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大唐王朝全麵解讀(11)(1 / 3)

在與唐朝長期交往的過程中,大食的器物也傳入了中國。唐代伊斯蘭玻璃器就是突出的代表。近年在西安法門寺唐代地宮中出土了約二十件完整的玻璃器,其中大部分屬於伊斯蘭早期玻璃器。阿拉伯金幣也隨著唐與大食的貿易交往而傳入了中國。伊斯蘭教也在唐代傳入了中國,在現代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有十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傳入,無疑是唐朝與大食關係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大、小勃律國在今天的什麼地方

大、小勃律二國大致在今天的中亞地區。其中小勃律國地理位置獨特,對唐王朝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在其所著《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指出:“唐關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鎮為保護國家中心之要地,而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北部)所以成唐之西門也。玄宗之世,華夏、吐蕃、大食(泛稱阿拉伯)三大民族皆稱盛強,中國欲保其腹心之關隴,不能不固守四鎮。欲固守四鎮,又不能不扼據小勃律,以製吐蕃,而斷絕其與大食通援之道。”

鑒於小勃律國的重要地位,唐與吐蕃就此展開爭奪戰:早在開元十年(722),吐蕃就曾重兵圍攻小勃律,小勃律王沒謹忙求救於當時唐朝的北庭節度使張孝嵩說:“勃律,唐之西門,勃律亡則西域皆為吐蕃所有了。”張孝嵩隨即出兵赴援,大破吐蕃軍。但吐蕃並沒有就此死心,開元二十四年,吐蕃嫁女予小勃律國王,逼使他反唐,從而控製了西域二十餘國。當時唐朝麵臨著北境外患,無力著手反擊,被迫以防守為主。天寶四載(745),東突厥滅後,玄宗改變了以往以防守為主的做法,在西北方向主動出擊。天寶六載,他命安西副都護高仙芝將兵萬人出擊小勃律。

由於唐軍多次征伐小勃律,均無功而返,高仙芝此次進軍頗為慎重。他先到達五識匿國(今帕米爾高原南),然後兵分三路,先突襲吐蕃的據點連雲堡(在小勃律北)。吐蕃倉皇應戰,一觸即潰,被斬殺五千餘人,俘一千餘人。唐軍隨後挾大勝之威,深入小勃律國內地,一舉擒獲其國王及吐蕃公主,掃平了其軍隊。此役威震西域諸國,使唐朝重新控製了該地。高仙芝也以功授為安西四鎮節度使。

焉耆在什麼地方?與內地有什麼交往

古代焉耆在今新疆焉耆一帶,東鄰高昌,西與龜茲接壤。隋朝末年,群雄割據,他們忙著搶奪地盤,原來內地通往西域經過沙漠的那一段路閉塞了,東、西方的使者和商旅來往必須經過高昌,高昌常常難為他們。貞觀六年(632年),焉耆王龍突騎支來到長安,請求疏通大沙漠中的那條路,讓東西交往更方便些,唐太宗答應了這一請求,可惹惱了高昌。高昌王把一切怨忿全都向焉耆發泄,派兵襲擊焉耆,占領焉耆的大塊土地,還搶奪了大量人口和財物。為了焉耆跟高昌的關係,唐太宗曾幾次派使者調解。

貞觀十四年,突厥重臣屈利啜給他的弟弟聘娶了焉耆王的女兒,這樣的姻親關係使焉耆倒向突厥,加入了反唐勢力。貞觀十八年,安西都護郭孝恪在征得唐太宗的同意後,出兵焉耆。焉耆的都城四麵環水,易守難攻,龍突騎支自以為可以憑險固守,哪料到郭孝恪率軍隊晝夜兼行,一天夜裏,唐軍來到城下,將士渡水攻城,趕破曉時分,已登上城牆,軍號聲、戰鼓聲,震天動地,唐軍衝進城去俘虜了龍突騎支。郭孝恪留下焉耆王的弟弟栗婆準處理他們國內的事情,把龍突騎支和他的妻子送到長安。唐太宗下詔赦免了焉耆王,讓他留在長安。唐朝出兵焉耆是間接地打擊了西突厥,這也是唐太宗統一西域事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到了唐高宗時期,焉耆人請求放歸龍突騎支,高宗應允,並拜龍突騎支為左衛大將軍,送他回國。

龜茲與內地有什麼交往

龜茲是古代西域的一個國家,在今新疆庫車縣一帶。龜茲的經濟文化水平較高,龜茲的樂曲是聞名於世的。唐高祖李淵稱帝以後,龜茲王蘇伐勃駃派使者來到長安,建立了友好關係。蘇伐勃駃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蘇伐迭繼承了王位。貞觀四年(630),蘇伐迭給唐太宗送來西域的好馬,唐太宗不但賜給璽書,還送去優厚的禮物。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雙方和睦友好。後來,隨著西突厥勢力的膨脹,龜茲就近臣屬了西突厥。貞觀十八年,安西都護郭孝恪討伐焉耆的時候,龜茲竟出兵援助焉耆,雙方關係開始惡化。貞觀二十年,唐朝派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杜爾為昆山道行軍大總管,和安西都護郭孝恪、司農卿楊弘禮,調集了鐵勒十三部兵十幾萬人討伐龜茲。唐軍攻克龜茲都城,龜茲王訶黎布失畢逃到拔換城,憑險固守。唐軍圍攻了四十天,終於攻克,活捉了訶黎布失畢。後來,唐太宗授訶黎布失畢為左武翊衛中郎將。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後,刻了訶黎布失畢的石像,列置在昭陵祭壇內。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又拜訶黎布失畢為右驍衛大將軍,讓他回國,仍做龜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