處,遺址4處,它們大部分集中於瞿家灣鎮紅軍街(老街)和沿河路街道南北兩邊。2005年11月,舊址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又稱“湘鄂西蘇區”位於湖南、湖北兩省西部邊界地區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割據範圍最大的三塊紅色根據地之一。1928年,賀龍、周逸群、鄧中夏、段德昌、賀錦齋等在湘鄂邊領導進行了遊擊戰爭,並開創了湘鄂邊革命根據地,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後改為河鄴軍)。1930年工農紅軍又在這裏開創了洪湖革命根據地,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7月,河鄴軍、紅六軍在湖北公安縣會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政治委員,孫德清任參謀長,柳直荀任政治部主任,從此,湘鄂邊、洪湖兩個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並建立了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中共湘鄂西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省革命軍事委員會等機關。

1931年7月至1932年4月,湖北監利縣周老嘴成為湘鄂西蘇區的首府,後遷至洪湖瞿家灣,相繼成為根據地的中心。鼎盛時期,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曾覆蓋58個縣市,擁有2萬正規紅軍和近5萬地方武裝。

舊址主要包括湘鄂西省軍委、省委舊址、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湘鄂西省委宣傳部、《工農日報》社、《紅旗日報》社舊址、紅軍被服廠舊址、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等。同時,還建立了洪湖革命曆史博物館瞿家灣陳列室。

踏入湘鄂西蘇維埃政府舊址,就能看出牌坊式門麵的高大建築原來是個祠堂。走過天井小院,來到中庭,展櫃上賀龍、周逸群等用過的印章、土茶壺,湘鄂西農民銀行發行的各種紙幣,銅幣和銀幣,還有當年的擁軍鞋、配章及《紅旗報》等報刊和《國民黨十大罪狀》等傳單並列展覽著。

“叛逆”的賀英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

洪湖岸邊是呀嘛是家鄉啊

清早船兒去呀去撒網

晚上回來魚滿艙啊啊

四處野鴨和菱藕

秋收滿帆稻穀香

人人都說天堂美

怎比我洪湖魚米鄉啊啊

洪湖水呀長呀嘛長又長啊

太陽一出閃呀嘛閃金光啊

共產黨的恩情

比那東海深

漁民的光景

一年更比一年強

一曲《洪湖水浪打浪》,把經典歌劇《洪湖赤衛隊》深深印刻在了全國人民的記憶裏。歌劇中,賀英的角色來自真實生活中的人物。她原名賀民英,乳名香姑,後改名賀英,是共和國元帥賀龍的大姐,1886年出生在湖南省桑植縣洪家關。1933年,因叛徒出賣,賀英遊擊隊駐地被包圍。在突圍中,賀英中彈壯烈犧牲,時年47歲。

賀英小的時候沒有機會讀書,但這並沒有影響她對於進步思想的見解。舊社會時,農村封建思想很濃重,女孩子到十三四歲的時候就要裹腳。當時,賀英已經到了裹腳的年齡,卻不願意裹腳,族裏的嬸嬸們都責備她:“這個時候不裹腳,再大一些就沒有辦法裹小了。如果不裹腳,你長大後怎麼嫁得出去。”同鄉的其他姐妹都裹了腳,也開始笑話起賀英。

賀英年齡雖小,但堅決抵抗這種惡習,堅決不裹腳。父母實在是擔心她的未來,就勸說她裹腳:“香姑,你還是裹腳吧,要不然,讓別人笑話你。”賀英回答:“隻要腰板挺得直,走的路正,才不在乎腳小不小。再說,小腳怎麼幹活,怎麼走路?”

這種敢於反抗的精神,也注定賀英日後會走上革命的道路。長大後,她加入中國共產黨,支持賀龍革命,為革命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周老嘴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概況

周老嘴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位於湖北省監利縣周老嘴鎮。2005年11月,該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28年秋,共產黨人賀龍、周逸群從華容、石首、安鄉、監利等地轉戰桑植、鶴峰、石門等地,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後改稱紅2軍),開辟了湘鄂邊根據地。

1930年春,紅6軍在監利縣成立後不久,開辟了洪湖根據地。7月,紅2軍和紅6軍在湖北公安會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由賀龍任和周逸群領導。自此,湘鄂邊、洪湖兩個根據地聯成一片,形成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之後建立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中共湘鄂西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省革命軍事委員會等機關。

從1931年7月到1932年4月,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裏,監利縣周老嘴一直作為湘鄂西蘇區的首府和湘鄂西省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湘鄂西省和紅二軍團的重要機關都設在周老嘴。

周老嘴現保存革命舊址達48處,主要有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湘鄂西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省軍委等舊址;湘鄂西第三次工農兵貧民代表大會會址;段德昌、賀龍、周逸群等人的舊居和革命曆史紀念館和柳直荀烈士紀念亭。

周逸群與賀龍

周逸群,原名周立鳳,1896年6月出生在貴州銅仁一個殷實的家庭中,但父母早逝,由親戚撫養長大。1919年,23歲的周逸群東渡日本留學,在著名的慶應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期間,他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並且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終身信仰。1923年,周逸群回國,在上海參加組織了貴州青年社,創辦《貴州青年》旬刊,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鼓勵和引導青年積極投身革命。1924年,周逸群在上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立下“隻要我一天活著,我就一天不停止黨的工作”的錚錚誓言。

北伐戰爭中,周逸群結識了賀龍,二人相見恨晚,賀龍請周逸群留在1師做政治部主任,從此,周、賀二人成為親密的戰友。南昌起義後,周逸群介紹賀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8年1月,周逸群與賀龍等人來到湘西北。他們共同努力,領導武裝鬥爭,為開辟湘鄂西蘇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4月,周逸群與賀龍共同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並創建了革命根據地。

1929年春,周逸群與賀龍領導鄂西地區軍民,運用“敵來我飛,敵去我歸,人多則跑,人少則搞”等遊擊戰術,挫敗了國民黨的多次“清剿”。1930年2月,根據中央指示,周逸群將鄂西紅軍遊擊總隊的紅軍中央獨立第一師,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在周逸群的領導下,鄂西根據地迅速擴大和發展。

同年夏天,周逸群率紅6軍回師監利,與賀龍率領的紅4軍會師,編成紅二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軍團政委兼中共前委書記。此後,周、賀二人又攜手創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使洪湖、湘鄂邊根據地連成了一片。

紅安七裏坪革命紀念館

概況

紅安,原名黃安,位於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南麓,南臨武漢,北接河南,地理位置優越。紅安七裏坪革命紀念館位於紅安縣七裏坪鎮的列寧小學舊址內。2005年11月,該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紅安七裏坪鎮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紅四方麵軍這支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的部隊就在這裏誕生。它還是全國第二大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紅安七裏坪革命舊址保存完整,現存革命舊址40多處,包括黃麻起義會議遺址、七裏坪革命法庭舊址、秦紹勤烈士就義紀念地、七裏坪長勝街革命遺址群、中共七裏區委會舊址、列寧市列寧小學舊址、列寧市彭湃街遺址、列寧市楊殷街舊址、南一門遺址、鄂豫皖特區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中共黃安縣委會舊址等革命紀念地。

1927年,“八七會議”結束不久,中共黃(安)麻(城)特委根據“八七會議”精神,領導了黃麻起義。起義部隊在七裏坪誓師,後攻克黃安縣城,成立了黃安縣農民革命政權,並建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1929年,鄂豫根據地形成後,七裏坪成為根據地的中心。秋天,在這裏召開了鄂豫皖邊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了蘇維埃政府成員。1931年11月,在七裏坪組成了由徐向前作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

七裏坪鎮後山上的紀念碑富有革命特色。七裏坪革命烈士紀念碑坐東朝西,是方柱形,高10米,寬2米。碑的正麵和背麵鑲滿漢白玉,正麵鐫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為董必武手書。背麵鐫刻著董必武為紀念黃麻起義35周年寫的兩首詩:“廿二年間起伏多,黃麻革命湧紅波,大山三座終移去,黨引工農奏凱歌。”和“燎原烈火起星星,燒卻江淮腐惡根,英勇鬥爭成績夥,山區到處見新村。”

紀念館陳列有革命史料,以供後人參觀。

紅色長勝街

長勝街是七裏坪的一條主街,全長400米,街寬約7米。南北有城門樓,由花崗石條砌成。街道兩邊房屋清一色的青磚黑瓦、木格窗戶、木板門扇,每間房屋的山牆或隔火牆都有龍蛇鳥獸造型裝飾。

1926年,長勝街“柯義生”雜貨店的店員鄭行瑞,任“七裏坪工會”主席,成立了工人糾察隊,有力地配合了農民運動。隨後,中國共產黨曆史上最早的勞動保障機構——黃安縣及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勞工委員會在這裏成立。

1927年4月,以配合工農運動的開展,專門懲治土豪、劣紳為目的的。七裏坪地區大土豪阮純青、李介仁,依照《湖北省懲治土豪劣紳暫行條例》被懲治了。這個舉措大大助長了工農協會的誌氣。法庭遺址被保留至今。

9月,中共黃安縣委為傳達中共“八七會議”精神,在長勝街舉行緊急會議。會議擬定《中共黃安縣關於傳達貫徹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省委關於武裝暴動的指示的報告》和《中共黃安縣委關於武裝暴動的計劃》。11月13日,中共黃麻特委在長勝街成立了黃麻起義指揮部,七裏坪也因此成為起義隊伍的重要集結點。最終,黃麻起義成功進行。

1931年11月7日,紅4軍與紅25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成立大會在七裏坪西門外河灘上召開,會上任命徐向前為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劉士奇任政治部主任。紅四方麵軍的指揮部也設在長勝街。後來,紅四方麵軍成為了中國三大主力紅軍之一,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光輝印記。

大悟宣化店中原軍區舊址及新四軍第五師舊址群

概況

湖北省大悟縣東北部的宣化店鎮是一個山鄉重鎮,地理位置優越。它與河南省的羅山縣、新縣接壤,東近天台山,南出長江,北依大別山。中原軍區舊址位於它的南端,原為宣化店商會公寓,是道光年間舊式建築。該建築占地麵積2301平方米,建築麵積1302平方米。2005年11月,大悟宣化店中原軍區舊址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舊址門向街道開,背臨竹竿河,屋麵覆蓋青灰小布瓦,單簷硬山頂,青磚灌土牆,為磚木結構,門窗上刻浮雕,精工巧藝,十分具有民間特色。前廳和中廳各麵闊5間,後廳麵闊4間,進深均為2間。前院和後院左右兩側都有廂房。中原突圍和周恩來與美蔣代表談判就曾在這裏發生。1974年,談判舊址等被辟為紀念館,包括周恩來與國民黨代表談判、中原軍區司令部、中原軍區大會場、中原軍區首長舊居等。1978年,又辟有中原軍區革命鬥爭史陳列室,陳列了大量當年中原軍區將士的戰鬥或生活用品及相關資料。

新四軍五師舊址群位於大悟縣城南34公裏處的白果樹灣。2005年11月,這裏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新四軍五師舊址共28處,分布在以白果樹灣為中心約方圓5公裏範圍的11個自然村中。舊址占地麵積近8000平方米,總建築麵積4142.03平方米。房屋大都是清朝的民用建築,房屋為磚木結構硬山頂,小青瓦屋麵。舊址風格不一,別致多樣。有的是宗氏祠堂,外牆青磚到頂,正屋前廊卷棚,室內方磚墁地;有的舊址是二層磚木結構,上房明間上下為鼓皮、雕花裝修;有的舊址造型別致。因此,舊址群體現出了濃厚的民間建築特色。

內戰爆發,中原突圍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蔣介石政府企圖發動內戰,一舉消滅共產黨,因此借著談判的機會,拖延時間,將自己遠在西南的軍隊運送到東北、華北。共產黨則希望國內和平,因此盡一切可能地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希望製止國民黨發動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