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名臣改寫曆史 (4)(1 / 3)

魏征剛死時,唐太宗大為悲痛,並給予無限哀榮。有一天,他登上保存功臣畫像的淩煙閣,凝望魏征之像,以解思念之渴。並賦七言詩一首,其辭曰:

勁筱逢霜摧美質,台星失位夭良臣。

唯當掩泣雲台上,空對於形無複人。

但太宗對魏征的特殊禮遇與尊寵引起了某些人的妒嫉。魏征在死之前曾經向唐太宗秘密推薦當時的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說他們有當宰相才能。可是在魏征死後,杜正倫因為負罪被罷免,侯君集因參與承乾謀反而被斬首。有人就借此指責魏征結交朋黨。又有人向唐太宗彙報:魏征生前將前後諫諍之語抄錄給史官褚遂良看,太宗信以為真,懷疑魏征是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聲,心裏很不高興。先前唐太宗已經同意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征長子魏叔玉,這時也後悔了,下旨解除婚約。到後來他越想越惱火,下令推倒了親自書寫的紀念碑。魏征受到如此打擊,迅速消沉下去。

一段君臣佳話,竟以此為終,讓人歎息。

直到貞觀十九年(645年),太宗親征高麗,戰士死傷數千人,戰馬損失十分之七八。後悔之餘,唐太宗又念及舊臣的好處了,他慨然歎息說:“魏征如果還活著,是肯定不會允許我來遠征高麗的。”又馬上派人把魏征的家屬請到行宮,厚加賞賜;另派使者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征,原來推倒的紀念碑也重新樹立起來了。

李愬平淮西

和雪翻營一夜行,神旗凍定馬無聲。

遙看火號連營赤,知是先鋒已上城。

——王建《贈李勣仆射》

唐憲宗李純幼年時遭逢了著名的“涇原兵變”,德宗皇帝被迫逃出長安,李純也在逃難的隊伍當中。當時他年紀雖小,正是懵懂之時,但顯然戰亂給他的印象相當深刻,他幼小的心靈中必然埋下了深恨藩鎮的種子。所以,憲宗一當上皇帝,立即開始不遺餘力地鏟除藩鎮割據勢力。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李愬登上了唐帝國的政治舞台,演出了一出雪夜入蔡州的千古傳奇。

元和九年(814年)八月,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卒,其子吳元濟隱瞞了他的死訊,自己統領軍中事務。宰相李吉甫向憲宗進言說:“淮西與河北不同,四周沒有援兵。國家屯駐數十萬兵馬,以防備淮西,將士的勞苦與國家的開支都是難以維持的。機不可失,如果失去這次攻取吳元濟的機會,以後找機會就更難了。”於是憲宗在成德之敗後決定抓住這次機會興兵討伐淮西。

元和十年(815年)三月,包括魏博軍隊在內的各路兵馬一起討伐吳元濟。吳元濟求救於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淄青節度使李師道。這二人多次上表請求赦免吳元濟,憲宗沒有答應。於是李師道派部隊兩千人奔赴壽春(今安徽壽縣),聲稱幫助官軍,實際是為了援助吳元濟。為了策應吳元濟,李師道派人招募數百惡人,攻入河陰轉運院,燒掉錢財布帛30多萬緡匹,穀3萬餘斛,造成人心恐慌。朝廷大臣們一見討伐的物資被毀,紛紛請求停止用兵,但是憲宗卻隻是派禦史中丞裴度到前線行營查看用兵情況。裴度回朝後,向憲宗彙報了攻取淮西的必然性,又向憲宗推薦了李光顏。憲宗的決心因此沒有動搖。

不久,發生了一件突發事件。元和十年(815年)六月,李師道派刺客刺殺了力主征討淮西的宰相武元衡,並擊傷了裴度。當即有人請求免去裴度的官職,以安定恒州王承宗、鄆州李師道駐軍的軍心。然而,暗殺並未能阻止憲宗征討淮西的決心,他反而以裴度為宰相,將調動軍隊的大權完全交給裴度。裴度從此加緊了對吳元濟的討伐。

其間,朝廷誤以為刺殺武元衡是成德王承宗指使,下詔數其罪惡,絕其朝貢。而王承宗又縱兵四掠,魏博、盧龍、橫海、義武四鎮屢上表請討王承宗,憲宗同意了。這樣,朝廷就陷入了兩麵作戰的被動局麵,暫時處於劣勢。朝官入見,多勸憲宗罷兵。憲宗決心不變,說:“勝敗乃兵家之常事,現在隻討論用兵的策略,察明不能勝任的將帥並更換他,發現哪裏軍糧不充足去幫助他們就是了。難道能因為某一將領的失利,便忙著商議罷兵嗎!”

憲宗決定起用李愬來破賊。

李愬,字符直,名將德宗朝李晟之子,有謀略,善騎射。李愬從小慈孝過人,父親死後,15個兄弟中,唯他與哥哥李憲堅持為父廬墓3年,被皇帝勸回後,隔天又跑回去守墓。李愬是在任太子詹事時,臨時被起用為西路唐軍統帥,可謂受命於危難之間。

李愬知道,要打敗淮西,還要爭取熟悉叛軍內情的淮西將士投降過來。他每次獲得投降的士兵,都親自去問寒問暖,由此對於敵人的地形、道路、兵力等情況,了解很清楚。有一次,李愬的部下活捉了驍將丁士良。唐軍中很多人吃過丁士良的苦頭,要求把他開腹剖心。李愬見丁士良是條好漢,就親自給他鬆了綁,把他收為部將。丁士良感激之餘,獻計擒獲文城柵(今河南遂平西南)吳秀琳部謀主陳光洽,招降吳秀琳部三千人。西路唐軍因之士氣高漲,連下多城,淮西將士降者絡繹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