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是清末著名的一樁奇案,發生在我的家鄉杭州府治下的餘杭縣。原本是一樁普通的刑事案件,但因為有了老佛爺慈禧的親自幹預,而變得非同一般起來。現在想來,這個案件還真的非同一般。
我們先把這個案件交待一下,再來看它背後的文章。
楊乃武是浙江餘杭人,同治癸酉(1873)科的舉人;“小白菜”本名畢秀姑,因為長得麵貌白淨秀氣,身材輕盈苗條,又喜歡穿綠色的衣裳,係白色的圍裙,故而被輕浮之人稱做“小白菜”。
就在楊乃武中舉的前一年,十八歲的畢秀姑嫁給了餘杭倉前鎮附近的葛品連。葛品連是一名豆腐坊的夥計,當時的人對於這樁婚姻不免有一種鮮花插在牛糞上的遺憾。婚後不久,葛品連帶著妻子租住到了楊乃武家的一間房子裏。因為葛品連常常在豆腐作坊宿夜,畢秀姑又常請楊乃武教她識字、讀書,外間遂流傳開二人的閑言碎語。久而久之,葛品連也懷疑畢秀姑與楊乃武有奸情。於是,葛帶著妻子次年就搬出了楊家,在縣城另外找房子租住。同治十二年(1873),就在楊乃武中舉不久的十月間,葛品連突然暴病身亡。其時適值天氣較熱,停屍到第二天的晚上,葛品連的屍體口鼻內有淡淡的血水流出。按照中國人的習慣思維,口鼻流血必是中毒身亡,《水滸傳》裏的武鬆就此證明了兄長武大的被人謀殺,葛品連的家人見狀也大呼小叫起來。
餘杭知縣劉錫彤的兒子劉子翰曾經強奸過畢秀姑,畢秀姑雖然忍氣吞聲但此後總是躲避著他,讓覬覦畢秀姑美色、總想占為己有的劉衙內好不鬱悶。此刻,他趁機興風作浪,唆使葛品連的母親葛喻氏去告官,稱葛品連係被人毒死。在當時的仵作,也就是今天的驗屍官沈祥草率驗屍後,劉錫彤斷定葛品連之死係畢秀姑下毒所致,於是對畢秀姑嚴刑逼供。可憐一朵嬌柔的小白菜哪裏受得住大刑伺候,屈打成招,偽供自己與楊乃武有奸情,合謀毒殺葛品連。
當楊乃武被傳到餘杭縣衙大堂時,他還沉浸在中舉的喜悅之中,絲毫沒有想到飛來橫禍。按照清朝尊重讀書人的舊製,秀才、舉人出庭應訴應該享受看座的待遇,並且不能施加刑訊。但劉錫彤一則在兒子的挑唆下,二則已經拿到了小白菜的單方供詞,哪裏還管這許多規矩。照樣對楊舉人嚴刑審訊。楊乃武不比小白菜,知道事情的厲害,嚴詞否認,但劉知縣卻仍以楊、畢通奸謀殺親夫案上報杭州府。杭州知府陳魯下令將一幹人犯解押至杭州,仍舊對楊酷刑逼供,一連幾堂,楊乃武被迫誣供自己曾將砒霜交給小白菜,囑其殺夫。陳知府大人拿到供詞以為萬事大吉,遂上報浙江省。浙江省的最高長官浙江巡撫楊昌溶又據此上報刑部。
在此期間,楊乃武的姐姐楊菊貞、妻子詹彩風到處奔走營救。她們到省裏喊冤告狀,但楊巡撫不予理會,於是兩個女人又二次上京告狀。光緒元年(1875),京城的言官給事中邊寶泉奏請將此案提交刑部仔細審訊。浙江籍的京官夏同善、汪樹棠、張家驤等以及大學士兼光緒帝的老師翁同穌都主張重新審理。浙江地方士紳三十多人也聯名上稟帖給都察院,認為此案不僅關係楊、畢兩條人命,且關係到浙江讀書人的麵子。一個舉人如果都不能依法保護自己,那浙江士人的斯文何在?多方的籲請居然驚動了垂簾聽政的慈禧老佛爺,她老人家閱讀了案宗後下令交刑部徹底根查。刑部得了懿旨豈敢怠慢,立即命浙江巡撫將全案人犯解京。
經刑部與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會審,並重新開棺驗屍,終於確定葛品連係因病暴亡,楊乃武與小白菜並未合謀下毒。冤案平反,楊乃武從此心灰意冷,出獄後以種桑養蠶為業;畢秀姑則割斷紅塵情愫,削發為尼,法名慧定。楊昌溶以下各審辦官吏累計牽連三百餘人,均受到處分。這一曆時兩年多的奇案,後來被編成戲曲,在民間廣為傳播。
有一天,我在《清史稿》裏讀到楊昌溶的傳記,突然發現了慈禧為什麼對這麼一樁刑事案件如此關注的原因。說到底,這樁刑事案件的背後其實還是一樁政治案件。
先來看看楊昌溶的來曆。
楊昌溶,字石泉,湖南湘鄉人,湘軍將領出身,因戰功做到浙江巡撫。洪秀全太平軍起來的時候,楊昌溶跟從湘軍早期領袖之一的羅澤南辦團練起家。同治元年,又跟從左宗棠入浙與太平軍作戰,大敗太平軍李世賢部,屢立戰功。同治九年,在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保薦下升任浙江巡撫,成為地方大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