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它不但是一種大智慧,更是人性中最高貴的品質。當我們用這樣的心靈去感恩世間萬物,去感恩世界上每一個人時,我們也會擁有人生給予的恩賜,我們也會在微笑中走向成功。
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不知我們將要經曆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敗。在危困時刻,有人向你伸出溫暖的雙手,解除生活的困頓;有人為你指點迷津,讓你明確前進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軀把你擎起來,讓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終戰勝了苦難,揚帆遠航,駛向光明幸福的彼岸。所以,我們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一次,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失盜,被偷去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後,忙寫信安慰他,勸他不必太在意。羅斯福給朋友寫了一封回信:“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隻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盜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這個故事,提醒了我們,人應該學會感恩。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麵對,豁達地處理。這時,是一味地埋怨生活,從此變得消沉、萎靡不振;還是對生活滿懷感恩,跌倒了再爬起來?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麵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將賜予你燦爛陽光;你不感恩,隻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成功時,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許多;失敗時,不感恩的借口卻隻需一個。殊不知,失敗或不幸時更應該感恩生活。感恩,使我們在失敗時看到差距,在不幸時得到慰藉,獲得溫暖,激發我們挑戰困難的勇氣,進而獲取前進的動力。就像羅斯福那樣,換一種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與不幸,對生活時時懷一份感恩的心情,則能使自己永遠保持健康的心態、完美的人格和進取的信念。
人是需要學會感恩的。別人傷害了自己,要努力忘掉;別人的滴水之恩,當思湧泉相報。然而,實際上學會感恩的又有幾人呢?更多的人在獲得的時候是心安理得,從來沒想過感激或回報。
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美國職員每天下班路過一個路口時都會把一美元給一個老乞丐,這樣持續了很久。有一天,老乞丐伸出手來的時候,職員並沒有把一美元交給他。老乞丐很奇怪,問為什麼。職員說:“我原本孤身一人,自己吃飽全家不餓。可我現在有了妻子,以後還會有孩子,花費太大,我沒有能力每天再給你一美元了。”老乞丐勃然大怒:“你怎麼可以把我的錢給你的老婆孩子呢?真是豈有此理!”
我們常常犯攀比的毛病,比房子,比收入,比工作,比車子……當不如別人時,便抱怨他人,埋怨社會,認定上天不公。物質永遠追求不完,人因為擁有情感而成為人的。時時抱著一顆感恩的心,人便會容易滿足,生活便多了幾分恬淡,少了幾分躁動。下麵的這個故事發生在韓國的漢城(現名為首爾)。
在那個貧困的年代裏,很多同學往往連帶個像樣的便當到學校上課的能力都沒有,李燦鄰座的同學就是如此。
他的飯菜永遠是黑黑的豆豉,李燦的便當卻經常裝著火腿和荷包蛋,兩者有著天壤之別。而且這個同學,每次都會先從便當裏撿出頭發之後,再若無其事地吃他的便當。這個令人渾身不舒服的發現一直持續著。
“可見他媽媽有多邋遢,竟然每天飯裏都有頭發。”同學們私底下議論著。為了顧及同學的自尊,又不能表現出來,總覺得好肮髒。因此對這同學的印象,也開始大打折扣。
有一天學校放學之後,那個同學叫住了李燦:“如果沒什麼事就去我家玩吧。”雖然心中不太願意,不過自從同班以來,他第一次開口邀請李燦到家裏玩,所以李燦不好意思拒絕他。
隨朋友來到了位於漢城最陡峭地形的某個貧民村。“媽,我帶朋友來了。”
聽到同學興奮的聲音之後,房門打開了。他年邁的母親出現在門口。”“兒子的朋友來啦,讓我看看。”但是走出房門的同學母親,隻是用手摸著房門外的門柱。
原來她是雙眼失明的盲人。李燦感覺到一陣鼻酸,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同學的便當菜雖然每天如常都是豆瓣,卻是眼睛看不到的母親,小心翼翼幫他裝的便當,那不隻是一頓午餐,更是母親滿滿的愛心,甚至連摻雜在裏麵的頭發,也一樣是母親的愛。
我們要永遠用一顆感恩的心看待自然、社會以及命運,要學會感激,學會寬容,學會應對災害和不幸。感恩讓我們變得充實和快樂,享受溫暖;感恩,讓人明白愛,然後去愛,最後得到愛。
在水中放進一塊小小的明礬,就能沉澱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們的心中培植一種感恩的思想,則可以沉澱許多的浮躁與不滿。羊尚且知道跪著吃奶,烏鴉也會反哺,作為堂堂的人們又豈能沒有這顆感恩之心。
活在當下,懂得感恩
活在當下,原是佛教禪宗的一種人生觀,“當下”一詞是指“現在的、眼前的”。禪宗六祖惠能曾說,那些“迷妄之人”才會企望來生能去到西方淨土;真正已經“了悟”人生的人,則隻求“當下了斷”。許多人認為,活在當下意味著無憂無悔。對未來會發生什麼不去作無謂的想象與擔心,所以無憂;對過去已發生的事也不作無謂的思維與計較得失,所以無悔;還有人更為直白,覺得為當下活著,就是為眼前活著,為自己活著……
人的一生是一個多變而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人們會有很多的快樂與悲傷,有著各種失去與所得,一個人快樂、成功與否會受諸多因素所左右,佛家常勸世人要“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其實是一種態度,一個人隻有樹立了正確的態度才會真正擁有快樂,承擔你過去的一切,學會珍惜你此刻所擁有的,把握好現在才會成就你的未來。
有個小和尚,每天早上負責清掃寺院裏的落葉。
清晨起床掃落葉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際,每一次起風時,樹葉總隨風飛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清掃完樹葉,這讓小和尚頭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個好辦法讓自己輕鬆些。
後來有個和尚跟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後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小和尚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隔天他起了個大早,使勁地猛搖樹,這樣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葉一次掃幹淨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開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裏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裏如往日一樣滿地落葉。老和尚走了過來,對小和尚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小和尚終於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唯有認真地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度。
庫裏希坡斯曾說:“過去與未來並不是‘存在’的東西,而是‘存在過’和‘可能存在’的東西。唯一‘存在’的是現在。”
一天早餐後,有人請佛陀指點。佛陀邀他進入內室,耐心聆聽此人滔滔不絕地談論自己存疑的各種問題達數分鍾之久,最後,佛陀舉手,此人立即住口,想知道佛陀要指點他什麼。
“你吃了早餐嗎。”佛陀問道。
這人點點頭。
“你洗了早餐的碗嗎。”佛陀再問。
這人又點點頭,接著張口欲言。
佛陀在這人說話之前說道:“你有沒有把碗晾幹。”
“有的,有的,”此人不耐煩地回答,“現在你可以為我解惑了嗎。”
“你已經有了答案。”佛陀回答,接著把他請出了門。
幾天之後,這人終於明白了佛陀點撥的道理。佛陀是提醒他要把重點放在眼前——必須全神貫注於當下,因為這才是真正的要點。
活在當下是一種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當你活在當下,而沒有過去拖在你後麵,也沒有未來拉著你往前時,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這一時刻,生命因此具有一種巨大的張力。
這就是使生活豐富的唯一方式。除此之外的人們都是“貧窮”的。他們也許擁有世界上大部分的物質財富,但他們是“窮人”。世界上有兩種窮人——富有的窮人和沒有錢的窮人。充實的感覺和對物質財富擁有的多少關係不大,它往往和你生活的方式、生活的品質、生命的喜樂、生命的特性有關。而所有這些東西隻有通過靜心地感悟才可能得出到其中的深意。
當生命走向盡頭的時候,你問自己一個問題:你對這一生覺得了無遺憾嗎。你認為想做的事你都做了嗎。你有沒有好好笑過、真正快樂過。
想想看,你這一生是怎麼度過的:年輕的時候,你拚了命想擠進一流的大學;隨後,你巴不得趕快畢業找一份好工作;接著,你迫不及待地結婚、生小孩,然後,你又整天盼望小孩快點長大,好減輕你的負擔;後來,小孩長大了,你又恨不得趕快退休;最後,你真的退休了,不過,你也老得幾乎連路都走不動了……當你正想停下來好好喘口氣的時候,生命也快要結束了。
其實,這不就是大多數人的寫照嗎。他們勞碌了一生,時時刻刻為生命擔憂,為未來做準備,一心一意計劃著以後發生的事,卻忘了把眼光放在“現在”,等到時間一分一秒地溜過,才恍然大悟“時不我予”。
智者常勸世人要“活在當下”。到底什麼叫做“當下”。簡單地說,“當下”指的就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呆的地方、周圍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活在當下”就是要你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這些人、事、物上麵,全心全意認真去接納、品嚐、投入和體驗這一切。
你可能會說:“這有什麼難的。我不是一直都活著並與它們為伍嗎。’’話是不錯,問題是,你是不是一直活得很匆忙,不論是吃飯、走路、睡覺、娛樂,你總是沒什麼耐性,急著想趕赴下一個目標。因為,你覺得還有更偉大的誌向正等著你去完成,你不能把多餘的時間浪費在“現在”這些事情上麵。
不隻是你,大多數的人都無法專注於“現在”,他們總是若有所想,心不在焉,想著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輩子的事。有人說“我明年要賺得更多”,有人說“我以後要換更大的房子”,有人說“我打算找更好的工作”。後來,錢真的賺得更多,房子也換得更大,職位也連升好幾級,可是,他們並沒有變得更快樂,而且還是覺得不滿足:“唉!我應該再多賺一點,職位更高一點,想辦法過得更舒適!”這就是沒有。‘活在當下”,就算得到再多,也不會覺得快樂,不僅現在不夠,以後永遠也不會嫌夠。忘了真正的滿足不是在“以後”,而是在“此時此刻”,那些想追求的美好事物,不必費心等到以後,現在便已擁有。
假若你時時刻刻都將力氣耗費在未知的未來,卻對眼前的一切視若無睹,你永遠也不會得到快樂。一位作家這樣說過:“當你存心去找快樂的時候,往往找不到,唯有讓自己活在‘現在’,全神貫注於周圍的事物,快樂便會不請自來。”或許人生的意義,不過是嗅嗅身旁每一朵綺麗的花,享受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而已。畢竟,昨日已成曆史,明日尚不可知,隻有“現在”才是上天賜予我們最好的禮物。
許多人喜歡預支明天的煩惱,想要早一步解決掉明天的煩惱。明天如果有煩惱,你今天是無法解決的,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課要交,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課再說吧!用平常的心對待每一天,用感恩的心對待當下的生活,我們才能理解生活和快樂的真正含義!
《泰坦尼克號》中的男主人公有句名言——“Enjoyeveryday”,即“享受每一天”,可謂一語道破生活的真諦——隻有把生活看作一個享受的過程,才能發現生活的可愛之處。享受陽光,這並不是勸人及時行樂,蠱惑人們在燈紅酒綠中肆意揮霍永不輪回的日子,而是正告我們要有一個淡泊、寧靜的心境,不為物欲所誘,不為世俗所累,坦然去麵對生活中的平凡,勇於在平淡的日子裏發現亮點,發現真善美,發現“當下”陽光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