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廣西壯族自治區及海南省(下)(3 / 3)

第五節 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

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位於海南省安定縣境內國營中瑞農場(原瓊崖紅軍操場司令台遺址)。於1993年10月興建,1996年8月1日建成。2001年6月,該紀念園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園中央豎立著母瑞革命根據地創建人——王文明主席、馮白駒將軍兩尊3.5米高的銅像。銅像後麵是陳列館,陳列館裏有海南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四個階段的革命鬥爭史料及文物,內容十分豐富,展示了瓊崖特委、瓊崖蘇維埃政府和紅軍獨立師三大機關領導海南人民長期進行革命鬥爭的光輝曆程。

母瑞山位於安定縣南端,是五指山山脈向東北延伸的一座山嶺。這裏山陡林密,群峰起伏,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有較大的回旋餘地,軍事政治地位極為重要。在鬥爭中,瓊崖縱隊在此開辟了革命根據地,瓊崖革命史上著名的“23年紅旗不倒”指的就是母瑞山革命精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瓊崖縱隊在馮白駒和王文明帶領下建立了母瑞山革命根據地,他們在深山老林裏與敵人展開了長期的反“圍剿”鬥爭。即使在艱苦的生存環境下,他們仍然懷有堅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撓的戰鬥意誌,保存了海南紅軍革命火種。

1928年3月國民黨蔡廷鍇率軍抵瓊,大肆“圍剿”蘇區,瓊崖軍民奮起反擊,因敵強我弱,反“圍剿”受挫。是年冬,瓊崖蘇維埃政府主席王文明率部轉移到母瑞山,開辟革命根據地,第一次保存了革命火種。1932年7月,國民黨警衛旅旅長陳漢光率部隊對瓊崖蘇區大“圍剿”。瓊崖軍民英勇抵抗,因敵我力量懸殊,反“圍剿”失敗。馮白駒帶領黨政軍一百多人在母瑞山惡劣的環境下,與敵周旋,最後僅剩下25名英雄。他們胸懷崇高的革命理想,過著野人般的生活,在堅持8個多月艱苦卓絕的鬥爭後於1933年4月突圍回到瓊山縣革命老區,革命火種再次得到保存。

第六節 張雲逸紀念館

張雲逸紀念館,位於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鎮文建路51號,1992年為紀念張雲逸將軍誕辰100周年而建。紀念館坐東朝西,由大門、銅像、陳列館、壁廊等組成,占地7900多平方米。2005年11月20日,該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授銜授勳典禮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張雲逸的名字出現在開國大將的名冊之中。

張雲逸是海南島文昌縣人,1916年投身辛亥革命,1926年7月參加北伐戰爭。1926年10月,張雲逸在武漢參加中國共產黨。此後,他曆經北伐戰爭、南昌起義、百色起義、反“圍剿”、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戰役,曆任紅七軍軍長、中央軍委副參謀長、軍區司令員等職,正如毛澤東稱讚的:“數十年如一日奮鬥不息,是模範的共產黨員。”張雲逸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艱苦奮鬥,廉潔奉公,關心百姓,愛護同誌,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革命精神和優良作風,始終不變。雖居於開國大將之列,張雲逸的生活卻與老百姓的生活差別不大,甚至還要更加普通。張雲逸家中沒有豪華的裝飾,簡單的家具和幹淨的地板,透著整潔大方。唯一的一塊地毯,還是時任軍委辦公廳主任的王興綱到家中探望,發現地板容易使人滑倒,特意為張雲逸配發的。

當時,王興綱走進張雲逸所住的二層小樓時,一臉無奈地說:“這樓房該修了,一個開國大將怎麼能住這麼破的房子呢?”張雲逸卻說:“這樣住著也挺好的,何必破費去修呢?大將難道就要住好房子啊?平民百姓能住,我就不能住啊?”張雲逸對自己的生活要求不高,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為人民辦事上。

1957年初,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給張雲逸轉來一封群眾來信。來信人是一名家住山東文登縣小屯村的部隊連隊幹部,信中是關於他的父親於同海因在土改時期因為得罪了一個村幹部,現在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報複的事情。這位幹部希望政府幫助解決此問題。恰在此時,張雲逸因公務需要去膠東半島視察。於是,他便安排手下的人對此事進行核查,並囑咐事情如屬實,必須嚴肅處理。在出發前,張雲逸特意叮囑隨行人員:“鄉親們請咱們喝茶的時候,他們用什麼咱們就用什麼,別還拿出自己的水杯,那會讓老百姓傷心的。”視察工作結束後,張雲逸的心裏一直惦記著山東文登那位幹部提到的事情。於是張雲逸決定去文登親自過問此事。當時正值年末,天氣格外寒冷,隨從人員擔心年邁的張雲逸的身體,於是勸他派張秘書去了解此事,得到了張雲逸的同意。

秘書趕往文登縣後,對此事的處理情況進行了了解,得知那位作風惡劣、違反政策的村幹部已經受到了法律的製裁。回到青島後,張秘書把事情向張雲逸進行了彙報。聽了以後,張雲逸問道:“你有沒有到他家親自看望於同海老人?老人如何啊?”張秘書回答:“沒有,小屯村離縣城十多裏路呢。”“你工作沒有做到家,這怎麼行呢?”張雲逸批評他說。這讓張秘書感到很慚愧,更讓他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張雲逸便親自趕往文登,看望了曾受到迫害的於同海老人。當天,寒風呼嘯,大雪紛飛,張雲逸與隨行人員一路顛簸了幾個小時才到了於同海老人所在的小屯村。

張雲逸來到於同海家中後,詢問了於同海曾遭受的迫害,並召集幹部群眾臨時開了一個座談會,強調了於同海這麼多年經受的委屈,並提議為於同海今後的生活進行妥善的安排。於同海老人感動地落淚了,不停地說著感謝的話。張雲逸拉起他的手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我是人民的官當然就要為人民辦事。”此後,張雲逸還和於同海老人一直保持著書信來往。

張雲逸就是這樣,時刻不忘百姓,他的心總是跟百姓貼在一起。張雲逸之所以,能夠得到人民的尊重,也正是源於他對人民的尊重。一次,有人來敲張雲逸家的大門。守候在大門旁的衛兵聽到後,隻在門縫問了來人找誰,辦什麼事,來人回答了幾句便走了。恰巧張雲逸看見了這一幕,就對衛兵說:“怎麼能這樣做呢?太不尊重人了,任何人來這,都應該把人請進來說話,要好好接待。知道了嗎?”衛兵臉紅的低聲說:“首長,我記住了。”

論地位和權利,張雲逸早已高高在上,可是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工作作風,艱苦奮鬥。

第十節 萬寧市六連嶺烈士陵園

六連嶺位於萬寧市西北部,距萬城30公裏,距海南東線高速公路山根出口5公裏。六連嶺革命根據地創建於1927年,是黨領導人民群眾在海南堅持對敵鬥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革命根據地之一。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共萬寧縣各級組織和農訓所學員轉移至六連嶺農村,成立農民自衛軍萬寧中隊,建立六連嶺革命根據地。同年7月,中共萬寧縣委在六連嶺成立。1928年6月,萬寧縣蘇維埃政府在六連嶺成立,之後創辦了蘇區合作社、紅軍醫院、列寧學校,使六連嶺成為瓊崖東區較鞏固的革命根據地。1928年6月至1932年,國民黨蔡廷鍇部和陳漢光部先後來瓊“圍剿”六連嶺革命根據地。經過浴血奮戰,六連嶺根據地,最終僅存27位同誌。這些同誌堅守紅軍洞,百折不撓,前赴後繼,同敵人和饑餓進行了頑強的鬥爭,堅持六連嶺根據地革命紅旗不倒。1932年底瓊崖紅軍第二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共瓊崖特委委員王白倫、萬寧縣委書記肖煥輝、紅三團政委馮甲等在六連嶺領導軍民堅持英勇不屈的武裝鬥爭。

抗日戰爭時期,六連嶺根據地武裝由10多名短槍戰士發展為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第九中隊,繼而發展為人數達900多人的瓊崖抗日總隊第三支隊。與此同時中共樂萬縣委和樂萬縣抗日民主政府也在六連嶺成立。瓊崖抗日軍政學校、瓊崖黨校、軍械廠、第三支隊醫院都在六連嶺創辦,六連嶺根據地成為瓊崖東區人民抗日的大本營。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向六連嶺革命根據地進行多次“清剿”,均被六連嶺軍民擊退。從1927年至1950年,六連嶺革命根據地軍民堅持了23年艱苦卓絕的鬥爭,為奪取瓊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為紀念海南人民在大革命時期以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黨和政府於1961年在六連嶺五峰之下的南麓興建六連嶺革命烈士陵園,主要建築物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和烈士紀念亭一座。1989年8月20日,國務院批準將萬寧六連嶺革命烈士陵園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保護單位。

陵園占地麵積242畝,建築麵積1000多平方米。大門為綠色琉璃瓦頂,上麵有海南省委第一任書記許士傑的題字:“六連嶺烈士陵園”。大門左上方是朱德題詩:“六連嶺上現彩雲,豎起紅旗革命軍。二十餘年遊擊戰,海南人民樹功勳。”大門右上方是董必武題詩:“六連嶺樹紅旗日,五指山防白匪時。二十三年根據地,一心革命費堅持。”園裏有贛湘閩粵四省百縣青年代表營造的10多畝成片紀念林,大道兩旁椰樹挺拔,鬆柏蒼翠,花果琳琅。主要建築物有紀念碑和紀念亭。紀念碑由鋼筋水泥和花崗岩砌成,呈方形塔狀,高14米,碑基寬2.66米,雙層基座,四周欄杆分內外兩層。碑正麵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下端刻有碑文:“長期堅持六連嶺鬥爭而犧牲的同誌們,你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遵循毛主席的人民戰爭思想,同國內外敵人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23年紅旗不倒,為解放海南島而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紀念亭呈六角形,磚木結構,高8米,直徑8米。亭壁上書寫著朱德和董必武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