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簡稱“粵”,是中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這裏彌漫過鴉片戰爭的硝煙,英勇的廣東人民卻沒有退縮。無論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他們始終走在曆史潮流的前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從這裏出發,農民起義的紅旗在這裏飄揚,培養軍事骨幹的黃埔軍校在這裏建立……“古來即是英雄地,南粵何處不染紅?”在上百年的革命史裏,南粵大地流傳著無數的革命傳說,也誕生了無數的革命聖地和革命遺跡。
第一節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位於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是一座以孫中山故居為主體的紀念性博物館。博物館於1956年成立,占地麵積500平方米,建築麵積340平方米。主體陳列包括孫中山故居、孫中山生平事跡展覽和翠亨民居展覽等。1986年10月18日,國務院公布孫中山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該紀念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他,是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他,首舉“共和而終帝製”的旗幟,徹底反帝反封建。他,於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他就是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字載之,化名中山,出生於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一個貧苦家庭。家境的貧寒並沒有影響孫中山抱有遠大的誌向,反而更激發了他心中的鬥誌。從六歲起,孫中山便跟隨姐姐上山砍草,去池塘給豬撈飼料,稍長一些,就開始與家人一起下田勞作。在困難的生活中,孫中山親身體會到勞動人民的苦難,看清了社會中的不平等,同時也使他對社會製度的合理性產生了質疑。與同齡人和大人們的觀念不同,孫中山不相信神靈,甚至還“打”了菩薩。
在翠亨村廟的北極殿裏供奉著北極帝君和金花夫人的泥質塑像,常有村民前去磕頭跪拜,一年四季,香火都很旺。有一天,孫中山和朋友們經過村廟,看到為求平安富貴的村民們跪在地上不住地磕頭。眼前的情景令孫中山感覺很荒謬,當時村民的生活已經是捉襟見肘了,難道花錢燒香拜佛就能平安嗎?於是,孫中山走上前去,勸說其中一位叩拜的老人不要相信所謂的神靈。但是,老人不聽他的勸告,繼續叩拜。情急之下,孫中山跳上供桌,將北極帝君泥塑的手打斷,說:“既然他被傳言得如此厲害,能奈我何?”接著,孫中山又把一旁金花夫人泥塑的臉皮刮掉。見此情景,叩拜的老人連忙說:“罪過,罪過。”在封建思想中,孫中山的這一舉動被看作是犯了極大的罪過,要遭天打雷劈,甚至會禍及整個家族。然而,孫中山恰恰用自己的行動,向舊中國封建統治的社會製度和傳統觀念挑戰。
年少時,孫中山很愛聽有關革命的故事。他總是圍著村子裏參加過太平天國革命的老人,聽他們講有關洪秀全、楊秀清的故事。這些英雄事跡深深地影響了孫中山,他也想成為洪秀全這樣的革命英雄。孫中山以此為目標,努力地學習文化知識,同時廣泛地閱讀中國諸子百家,以及西方國家的政治學、軍事曆史學、物理學、農學等書籍。他尤其愛讀《法國革命史》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孫中山不知疲倦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斷提高,成為走在時代潮流前列的偉大曆史人物。
1879年(光緒五年)孫中山隨母赴檀香山。他的長兄孫眉資助他先後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接受近代教育,從此,孫中山係統地受到了西方式的教育。在1883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孫中山目睹了清政府的賣國、專製和腐敗現象,開始萌生以資產階級政治方案改造中國的思想。他經常發表反清言論,同時與早期的改良主義者何啟、鄭觀應等進行交往。
1892年,孫中山從香港西醫書院畢業,隨後在澳門、廣州等地一邊行醫,一邊結交反清秘密人士,準備創立革命團體。1894年,孫中山上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卻未被采納。同年11月,孫中山從上海去檀香山,以“驅除韃虜,恢複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詞,創建興中會。
1895年10月,孫中山在廣州密謀起義失敗後,輾轉來到英國。他詳細考察了歐美各國的經濟、政治狀況,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並與歐美各國進步人士接觸,產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義理論,三民主義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1904年,孫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羅(即泰國)、美國等地對華僑及留學生宣傳革命,次年在比、德、法等國的留學生中建立了革命團體,與此同時也與國內的革命團體和革命誌士建立了聯係。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了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孫中山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成為同盟會的綱領。隨後,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同盟會建立後,孫中山派人到國內外各地發展組織、宣傳革命。同時,他也在1905至1906年間赴東南亞各地向華僑宣傳和募集革命經費,在一些地方創立同盟會的支部。在孫中山的領導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得以廣泛傳播,更多的人投身於反清革命活動中。這一係列的活動,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做了有力的準備。
1906至1911年間,同盟會在華南各地組織多次武裝起義,孫中山為起義製定戰略方針,並在海外奔走,為起義籌募經費。1907年12月,鎮南關起義時,孫中山還親臨前線參加戰鬥。然而,各地起義都因缺乏群眾基礎、組織不夠嚴密而失敗,但革命黨人前仆後繼,英勇戰鬥,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同年12月孫中山回國,即被17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第二節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位於廣州市中山二路92號,是為紀念1927年12月廣州起義中英勇犧牲的烈士而修建的紀念性陵園。1997年7月,該陵園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927年12月11日淩晨,當時的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以及葉挺、葉劍英、蘇兆征、聶榮臻、徐向前等人,組織發動了廣州起義。由於敵強我弱,起義最終失敗,在14日至19日的6天時間裏,有5700多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慘遭殺害。
新中國成立後,廣州市政府在當年烈士犧牲的紅花崗興建了這座富有民族風格的烈士陵園。1957年正式對外開放。陵園總麵積18萬平方米,分陵區和園區兩部分。陵區有正門門樓、陵墓大道、廣州起義紀念碑、廣州公社烈士墓、葉劍英元帥墓等。正門門座是以白花崗石為基礎,漢白玉石上配以橙紅色的琉璃瓦頂,雙闕正麵石壁鐫刻著周恩來手書“廣州起義烈士陵園”8個大字。陵墓大道寬闊筆直,兩旁蒼鬆翠柏,其間20個花壇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坐北向南,麵對東較場,麵積達18萬平方米。陵園正門為兩座黃色琉璃瓦頂的石閱,當中一列5扇朱紅色鐵柵門,氣勢莊肅。在南門正麵的石壁上鐫刻有周恩來手書漆金的園名。宏敞的主墓道用花崗石塊鋪砌,兩側建花圃遍種紅花,兩旁的山坡上遍植青鬆翠柏,終年紅花不絕,四季長青。
陵園由陵、園兩部分組成,主體建築包括正門、廣場、陵墓大道、廣州起義紀念碑和圓拱形的陵墓。墓旁蒼鬆翠柏,紅花吐豔。還有辛亥革命紅花崗四烈士墓及葉劍英墓等,陵園東部建有中朝人民血誼亭、中蘇人民血誼亭以及血祭軒轅亭,有朱德、董必武、葉劍英等的題吟。陵園東麵,坐落著一個八角湖心亭,亭上懸掛著董必武題書的“血祭軒轅”牌匾。這是為紀念廣州起義後被俘就義,在刑場上舉行婚禮的陳鐵軍、周文雍兩位烈士而修建的紀念亭。西南有廣東曆史博物館。
整個陵園坐落在崗地湖畔,紀念性建築物和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在一片青山綠水之中點綴以碑亭橋榭,在遍地紅花的坡地中交織著石道幽徑,風景秀麗。每逢節假日和革命紀念日,尤其在清明節前後,廣大的青少年會到這裏舉行掃墓活動,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廣州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嚐試,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動。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軍民無比英勇的戰鬥精神,給了中國人民以新的鼓舞。在此次起義中,湧現出的眾多優秀領導人才,後來成為了革命隊伍中的骨幹力量,為革命事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隨後起義軍南下廣東省東江地區,準備再行北伐。7日,中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批判和結束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的領導,正式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20日,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向省委傳達了“八七”會議精神,討論了廣東全省的暴動計劃,準備在廣州市和廣東省各地發動工人、農民舉行暴動,配合南昌起義軍奪取廣東政權,並決定成立廣州、西江和北江暴動委員會。10月初,南昌起義軍在潮安(今潮州)、汕頭地區遭受嚴重損失。中共廣東省委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部分修改了短期內奪取全省政權的計劃,改為在廣州積極發動和組織工人,進行政治的經濟的鬥爭。在其他地區則繼續發展暴動。
11月17日,粵桂軍閥發生武裝衝突,中共中央認為兩廣軍閥爭奪廣東地盤的衝突,實際上是工農群眾革命潮流高漲的結果,當即通過《廣東工作計劃決議案》,要求廣東省委“堅決地擴大工農群眾在城市、在鄉村的暴動,煽動士兵在戰爭中嘩變和反抗,並急速使這些暴動會合而成為總暴動,以取得全省政權,建立工農兵士代表會議的統治”。依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廣東省委展開了緊張的工作,除要求各地利用粵桂軍閥之間的戰爭,發動農民拒交冬租、舉行暴動之外,還特別關注組織和領導廣州市的暴動。12月6日,中共廣東省委在張太雷的主持下,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於12月12日舉行起義。
隨後,起義軍總指揮部和參謀部相繼成立,葉挺任總指揮,葉劍英任副總指揮。起義前夕,汪精衛和張發奎對起義的計劃有所察覺,準備解散教導團,在廣州實行戒嚴,並調其遠離廣州的主力部隊趕回廣州。在此緊急關頭,中共廣東省委決定提前於11日淩晨舉行起義。12月11日3時許,在張太雷、葉挺、黃平、周文雍、葉劍英等領導下,共產黨所掌握的第4軍教導團全部、警衛團一部和工人赤衛隊共5000餘人(其中工人赤衛隊3000餘人),分數路向廣州市各要點發起突然襲擊。與此同時,廣州市郊芳村、西村等地的農民約2萬人舉行起義,一部進入市區配合起義軍的行動。經過10個多小時的戰鬥,除第4軍軍部、軍械庫和第4軍第12師後方辦事處之外,珠江以北市區的國民黨軍、保安隊和警察武裝均被消滅,起義軍繳獲炮20餘門,槍1000餘支。當日上午,廣州市蘇維埃政府成員和工農兵執行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宣告廣州市蘇維埃政府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