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明小朝廷的覆亡(1 / 1)

時間:1646~1661

在明崇禎帝死後,明朝在南方的宗親福王、魯王、唐王、桂王等先後稱帝,但終究未能挽回明朝的江山。在這幾位稱帝的宗親王中,桂王永曆政權是曆時最長的一個政權,但最終也難逃徹底覆亡的命運。

南明諸王

崇禎十七年(1644),崇禎帝死後,明南京諸臣擁立福王為帝。第二年,清軍在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迫使李自成退出關中後,開始騰出手來進攻南京的福王政權。此時,福王政權內部正在爭權奪利。清兵忽然而至,福王倉皇逃往蕪湖,最後還是被抓到。南京失陷後,明魯王在紹興稱監國,唐王在福州稱帝。這兩個政權偏安一隅,力量薄弱,卻不能聯合抗清,而忙於爭權爭地盤。

順治三年(1646),清兵攻入浙江,魯王在石浦守將張名振的擁護下,轉至南澳。清兵又進攻福建,唐王敗逃至汀州後,被清軍所俘。

浙江、福建失陷,魯王、唐王政權傾覆之後,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即永曆帝。永曆帝所部主要有明朝舊將何騰蛟,鄭成功在其父鄭芝龍降清後拒不投降,招集舊部抗清,也接受了桂王的封號,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出擊福建、粵東及浙江南部沿海。

桂王抗清

桂王稱帝後,清軍將領李成棟率軍進廣東,永曆帝軍抵擋不住,退往廣西。清兵跟隨進入廣西。此時,永曆帝的主力何騰蛟的軍隊正在湖南,永曆帝身邊的軍隊卻沒有什麼戰鬥力。

順治三年,清軍進攻四川,張獻忠戰死。張獻忠的部將李定國、孫可望等退往貴州、雲南。

順治四年(1647),清軍進攻湖南,何騰蛟被迫退入廣西。

順治五年(1648),廣東的清軍將領李成棟、江西的清軍將領金聲桓舉兵反清,永曆帝的形勢一度發生好轉。但是清軍加緊了對永曆帝的進攻,隨後,金聲桓、李成棟、何騰蛟等相繼敗亡。永曆帝輾轉於廣西與廣東肇慶之間,日益窮蹙,便決定與李定國、孫可望等聯合,並去貴州與他們會合。順治九年(1652),在李定國的率領下,明軍向清軍展開反攻,在雲南、貴州一帶連破清軍,殺死清軍兩位王爺,清軍在西南受挫,永曆帝軍收複廣西及湖南南部、四川大部。

這時,清廷用明朝舊將洪承疇進攻永曆帝。洪承疇是明朝名將,善於用兵,又熟知漢族事務。明軍開始不敵,節節敗退。順治十年(1653),李定國退入廣西,又接著轉攻廣東;順治十二年(1655),李定國退守南寧;順治十三年(1656),李定國保護永曆帝去雲南,順治十四年(1657),孫可望投降清軍,以所部大舉進攻雲南。此時,清軍三路人馬分別進攻四川、貴州、雲南,幾乎未遇抵抗。順治十五年十二月(1659),清兵侵入雲南,明軍勢孤力弱,未能挽回全局之頹勢,李定國被迫入滇西,永曆帝則逃入緬甸。順治十八年(1661),永曆帝已入緬甸,除李定國尚在滇緬邊境堅持抗清外,其他反清力量都覆滅。

永曆帝入緬甸後即失去自由。同年,吳三桂派兵進攻緬甸,緬甸王害怕清軍的進攻,將永曆帝交給清軍,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之後,李定國敗退緬甸,客死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