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狄帆遊夢入壇山(1 / 3)

翁伯落筆有傳說,狄帆遊夢入壇山

翁伯有雲:“開天辟地,始有生靈,寰宇混混,夢成《筆記》;念往昔之成敗,感懷不甚而終有《亂石》之說。”

又雲:“夢遊中華,湖水起波瀾,江濤澎湃;心行大道,旌旗撥雲漢,戰鼓豪邁。得亂石之名,請女媧之洗禮,昆侖為之精煉,將有誌於四方。逢九月花香之凋零,將軍衝天之不勝;得一甲子之禍亂,陰忠橫行,亞子寡恩,接踵為兒孫,天福不佑,周不得全。時神州疲憊,九州烽火,芒刺百出,寰海堪憂甚。此正多歹之秋也,然則亦《亂石》行大道之時。”

相傳有女媧補天的故事,女媧娘娘曾經到元始天尊清修的岱陽傲徠峰尋訪五彩石。在元始天尊道廟後院雅坐,閑聊之時,女媧娘娘發現旁邊有一顆似鬆非鬆、似柳非柳的樹,枝葉茂盛而純綠色,無花無果,高聳可以參天,枝幹晶瑩而且剔透。但是它根不入土,隻是以一塊大石為底,僅亂石子為依托。因為尋訪五彩石的緣故,對石子頗感興趣,而且女媧看得出這些石子已有些靈動,而且它們在周圍還頻繁緩動,故向元始天尊問了究竟。元始天尊明白女媧娘娘的意思,作了揖,笑道:“娘娘如何忘卻了,此石本是盤古開天辟地,娘娘用黃泥造人之時,從黃泥中除去的石子,它們雖不能為造人貢獻出自己的能力,但是親曆了娘娘黃泥造人的過程,得了些日月星辰的精華,略通靈性。後又與西方佛祖有緣,聽得佛家經典一千年,雖名為頑石,也曉通人性了。佛祖贈言:‘一千年前,得女媧娘娘之造化;又與我佛有緣有相,將之於爾,造些功德。雖為頑石,經三千年閱曆,五百年曆練,將得一世功德。此為命數,亦是定數。’故我將它們供在此樹之下。如若走近,它們還會向娘娘問個好呢!”

女媧娘娘愕然,起身說道:“天地間竟有如此緣分的石子?!”

元始天尊亦起身,略微點了點頭,繼續說道:“此樹名為‘參商之靈’,乃傲來峰獨一無二的奇樹,故將這些石子如此安排。但是佛祖所言‘雖為頑石,經三千年閱曆,五百年曆練,將得一世功德’,我等不才,至今尚未參透其意。煩勞娘娘多有指教。”

女媧娘娘笑著言道:“我亦不解佛祖是何為,既然佛祖予你此等石子,自然是它們與你有緣,想必佛祖日後定有意思。”

元始天尊再作揖,道:“多謝娘娘指點迷津!”

此後,女媧娘娘和元始天尊還繼續參解此石和“參商之靈”,終不解佛祖之意。

話分兩頭。頑石和“參商之靈”在元始天尊後院經過了一千個的春夏秋冬,終於佛祖派了兩個使者到傲徠峰來。兩使者倒是跟平常的和尚無異,相貌平平,見了元始天尊,互相行了禮,各自寒暄了幾句,就說正題了。

使者作了揖,先道:“請問天尊,不知頑石和‘參商之靈’最近有沒有一些異常?”

元始天尊連忙起身作揖,心想“參商之靈”自然是瞞不過西方佛祖的,說道:“有請尊使去後院賞析。”便做出手勢請兩位使者去後院。仙氣迎人,假山怪石,自不必說。說話一行三人,來到了後院。隻見那“參商之靈”隻有三尺多高,不再晶瑩剔透,如尋常樹木無異。其枝枯幹,周圍已是落葉遍地。走近看時,在參商之靈的枯枝之中,竟得一靈珠。此珠如碗大,喚作“混元珠”,蓋純白、純紫、純藍等各種純色為一體,交彙於核心,且各種色彩隨時間而不停變化。在枯枝之間,似乎又低語些什麼。而那些頑石卻顯得有些疲乏,見元始天尊一行人來了,忙對著元始天尊說道:“參見師父!”因一千年以來,時而得元始天尊及其同道講經說道,又得元始天尊每天的看望,故對元始天尊非常之尊重,猶如啟蒙之師。兩位使者互相而望,卻瞠目結舌了。元始天尊對混元珠還了禮,又轉過身來,對兩位使者說道:“尊使有所不知,參商之靈在頑石的庇護和給予之下,在此處經曆了一千個春秋,也就是昨日中晌,日有食之,終於產得一果——混元珠。此珠有眾頑石之眷顧和庇護,得其精華,已通曉人性,並能言語。”兩位使者作揖,雖不是很明白,但還是異口同聲地說道:“阿彌陀佛,蓋此皆天尊之功也!”元始天尊還禮,心裏很高興,並不是因為兩位使者的話,而是經一千年的造化,混元珠終於誕生了。

天尊馬上問道:“不知兩位尊使來此何為?”

其中一個說道:“昨日佛祖已知靈珠出頑石之右,故命我二人前來取之。為曾想此靈珠竟然如此奇異!”

元始天尊心想:既然佛祖已經了然了參商之靈和混元珠的事情,也肯定知道它們現時相當於活物,賦有生命一般,且問二使者如何取之。元始天尊接著問道:“敢問尊使,佛祖還有其他法旨沒有?”

另外一個使者順口說:“佛祖要我等二人問天尊好。”

元始天尊無奈何,認為佛祖不會無故要取走它們,又想起當年的贈言,就看二使者如何取之。做出手勢,說道:“煩請尊使取之。”

隻見兩使者各念咒語,一個拿出紫金朱雀托盤,收起了眾頑石;另一個拿出龍紋青龍缽盂,收起了混元珠。在這一瞬間,參商之靈就碾作塵泥化碧霄了。兩尊使與元始天尊再敘一番,不過是感歎頑石和混元珠之事,便回西方向佛祖複命。而元始天尊心裏有些不舍,似乎失去了什麼一樣,每每在後院清修,都是站在那塊為頑石、參商之靈和混元珠做基石的石頭之上。

話分兩頭,且說兩位使者回到西方佛教聖殿,向佛祖交了旨。佛祖取出眾頑石和混元珠,放於案幾之上,正巧觀世音菩薩也在。佛祖慈眉善目得對眾頑石說道:“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未有爾等頑石,而今已有三千年修煉,並助得一混元珠,此爾等之功德。”

眾頑石非常高興,大開懷向佛祖致謝,道:“謝佛祖。”

佛祖接著說道:“然爾等功德尚未圓滿,故取你們來,另有吩咐。一來,吾已知曉爾等在女媧娘娘補天煉五彩石之時就貪戀紅塵;二來,神州大地亦需要爾等之力。爾等可否願意前往?”

眾頑石得意得緊,忙點頭,齊聲說道:“心向往之!”

佛祖貼耳對觀世音菩薩如此如此吩咐,菩薩忙點頭,一會兒功夫取了眾頑石,出了殿門,不知往何去處。之後,佛祖並沒有對混元珠說什麼,隻是閉目坐禪。而混元珠很不高興,但是畢竟是經過了千年修行的,倒是有些耐性,心想:既然佛祖取了眾頑石和我一起來,肯定不會沒什麼事就隨隨便便取我回來的。所以混元珠也沒發什麼牢騷,見佛祖如此,在自身絢麗多彩的光耀中也閉目養神起來。

一連九天都是如此,到第十天的時候,佛祖對混元珠說道:“爾能如此不急不躁,更與我佛有緣,不知這些天你有何想法?”

混元珠終於等到佛祖開金口了,但是由於眾兄弟已去紅塵十年,自己卻幹坐幹等,無事可成,無事可做,所以心裏那是相當不舒服。混元珠向佛祖行了禮,道:“隻聽得佛學經典,不知其他!”說話的語氣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字字句句說得卻是鏗鏘有力。

佛祖笑道:“我看你也是個頑珠,定力雖好,卻得理不饒人。眾頑石得數千年之造化,才換得汝的出世。此為緣之所在,係於爾等。既有前因,必有後果。我之所以沒有要你與眾頑石一同前往,自有我佛之意。你且說出你的意願。”

混元珠端莊嚴肅起來,再向佛祖施禮,道:“我悟我道,生前得眾兄弟之眷顧,今生當報效之。如粉身碎骨,亦意不止。不求聞達,不望生後之名,但躬行事,願佛佑之。”

佛祖隻道:“‘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佛祖叫來降龍羅漢,隻作如此如此吩咐。待混元珠告別了佛祖,降龍羅漢取了它,徑直出殿門,亦不知去向。

翁伯雲:“幸得女媧補天之餘力,又佛、道之緣相,經三千年而有初生牛犢。眾生如此果決、豪氣,且在綠林草莽之中,天道衰亡之際,獨具意誌又心係天下者,吾未之見也。蓋當封印,潛心以治學,尋其蹤,究其跡,通其理。吾詳記之,普於大方之家。”

話分兩頭,且說炎黃子孫多有和為貴的思想,都希望華夏各族團結在一起,永遠和平、繁榮昌盛。相傳在先秦時期,黃帝經阪泉之戰、冀州之戰和涿鹿之戰,最後把蚩尤消滅在涿鹿之野,建立了中華民族第一個具有中央集權的大融合、大團結國家。乃至世界,也是第一次。而後有顓頊、帝嚳、堯、舜,均睿智廣德、賢禮黎民。到了夏、商、周,開始中華民族的“家天下”曆史。然而夏桀殘暴,商湯取而代之;酒池肉林,武王伐紂;王權衰微,春秋五霸;橫行於世,戰國七雄;秦王嬴政,七分歸一,一統天下;暴秦苛政,再生高祖,漢家天下;經四百歲,王道羸弱,又三分歸晉;至東晉十六國,南北對峙,後有隋唐,物之極已。物極必反,難有常泰,苦於安史,及之唐末,分崩離析甚已。然則江山代有人才出,吾輩更在先人右。