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之合,一個人的生死在那一刻決定了一個王朝的走向。幸運的是,李世民活了下來,
然後有了大唐盛世。臣子在封建王朝中往往隻是一個隨帝王擺弄的棋子,但如果欣逢明主,他們就能淋漓盡致
的發揮自己的才幹。貞觀名臣就是這樣一個群體,淩煙閣上的每一幅畫像,拚出的是“貞觀之治”的不朽長卷。
曆史很神奇。翻開史書,風雲激蕩,駭浪驚濤。是什麼在主宰著沉浮?當我們看到一個蓋世英雄喋血沙場,戰局就此扭轉,大勢就此變幻;當我們看到一個周密的謀劃,因為偶然疏漏,功敗垂成。在扼腕歎息之餘,我們難免會想到,假如……假如那個英雄不死,假如那一次謀劃沒有疏漏,曆史豈不是另一番景象?那麼,究竟是什麼在決定曆史呢?是那些偶然發生的細節嗎?
胡適曾經說過:某人“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許可以毀滅一村一族,起一個念頭,也許可以引起幾十年的血戰”。“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胡適論學近著》第一集,《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他把一些偶然之事的作用誇大到了極致。果真如此,曆史就成了一個個不可逆料的謎團,一個個雜亂無章的碎片。然而,曆史並不是這樣。曆史有它自身發展的大勢,有時人們把它叫做規律。所謂,世界大潮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確,曆史上並不是每天都在發生大事,而是充滿了一個個小事,或稱細節。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正是從一些不起眼的小事開始的。但是,小事也許可以導致一時的勝負成敗,但對曆史發展的大勢則是無能為力的。
那麼,偶然發生的曆史細節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作用?大勢又是在什麼層麵上製約著曆史事物的走向?這是一個頗費思量的大問題。
曆史發展的趨勢是有跡可循的。小而言之,比如,五代後周在世宗柴榮的治理下,蒸然有太平之象,但因為沒有解決藩鎮的問題,他死後勢必會出現一位悍將篡奪政權,不管這個人是不是趙匡胤,也不管奪權是不是發生在陳橋驛;又如,明朝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親王,勢必會造成親王與皇帝之間的衝突,不管衝突是發生在哪個皇帝與哪個親王之間,也不管勝利者是皇帝還是哪個親王。在這個意義上,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是偶然的,皇朝的集權統一和消除藩鎮割據就是必然的,就是大勢;朱棣奪取皇位是偶然的,強勢皇帝的出現和親王勢力最終被削弱就是必然的,就是大勢。大而言之,比如,明朝末年,李自成與滿清都在爭奪明朝即將失去的天下,不幸的是,因為李自成失策、吳三桂叛變等一係列偶然原因,滿清奪得了天下。滿洲貴族瘋狂圈占土地,推行農奴製度,實行野蠻的民族壓迫,致使社會經濟出現了嚴重的倒退,因而激起強烈的反抗。這些反抗迫使清廷不得不改弦更張,采取措施緩和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發展社會生產,到乾隆年間社會經濟再次達到明朝巔峰時期的水平,並有所發展。那麼曆史最終的進步就是必然的,就是大勢。滿清的入主,曆史的倒退就是暫時的、偶然的。
我們不是宿命論者。我們承認曆史發展大勢,或說曆史是有規律的,是從宏觀著眼的。我們說的曆史的根本規律是,社會生產力一定會越來越進步,人的解放程度一定會越來越高。我們也不是曆史的偶然決定論者,我們認為一切偶然的事件和細節,都脫離不了曆史發展的大勢,都改變不了曆史最終必然向前發展的方向。關注曆史細節,可使我們增長智慧;放眼曆史大勢,可使我們站得更高。
是為序。
毛佩琦
2008年8月22日於北京昌平北七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