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學計劃安排: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和“三個麵向”的精神,結合有關工種培養目標的具體要求,從學生、教材、教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實際情況出發,對三年的教學計劃作了統一安排:
課時分配比例。文化課與技術課的比例,根據各工種技術理論知識的要求,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車工、鉗工的課時比例為4:6.鑄工、鍛工的課時比例為4.5:5.5。為貫徹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對文化技術課程與實際技能訓練的比例,參照技工學校的教學要求及考慮學校實習場地和其他條件,規定各工種的比例為6:4。
教材及教學計劃。文化課和主要技術課釆用的是勞動人事部培訓局編輯的教材和技工學校通用教材。文化課開設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和體育課;專業課為機械製圖、金屬材料、機械基礎、工程力學、電工基礎和本工種工藝課等。一個學年教學時間40周,其中理論教學和實習36周,複習考試4周。專業實習周數,3年合計60周(其中一年級認識實習4周,二年級基本功實習16-18周,三年級崗位實習40周),每學期文化技術課6-7門,每周授課時間為29課時。
實際技能培養。工人技術素質如何,最終還是要從動手能力上體現出來。在教學計劃中注意安排好教學實習和生產實習兩個階段。教學實習根據學校條件,切實和經濟地加以安排,結合專業要求,由實習指導教師輔導學生。由客觀地認識金屬性能、產品對象、加工方法,進而指導學生對技術操作過程中機器、工具、操作者,合理地協調地進行嚴格訓練,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如鉗工專業的學生,在實習廠學會鏟、銼、磨、鋸以後,自製的6角手錘,精巧細致,受到工廠領導的稱讚。車工專業利用星期日到車間機床上實習,平時在實習廠車床旁進行教學實習,弄懂切削原理、機床結構及簡單操作方法等。生產崗位實習集中在第三學年進行,專業對口地分配到車間、班組去,與師傅簽訂師徒合同,明確教與學的具體內容。學校配合進行組織管理,加強聯係、定期考核。車間進行具體生產指導、操作訓練及安全教育。期末要完成實際操作的全麵考核,對每個學生做出鑒定。工廠人事部門最近又做出“關於從職業中學畢業生中招收新工人的規定”,擬訂技術理論和實際操作的考核標準,激勵學生主動鑽研技能和技巧,全麵成長,這已成為學生熱愛專業、自我教育的內在動力。
4.學校組織管理:學校建立後,由校長、副校長、主任組成學校領導班子,齊心協力、團結合作,依靠工廠領導,自力更生創造辦學條件,抓緊教育教學管理,建立健全各項規章製度,帶動全校教職工,使教學工作走上了正軌。現有近700米,的教室和實習廠用房,約360米:的教研室、學生宿舍和辦公用房,每年支出經費8萬元,用作支付學生生活補貼、實習津貼,購置教學用品、課桌椅、教學儀器、圖書資料等。全校任課教師17名,內有中學高級教師2名,一級教師7名,二級教師5名。技術專業課另有兼職教師4名。
職業學校的教師應該是多麵手、高水平。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在職進修,積極開展教研活動,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發動教師製訂個人進修計劃,文化課教師要熟悉了解關技術專業知識,使文化課為專業課教學服務,技術課教師要提高業務能力,逐步做到一專多能。已安排3名青年教師參加大專函授進修,並經常組織公開教學、互相聽課,評選教案及普遍開展教科論文的征文評比活動。
5.學生政治思想教育: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德育工作的通知,這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指導方針,加強對師生進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以及加強法製教育、遵守社會公德教育等。建立兩級管理體製,學校和班級都成立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從組織上保證全校上下齊抓共管,人人做思想政治工作。學校的基本組織是班級集體,培養良好的班風就會產生凝聚力,就能發揚正氣,抵製歪風。學校注意加強班級管理和班主任工作,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建設和諧友愛的班集體。作好宣傳貫徹《日常行為規範》的工作,平時加強對學生行為規範化教育和訓練。學校根據專業特色,製訂了“尊師、敬業、勤奮、守紀”的八字校訓,結合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教育進行貫徹。製訂並執行“學籍管理辦法”、“教室規則”、“請假考勤製度”、“獎學金試行辦法”、“評選三好生和優秀班集體的暫行規定”、“違紀處罰辦法”等各項製度。抓緊各項教學管理環節,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管理,結合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多次修訂完善“德育量化管理辦法”,堅持實行考核評分辦法,收到較好的效果。設立宣傳欄、創辦校刊、開展知識競賽、時事測驗、越野賽跑,組織運動隊和棋類比賽及開展學生理發小組,修自行車小組等公益活動,豐富學生的業餘文化生活。堅持學期和學年評比獎勵“三好生”、“學習優秀生和優秀班級等活動,鼓勵學生好學上進,團結友愛已蔚然成風。此外,對確屬違犯學校紀律和成績極差的個別學生,也執行勸退和開除學籍的紀律處分。
6.創辦實習工廠,提高辦學效益。科學地利用現有人力、物力和財力,充分考慮教職工每個人的素質和工作能力,發揮其聰明才智和潛在力量,艱苦創業、勤儉節約建好實習場地。在實習教學基礎上,適當擴大生產條件,既滿足實習條件、又能為工廠生產一些備品、工裝零件,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使學校由過去的“消費型”轉化為“效益型”。學校以擔任實習指導教師為主的8名工人,已配套承擔金屬加工專業的一個班組。
1988年初以生產工具、工裝、金屬加工和設備修理為主的實習工廠基本建成。以鉗工下料、電氣焊加工為主的產品,承攬工廠的部分工具和工藝裝備件。在生產過程中由一部分三年級學生參加勞動,在師傅的指導幫助下,較快地掌握一定的操作方法,也豐富了生產經驗。生產上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注重信譽、為工廠服務”三個原則,認真地對待每件產品,保質保量按期完成。學校將創收部分,編製成本,按項目掌握使用,大部分用於擴大再生產和改善辦學條件,修建校舍、增添教學用具。少部用於獎勵實習廠工人和全體教職工,並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益金,為學校增加了活力,調動了教學積極性。
兩年多來,職業中學逐步壯大,不斷發展,在培養專業技術工人方麵摸索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定效果。工廠也製訂一些鼓勵措施,如優秀的職業中學畢業生可提前轉正定級,完成生產定額較突出的可參加各項勞動競賽,工資、津貼、福利待遇與技工學校畢業生同等待遇。截止目前我校畢業生中,已有12人提前半年轉正定級,2人光榮參軍,2人提前跨入1990年指超額工時、2人評為車間先進生產者,都受到工廠的表彰獎勵,使學生產生榮譽感、自豪感,也為學校各項工作健康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北京市昌平工業職業高中介紹
昌平工業職業高中成立於1986年7月。根據國家教委、國家計委、國家經委《關於經濟部門和教育部門加強合作促進就業前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意見》為了振興昌平經濟,為縣屬企業及鄉鎮企業培養急需的技術工人,提高企業職工隊伍素質,昌平縣教育局和昌平縣經濟委員會聯合開辦了這所職業學校。
一、領導管理體製
昌平工業職業高中是昌平縣教育局所屬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行政、業務、招生、學籍管理、財務等方麵都由教育局領導;與工廠簽訂辦學合同、專業課教學和安排學生實習由昌平縣經委負責。又由於昌平工業職業高中與昌平縣經委職工中專學校合用一樓,為工作方便、協調一致,縣教育局和縣經委共同商定按“兩個學校、一套班子”的原則建立領導體製。
兩校成立聯合黨支部、按黨員比例兩校選出支委、組成支部班子,實行統一領導,做好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管好學校大事。分別完成昌平縣教育局黨委和昌平縣經委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
學校實行校長負責製、教師聘任製、結構工資製。昌平縣經委選派校長負責兩校統一領導。昌平縣教育局選派副校長全麵負責昌平工業職業高中工作。另聘主管工業的副縣長劉德明做名譽校長。保證學校領導班子團結一致,協調開展工作。教代會、教務處和團委等機構也都是統一設置。
二、培養目標和辦學形式
昌平工業職業高中培養的目標是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相當於高中文化程度,能夠掌握現代化生產技術的初級或中級技術工人具體要求是:
1.思想品德
(1)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中國人民解放軍,擁護社會主義階段基本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