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名人江蘇2(1 / 3)

常州革命三傑

瞿秋白、張太雷和惲代英是我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也是常州4000多名英烈中的傑出代表,人稱“常州三傑”。

瞿秋白(公元1899-1935年),常州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是卓越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理論家和文藝理論家。1916年入北京俄文專修館學習。1919年在北京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初,參加李大釗組織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以北京《晨報》記者身份赴蘇俄采訪,是最早有係統地向中國人民報道蘇俄情況的新聞界先驅。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任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新青年》《前鋒》主編和《向導》編輯。是中共三大、四大、五大、六大中央委員,四大中央局成員,五大、六大中央政治局委員,五大中央政治局常委。1927年8月,在漢口主持召開了中共“八七”緊急會議,會後任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這期間,他參與決定或指導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及其他地區的武裝起義,曾犯過“左”傾盲動主義錯誤。1928年他參加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主席團委員及政治書記處成員,並留駐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1930年8月瞿秋白回國,9月和周恩來一起主持召開中共六屆三中全會,糾正了李立三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在1931年1月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遭王明等人打擊,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從1931年夏至1933年秋,在上海和魯迅一起領導左翼文化運動。1934年2月到瑞金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員。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長汀縣被國民黨軍隊逮捕。6月18日在長汀縣羅漢嶺英勇就義。

張太雷(公元1898-1927年),常州常州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加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6月,陪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到中國籌建中國共產黨。1922年5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他被選為團中央委員。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任團中央書記、中共湖北省委書記。1927年7月為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五人小組成員,後任廣東省委書記。1927年,與蘇兆征、葉挺、葉劍英領導發動了廣州起義,任廣州蘇維埃政府代理主席。1927年12月12日,在起義中犧牲。

惲代英(公元1895-1931年),原籍常州武進縣,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的重要領導人和政治活動家、宣傳家、著名的青年運動領袖。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8月,在南京主持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代表大會,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兼宣傳部長。1926年1月,在國民黨“二大”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擔任黃埔軍校政治總教官,兼任軍校的中共黨團書記,並先後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1930年5月,在上海不幸被捕。1931年2月犧牲。

中國現代美術的開拓者劉海粟

劉海粟(公元1896-1994年),常州武進縣人,原名劉槃,後取蘇東坡“渺滄海之一粟”詞意,改為海粟,字季芳,筆名海翁。他是中國著名的畫家,是中國現代美術的開拓者,也是我國美術教育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劉海粟6歲讀私塾,酷愛書畫。14歲到上海,入畫家周湘主持的背景畫傳習所學西洋畫。1912年11月在上海乍浦路創辦現代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上海國畫美術院(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前身),長期擔任該校校長,以拓荒者的膽略揭開了現代美術教育的帷幕。他衝破封建勢力,首創男女同校,組織旅行寫生,倡導人體模特兒寫生,以非凡的藝術氣質和對事業的信念,在新舊文化鬥爭中確立了現代美術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1929年劉海粟赴歐洲考察美術,遍訪法國、瑞士、比利時、意大利等國名勝,3年間創作了大批油畫,多次入選法國著名沙龍,受到巴黎美術界好評。巴黎著名藝術評論家路易·賴魯阿稱他為“中國文藝複興的先鋒”。

新中國成立後劉海粟先生曾任華東藝專校長,南京藝術學院院長。晚年在海外參觀、講學和舉辦展覽,播撒中華文明與友誼。1993年回國後他在家屬、子女的理解和支持下,把他一生收藏的古代書畫藝術珍品和他一生的主要創作全部無償地捐給了國家。

劉海粟學貫中西,藝通古今,在其長達80餘年的藝術生涯中善於“把各大家的精粹吸收了過來,通過他的全肌脈,即時代精神民族精神自我精神的融洽而成為彼獨特的藝術了”。在美學理論上,他主張對不同畫派體係的畫風和見解應有兼容並蓄的氣度,反對宗派門戶之見。其美學理論奠定了在中國美術表現體係及其理論上的開創地位,為中華民族贏得了世界性的榮譽。

華羅庚與“哥德巴赫猜想”

華羅庚(公元1910-1985年),常州金壇人,是第三世界科學院創始院士,美國科學院120多年來第一位中國籍院士,被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列為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他名字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華氏算子”等。他還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複變函數論多方麵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公元1742年6月7日,德國一位中學教師哥德巴赫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質數之和。

或者表達為:任何一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質數之和。

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1938年,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證明了:幾乎所有大於6的偶數均可表示成兩個奇素數之和。也就是說哥德巴赫猜想幾乎對所有的偶數成立。

王羲之與《瘞鶴銘》

焦山有一塊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石碑,它被曆代書法家推崇,並被稱為“大字之祖”,它就是《瘞鶴銘》。對於《瘞鶴銘》到底是由誰書撰的這個問題一直以來爭論頗多,說法多達5種。但目前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此碑是“書聖”王羲之的手筆。乾隆皇帝當年登臨焦山觀《瘞鶴銘》後說了“非晉人不能”的話,皇上金口玉言,誰能敢說不?當然,這種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許多書法家認為《瘞鶴銘》字字出奇製勝,筆勢隨手飛起,因石成形,飄飄欲仙,行筆出入篆隸,駕馭方圓,大小參差,返璞歸真,流露出濃厚的六朝氣息。持此觀點的代表人物是宋朝書法家黃庭堅。

在民間也流傳著王羲之與仙鶴之間美麗的故事。相傳,王羲之到焦山遊覽,從華亭(今鬆江)帶了兩隻仙鶴,並將它們留在鎮江,托寺廟喂養。可是兩年後,當王羲之再次來到焦山時,兩隻仙鶴卻不幸死去,這使王羲之十分悲傷。他用黃綾裹斂仙鶴埋在焦山西麓,並含淚揮毫在岩壁上寫下了這著名的《瘞鶴銘》以示悼念。為什麼仙鶴的逝去會讓一代書聖如此傷心欲絕?原來,王羲之出身豪門,年少時就表現出非凡的才智,深得王氏家庭和朝野的厚望。然而世事弄人,正當王羲之要在政治上一展宏圖的時候,王氏家族卻與司馬皇室產生重重矛盾。種種的不如意使得這時的王羲之極度苦悶,因此在心愛的仙鶴突然離他而去的時候,他就用這篇《瘞鶴銘》來抒發一下自己滿懷抱負卻無從施展、鬱鬱不得誌的情懷。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的“鎮江情結”

賽珍珠,一位生在美國卻長在中國的女孩,一位用一部《大地》讓世界認識她、更讓世界認識中國的女作家。她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這位被美國前總統尼克鬆稱作“一座溝通東西方文明人橋”的傳奇女性與鎮江有著千絲萬縷的情結。

賽珍珠出生5個月後就來到中國,在2歲時隨父母來到鎮江,在鎮江度過了她美麗的童年、少年。後來在鎮江崇實女中(即現在的鎮江第二中學)學習。她在中國學會了她的“第一語言”——中國話,這使她在學講英語前就能很好地用中國話進行交流了。在鎮江她遇到了後來影響她一生的中國女性——王媽,一位照顧了她整整18年的善良的中國母親。跟著這位母親,她了解了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什麼是真正的中國老百姓。在鎮江她還有了一位曾是清末秀才的家庭老師——孔先生。這位良師不僅僅教給了她中國傳統文化,而且也教給了她中國的傳統思想和藏在中國人骨髓裏的那股精神,這為她日後精通中國文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她日後在她的作品裏刻畫飽滿的中國人形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10年,18歲的賽珍珠離開鎮江回美國讀大學,7年後她再度回到鎮江。她在自傳中這樣寫道:“站在山頭可以俯瞰北麵大江和整個市容,那相互銜接的屋頂,就像魚背一樣,一個緊挨著一個,覆蓋著整個城市。”這是一個怎樣的被她眷念著的城市啊,鎮江給了賽珍珠無窮的創作熱情和創作靈感,在她的登雲山小樓上她開始並完成了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說《東風、西風》,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賽珍珠一生在中國生活了40年,在1935年她最終離開了這片愛她並養育了她的土地,但她的靈魂並沒有離去,在她一部部以中國大地為背景的作品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她把她的心留在了她深愛的中國大地上。

陳毅茅山試“半仙”

1936年5月4日,新四軍深入江南敵後,創建茅山根據地。6月,陳毅率領新四軍第一支隊進駐鎮江縣(今丹陽)。為了擴大抗日隊伍,增強抗日的力量,陳毅對當地各種願意抗日的人士都加以團結。一次,他聽說這裏有個姓管的人,很會“奇門算命”,人頌“管半仙”,在地方上名氣很大,於是就要會一會。這天,陳毅身著長袍,頭戴禮帽,還戴著一副墨鏡,整個一幅富商打扮,並自稱仲老板來會這“半仙”。“半仙”果然不凡,當他一見陳毅,立刻“啊呀”一聲,起身給陳毅深深一揖,說:“您是運籌帷幄、八麵威風的大將軍啊!您雖富商打扮,卻不像富商,看腰,商人再富,腰是軟的,整天點頭哈腰嘛,軍人則終日昂首挺胸,腰是硬的;再看您的皮膚,商人細皮嫩肉,而軍人征戰南北,皮膚紫亮粗糙。”說著,又取出一把象牙尺,給陳毅量手,又掐指一算:“您不姓仲,您姓陳名毅字仲弘,年望不惑,當今征戰茅山,乃上馬雄兵百萬、下馬筆走龍蛇的一代名將!”

陳毅一聽,暗暗吃驚,又問:“那麼我有幾個娃兒?”“半仙”舉手一搖,笑答:“婚姻尚未,何談子息?”陳毅不禁蹺起大拇指,讚許道:“好!好!真有兩下子!”“管半仙”連忙躬身:“不敢,不敢,都是鬧著玩的,讓將軍見笑了。我‘祝將軍大展宏圖福星高照’!”陳毅上前扶住“半仙”:“哪裏,哪裏,先生讓我增長見識了。我想請‘半仙’多施奇術捷報頻傳’!”沒幾天,鎮江城裏來了一個管姓算命先生,他利用自己能算擅掐的江湖本領,為我新四軍獲取了很多重要的軍事情報,讓新四軍打了好幾個漂亮的勝仗。一個江湖算命先生在陳毅的指引下利用職業為掩護,為抗日鬥爭發揮了別人難以替代的作用。

隋煬帝與揚州

隋煬帝是在中國曆史上充滿爭議的皇帝。登帝位前他曾任10年揚州總管,在他做皇帝的14年中,先後三下揚州巡遊,直至兵變死在揚州、葬在揚州。揚州,作為一個王朝的縮影,留下了隋煬帝很多故事。揚州,是隋煬帝事業的起點和生命的終點。

公元588年,20歲的楊廣第一次踏上揚州大地,當時他還是晉王,執掌行軍元帥大印,威風赫赫。他受命統帥50萬兵馬伐陳。三個月滅陳,南北分裂局麵結束了。兩年後,他以揚州總管的身份駐紮重鎮江都,一駐就是10年。4年後,楊廣登基。在位14年中,他始終忘不了夢中揚州,曾三下江都。他在中國大地上開挖一條古運河。這條大運河串聯起東西走向的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幾大水係,使嵌於長江運河交彙點的揚州得水利而繁華。所以就這點而言,揚州人心中,煬帝功比大禹。揚州人又恨他,咒其為暴君。因為他還畫過兩條線,著實害了揚州。一條是三下揚州,龍舟綿延兩百餘裏,三千粉黛淒切背纖的奢侈線、血淚線;又一條是三伐高麗的窮兵線、黷武線。天怨,人怒,載舟的運河水彙成顛覆龍舟的廣陵潮。於是隋朝垮了,天命之年的煬帝被縊殺。其實,千年之後的揚州人對他的評價,惋惜更多於仇恨,所以,在修複被冠名為“鑒”的那座迷樓的同時,還為他在雷塘修了一座墓——隋煬帝陵。

李白與揚州

李白喝酒做詩,壯遊天下,可謂瀟灑之至。所到之處,留下足跡與豪情,也留下詩篇。從李白的詩文看,他曾至少五次來過揚州。

李白第一次到揚州時才27歲,一住就是一年。他年少氣盛,行俠仗義。據他自己說:“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他因此在揚州結識的朋友甚多,詩酒流連。就在與揚州朋友告別時,他醉醺醺地寫下了《廣陵贈別》:“興罷各分袂,何須醉別顏。”不久,李白在江夏(漢口)遇到了詩名遠揚的孟浩然。40歲的孟兄要去廣陵,李白在黃鶴樓相送,寫下千古絕唱:“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對孟浩然的深情成就了“千古麗句”,也讓揚州人得到了一筆精神財富。

李白再來揚州時已是40多歲。他在揚州、蘇州、淮安、安宜(寶應)等地盤桓,甚至春節也在揚州度過。期間他寫有《留別廣陵諸公》,留下行程記錄。

54歲的時候,李白再次來到揚州。他在《酬崔侍禦》中說:“嚴陵不從萬乘遊,歸臥空山釣碧流。自是客星辭帝座,元非太白醉揚州。”其心態已不再是當初年輕時的模樣。但這次在揚州卻讓李白認識了一個人,那就是青年詩人魏萬。狂放自負的魏萬對李白的仰慕和追隨感人至深。他為了訪問李白,居然沿著其蹤跡追尋了三千裏,終於在揚州相遇。魏萬描寫李白的形象是:“眸子炯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蘊藉。”一老一少兩個狂人在揚州結成了忘年莫逆,成就一則詩壇佳話。李白甚至將文集與兒子一並托付給魏萬,後來兩人同去金陵(南京),李白竟寫了長達120句的《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足見相知之深。

不知是哪一次,李白還曾登上揚州蜀岡上的棲靈塔,寫下《秋日登揚州棲靈塔》。詩句氣勢恢弘,極其華麗:“寶塔淩蒼蒼,登攀覽四荒。頂高元氣合,標出海雲長。萬象分空界,三天接畫梁。水搖金刹影,日動火珠光。鳥拂瓊簷度,霞連繡拱張。目隨征路斷,心逐去帆揚。露洗梧楸白,霜催橘柚黃。玉毫如可見,於此照迷方。”而他登臨於何時且詩做於何時,則成為研究者沒有定論的課題。李白與揚州的關係密切,他對揚州的感情,也可以從他的詩句中體味。《秋浦歌十七首》其一中寫道:“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遙傳一掬淚,為我達揚州。”感情深厚可見一斑。

李白留在揚州的足跡與詩篇不但說明了揚州對於李白的意義,也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揚州對於李白那個時代的意義。現在看來,李白可以說是一個具有典型含義的符號。他的足跡所及,與其時中國的名城、名勝、名山、名川等亦即今天的所謂旅遊資源的分布,是互為印證的。以今天人流、物流、信息流之類的說法,揚州成為包括李白在內的著名文人的必經之地,必到之處,無疑是源於揚州的曆史、文化與經濟的巨大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