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紅巾起義與元朝的滅亡(3)(1 / 3)

這時天完政權內部連續發生了兩次重大變故。先是倪文俊企圖殺徐壽輝自立未遂,被部將陳友諒追殺(1357)。1360年夏,陳友諒挾徐壽輝沿江而下,東攻朱元璋。天完軍克太平,陳友諒在采石殺徐壽輝,自己稱帝,改國號為漢。次月,他又率舟師東趨應天。朱元璋用計以弱克強,命部下康茂才以陳友諒故友身份偽降陳友諒。陳友諒輕信康茂才,自以為有了內應,萬元一失,結果被“老康”騙入伏擊區,在龍灣大敗而逃。朱元璋乘機把勢力伸入江西。龍鳳七年(1361),陳友諒又遣軍東攻,朱元璋親征江州(今江西九江),敗之。陳友諒奔武昌。此後不到一年,江西大部被朱元璋奪得。陳友諒疆土日蹙,人心渙散,遂決意傾其國力與朱元璋一決勝負。

龍鳳九年(1363)四月,陳友諒乘朱元璋救小明王於安豐,率兵號稱六十萬,發特製鐵甲大艦數百艘,載家屬百官,空國而來。漢軍先圍洪都(今江西南昌)。由於朱元璋事先已將城牆撤至贛江岸數十步外,漢軍隻得棄舟登陸進攻。洪都被圍八十餘日。七月,朱元璋率軍20萬往援。陳友諒欲以水戰克敵,遂率軍進入鄱陽湖,等待決戰。

漢軍船大人多。陳友諒聯舟為陣,固以鐵索。朱元璋的兵士乘小船,要仰頭才能看到對方。他封鎖鄱陽湖出口,切斷了陳友諒的餉源,用火攻延燒敵艦。兩軍會戰近四十天。八月間,陳友諒糧盡力竭,企圖強行突破湖口防線逃入長江,受到朱部阻擊。陳友諒死於流矢,漢軍最終全師潰敗。陳友諒子陳理逃回武昌。

龍鳳九年對朱元璋極其關鍵。他出兵安豐,名義上是救援,實際上從此把小明王軟禁起來了,但他差點為此而遺悔終生。當日群雄中論兵多地廣居首位的陳友諒如果乘機順流直下應天,朱元璋就可能丟失這個經營多年的立足基點。幸虧陳友諒不攻應天而攻洪都,又幸而洪都苦守三月而不下,這才使朱元璋反而力克強敵,一舉殲滅漢政權賴以立國的主力部隊。

龍鳳三年攻克徽州時,當地儒生朱升曾勸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為此忍耐了六年多。現在他羽翼已經豐滿,不需要再韜光晦影了。龍鳳十年,他自立為吳王,建百官,以李善長、徐達為右、左相國,以“皇帝(指韓林兒)聖旨、吳王令旨”頒布教令。在他之前,已有張士誠先自立為吳王。所以民間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再下一步,就輪到西吳去攻滅東吳了。

至正十四年元軍在高郵前線不戰自潰後,張士誠立即伺機反撲,很快成為“北有淮海、南有浙西”的一方霸主。他占有的是當時中國最富庶的地區。民脂民膏,一方麵被他們用來盡情享受;另一方麵則用以與元廷交換高官貴爵。以江南財賦為釣餌,張士誠一再向元朝要官做,如不能逞其願,就斷漕運起兵相抗。他就是這樣反反複複,叛服不常。

由於他原本就不想自得天下,因而也就不思進取。從至正十七年(1357)起,張士誠所據江陰(今屬江蘇)、長興(今屬浙江)等戰略要害地點先後被朱元璋奪去。他的勢力從此不得再向外進一步伸張。他倒好像不太在乎,趁朱元璋要先對付陳友諒,張士誠從元政府那裏討到一個“太尉”的頭銜,安心做他的土皇帝。直到至正二十三年(1263),也就是朱元璋與陳友諒會戰鄱陽湖的那一年,他想要封“吳王”,元廷不答後,這才重新反元,自封吳王,同時停止向大都發運漕糧。翌年,朱元璋也稱吳王,並開始著手準備攻滅張士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