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鐵木爾巴圖
《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資料選輯甲編》上、中、下冊,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親曆、親見、親聞”為原則,遵循“以史為鑒,以史育人,以史服務於現實和將來”的文史工作方針,征集的政治軍事、經濟工商、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會民情和其他內容的珍貴文獻資料。它從一個側麵反映了阿拉善的曆史發展。
這部《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資料選輯甲編》上、中、下冊的出版,是20多年來盟委行署和3個旗黨政領導關心支持的結果。是曆屆盟旗政協領導高度重視與不懈努力的結果;也是眾多“三親”撰稿人及編輯整理者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的豐碩成果。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關於阿拉善曆史讀物,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是阿拉善盟精神文明建設中一件可喜可賀的大事。同時,也是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的一份厚禮。
阿拉善地處內蒙古最西端。巍峨壯麗、峰巒疊嶂的賀蘭山,雄踞東部;滔滔黃河,跨境奔騰流過;一望無際的沙漠、戈壁、草原,恰如夢幻。這裏的土地肥沃,水草豐美,物產豐富。這塊近27萬平方公裏的山川秀美的風水寶地,哺育了20萬各族人民,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阿拉善曆史悠久。遠在7000年~4000年前,就有原始先民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絢麗多彩的細石器文化,為人類文明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秦統一中國後,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奪取黃河南岸全部地區,匈奴部兵敗退之黃河以北。西漢、東漢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阿拉善地區為匈奴樓煩、白羊王部眾、鮮卑、羌等少數民族領地;隋唐五代時期,是中原民族與突厥、吐蕃、黨項及吐穀渾之間交戰頻繁的戰場之地。宋元時期,西夏與宋、遼、蒙古軍戰爭長達200年之久。明代,瓦剌(衛拉特)日漸強盛,號稱“眾有三十餘萬”,長城以北被蒙古人的韃靼、瓦剌所占領,戰爭延續近200年。清初,和羅理駐牧阿拉善地方,建立阿拉善和碩特特別旗,至今已有312年的曆史。阿喇布珠爾入駐額濟納河流域,建立額濟納土爾扈特旗,至今也有253年。民國時期國民黨馬鴻逵征馬、征駝、征稅,加重民負,加上軍閥混戰,民不聊生。
新中國建立後,人民當家作主,過上了民主自由的新生活。牧業生產及各項事業有了長足發展,山河舊貌換新顏。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社會步入了新的建設時期,工農牧業生產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目前,全盟各族人民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西部大開發契機,求真務實,奮力拚搏,在構建和諧社會、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高歌猛進,創造著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